<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向英雄致敬 祈烈士永生</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纪念“2.17”自卫反击战胜利40周年</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北大中文系1970级三位同学参战并凯旋</b></p> <p>1979年“2.17”对越自卫反击战胜利40周年啦。</p><p>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当年冲锋陷阵的将士!</p><p>祖国和人民深切缅怀当年战死沙场的英烈!</p><p><br></p><p>北京大学中文系1970级有三位毕业生一一仝玉林(山泉)、窦益山(益山)和周以忠(前几年病故)当年参加了那场自卫反击战。让我倍感骄傲和自豪!</p><p>胜利凯旋后,他们不居功、不炫耀,竟然向我等“保密”直至2019年2月16日。更令我感佩有加!</p><p><br></p><p>忆往昔峥嵘岁月稠。</p><p>遵照毛主席“大学还是要办的”指示,1970年春季,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率先开始向全国招收首批“工农兵学员”。</p><p>1970年4月初,24岁的我刚毕业留校工作不久,即奉命参与北大迎接新生的准备工作。1970年6月下旬,北京的新生、7月初,天津的新生,8月下旬,来自全国各省的新生,先后入学北大。</p><p>从此,我与北大中文系1970级同学结下了不解之缘。</p><p>校内的学习、教改诸项而外,还共同从事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择其要者,诸如:</p><p>1970年7月初至9月初,王力、魏建功、林庚等老先生和我,同部分北京学生一道到北京针织总厂学工、搞调查研究。</p><p>1970年国庆节,和学员们一起,参加天安门庆祝游行、接受毛主席检阅,参加广场联欢晚会。</p><p>1970年12月22日至1971年1月23日,中文系部分中青年教师和全体70级学员一道,到京冀山区,徒步千里野营拉练,创作数千首诗。</p><p>1971年11月初至1972年5月初,到京津冀的省市级新闻媒体实习。王力先生、岑麒祥先生、朱德熙先生等教授,闵开德、孙静、张少康等中年教师,军代表8341部队指导员朱曙光同志和我,同来自部队的学员,到天津日报社进行新闻采写实习。</p><p>1972年4月初至5月中旬,闵开德老师和我等,同部分学员到京郊平谷农村社队,与贫下中农一道开展“批林整风”运动。</p><p>1973年3月初至7月底,陈仁风老师和我,同新闻专业八班学员到天津日报社进行新闻采写编辑实习。</p><p>1973年11月初至年底,我和倪其心老师等,同部分学员一道办“战斗的三年 胜利的三年一一中文系1970级工农兵学员成就展览。</p><p>1973年12月至1974年1月,参加1970级学员三年多个人总结和毕业鉴定。</p><p>1974年2月初,癸丑牛年岁梢,欢送首届1970级工农兵学员毕业离校……</p><p><br></p><p>中文系1970级工农兵学员年龄差较大。大半和我的年纪相仿;年长者大我八九岁,甚或大我一轮;年轻者小我四五岁。</p><p>他们自入学至今,半个世纪来,同我保持联系,一直称我“赵老师”。而我则始终坚持认为,我和他们确实如当年时常喊的一句口号:“同一条战壕的战友”,充其量是“亦师亦友”!</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仝玉林</b></h1><p>今天是2月17日,是我国对越自卫还击战胜利40周年纪念日,也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场战争,我作为总部观察组的成员,奉命奔赴广西前线,紧随作战部队,调查研究,随时给军委和总参首长反映情况,经历了战火的考验。曾到过越南的同登、陆平和复和县。</p><p>这张照片是3月5日战争胜利结束后,我们观察组的同志在广西凭祥缴获的越军汽车和大炮上的合影,后排左二是我。其实那些汽车和大炮都是我国在抗美援越期间无偿支援越南的。我们俘虏的越南士兵,他们脚上穿的解放鞋也是我国生产的。</p><p><br></p><p>回忆起40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当领导决定派我参加去前线观察组时,我表示坚决服从命令,但心里牵挂着一件事,惴惴不安。就是当时我父亲癌症晚期,随时可能驾鹤西去。我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常言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能因家事而要求不去吗?于是我没有向领导说我父亲病重的事。因时间紧急,我知道上前线就会有牺牲,心里做了充分准备。我将入伍以来同学、战友和亲戚朋友的来信全部销毁了(现在很后悔),而且去前线的消息也没有告诉家里,就同观察组的同志们乘火车去广西前线了。3月5日我军胜利回撤,两天后接到我父病危消息,我赶回家10天,父亲就病故了。为此事,单位领导还对我进行了表彰。</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兄弟,哥带你回家</b></h1><h3>1979年2月27日,部队在穿插途中,遭到越军的疯狂拦阻。在向敌人发起冲锋时,新战士朱卫胸部中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向班长冀福生说出了最后一句话:“班长,带我回家……”</h3><h3>由于战场上的特殊性,带着小朱赶路是不可能的。老冀用小圆锹简单地挖了一个坑,把小朱放进去,身上盖了一层土,搬来一些石头,堆成了一个石头堆。又铲来一棵小树苗,裁在小朱的坟头。老冀声泪俱下:“兄弟,等打完仗,哥一定回来找你,把你带回家……”</h3><h3>谁知部队撤军时,走的是另一条道,老冀再没有机会回到原来的地方……</h3><h3>后来,老冀退伍返乡,回到了东北辽宁……</h3><h3>再后来,老冀为了生活,在人生的道路上打拼……</h3><h3>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老冀在小朱坟前许下的诺言一直没能实现……</h3><h3>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幻,不但没有淡化老冀的记忆,而且那份承诺象虫子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他的心。多少回,睡梦中,小朱在他耳边说:“班长,带我回家……”梦醒来泪流满面:“兄弟,哥对不起你呀!……”老冀暗下决心:一定去南疆,把兄弟带回来。</h3><h3>二00四年,老冀已成为某公司的老板,他缊釀已久的南国之旅终于成行。他带足了钱,向南国出发。</h3><h3>到了云南河口,他办理了出国签证,聘请了越语翻译。</h3><h3>老冀位立在红浪翻滚的红河岸边,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红河水一泻千里,波涛依旧,但星转斗移,物是人非。当年我们满腔热血,风华正茂,荷枪实弹,乘着战车,在炮火硝烟中跨过红河。今天,昔日的战土已是两鬓斑白,步履蹒跚,在歌舞升平中再过红河。</h3><h3>到了越南,老冀高薪聘请到一位目睹过那场战争的越南老乡作向导,凭着记忆,凭着感觉,去追寻那早已模糊难辩的高山流水,辨别着似曾相识的峡谷丛林,向南一直走下去……</h3><h3>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碰上多少危险,遇到多少困难,数也数不过多,记也记不清楚。但想想当年铁血戍马、出生入死,想想当年对战友的承诺,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h3><h3>历经一个多月的寻找,终于找到了,找到了!当年的那堆石头,如今已被荒草覆盖;当年的那棵小树,如今正枝繁叶茂。</h3><h3>老冀老泪纵横,大放悲声:“战友,我来了,我来看你了,我来带你回家呀!兄弟,哥没有失言,哥没有骗你,哥不会不管你呀!兄弟,哥来晚了,让你久等了,哥对不起你呀!……”</h3><h3>老冀扒开石堆,露出一副白骨。老冀小心翼翼地把骨头拾起来,轻轻地放入提包里,照原路返回……</h3><h3>到了越南海关,警察例行检查。当海关人员看到老冀提包里装的是一副人骨时,惊得呆了!当弄明原委后,海关人员非常感动。他们当即向中国海关总署通报了中国军人为了一句承诺,万里寻亲,带战友回家这一动人故事。中国海关总署向中国外交部、国务院汇报了这一情况。温家宝总理作出批示:一定要做好参战老兵的优抚工作,不能让英雄流血再流泪。……</h3><h3>接下来,2007年8月1日,中央七部委联合下发文件,落实了54年以来包括对越作战老兵在内的18种人的优抚政策。</h3><h3>一句话,一世情。这就是对战友情的最好诠释。</h3><h3>这就是鲜血凝成的战友情!</h3><h3>看完这篇文章我已泪流满面[流泪][流泪][流泪],战友情、生死诺。</h3><h3>向冀班長敬礼!</h3> <h3>咏风信子</h3><h3>于长江</h3><h3>我爱风信子,</h3><h3>守信重千秋。</h3><h3>年年春风候,</h3><h3>春到花满头。</h3><h3><br></h3><h3><h3>山泉兄,好帖,甚感动。</h3><h3>黄自堂兄</h3><h3>谢兄鼓励。多巧啊,我看了兄发的风信子花照,信手写了首顺口溜,咏得就是一诺重千斤。与山泉兄发帖恰恰相吻合。</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窦益山</b></h1><h3>谢谢各位同学,你们的关心使我倍感温暖。四十年过去了,连身边的人都不知晓的经历,同学记得。如今,数千座坟茔还在那里,所有活着的人都是受益者。不惧政治风云如何变幻,能够永记为国捐躯者的,一定是这个社会最优秀最有良知的精英,你们都是。</h3><h3><br></h3><h3>各位学兄,这么多人致敬,使我真的惶恐不安,甚至不敢发声了。但不吭声又显得失礼。我想说的是,当年我去前线参加釆访报道工作,纯粹是执行上级交给的任务,聊以自慰的是,我沒有辜负职责,写了一些报道,在《解放军文艺》先后发了三篇歌颂战士的小说,除此之外没做更多。釆访中危险是有些,但并非象战士们那样去冲锋陷阵。我认为,以7032所有同学当年的精神风貌,无论是谁处在我的岗位,都会义无返顾地领受任务,而且可能完成的比我还好。所以,恳请大家千万不要再向我致敬了,请把爱更多地投向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因为,1979年的那个月,对我来说只是人生一个短暂的经历,我和大家一样还在幸福地活着。而对那七千多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却是终生。做为中国人,真的不能忘记他们。</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缅怀对越自卫反击战英烈</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仝玉林</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十年前硝烟浓,南国小贼妄称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华儿女驱穷寇,三军将士斗顽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血染军旗展风采,勇士浩气震长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忠骨未还桑梓地,英雄万代留美名。</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山泉兄慷慨赴战场</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于长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静如处子本书生,赴汤蹈火亦英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誓死家书成一炬,去此定奏凯歌声!</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心中永远的红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一致玉林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新德</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窗四载梦魂牵,难忘燕园晓月寒。</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见泉兄曾赴战,红星再现谱新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益山@山泉二位学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于长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相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7032都不是孬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相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谁上去也会是英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但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历史既然选择了你们,</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你们给出的答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一片青春的火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就接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的致敬。</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致敬,</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每一个有良心的公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对共和国卫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由衷答谢的心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玉林学兄诗,感慨</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胡奉义</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埋骨不归桑梓地,南疆安宁四十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华夏阔步强国路,可慰英魂可慰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致敬,英烈!</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杨守堂</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华儿女志戍边,不求马革裹尸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忠魂常巡在前线,相伴巍峨有青山。</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读三位学兄诗有感</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于长江</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自古志士惜国殇,辞家万里赴战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纵然血洒荒山外,侠骨犹令乾坤香!</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纪念对越自卫反击作战胜利四十周年,谨向义赴前线的玉林、益山和以忠同窗致以崇高敬礼!</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马升平</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誓死卫南疆,群情斗志昂。</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同窗勇向敌,携笔亮刀枪。</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声屏于己亥年正月十七</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传桂</b></p><p>向窦益山,仝玉林,周以忠同学致敬!</p><p>窦益山同学79年上前线的事情,我以前曾听他说起过。</p><p>仝玉林同学79年上前线的事情,今天是头次听说。</p><p>周以忠同学79年上前线的事情,今天也是头一次听说。但我曾听说周以忠同学在1985年去过老山前线,待了一年的时间。他原在济南军区67军政治部任职,随67军赴老山前线轮战一年的时间。他进步较快,90年代中期即任200师政委。</p> <p>附 录</p><p>这张照片名叫《死吻》。</p><p>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名受了重伤已经奄奄一息的战士,对护士说:他已经20多岁了,从未谈过恋爱,也未接触过异性,现在快不行了,能不能拥抱或者吻吻他?这个护士毫不犹豫地抱起了他的头吻了面前的战士。这一“吻”变成了战士生命里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吻”。</p><p>照片的女主角叫张茹,在曼棍洞师指挥所的野战医院里,她参与抢救过一级战斗英雄徐良、“排雷大王”骆牧渊、一等功臣赵维军和多名重伤员,火线入党并荣立个人三等功。其所在的战地女子救护队荣立集体二等功。</p><p>照片是原47集团军摄影干事王红拍的,他以一名摄影记者的职业精神,希望通过照片告诉人们,战争是如此残酷,而生命又是如此脆弱……</p><p><br></p><p>在对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牺牲了很多年轻的战士,也留下了无数个感人的瞬间。《死吻》,这是一张最让人感动的照片之一。死吻,也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在老山前线英勇作战的小战士,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由于在前线受医疗条件的限制,后因伤口严重感染没有能抢救过来,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卫生员女兵满足了这位小战士的一个请求,给了他一个最后亲吻,小战友感受着年轻女兵的亲吻,含着微笑离开了战友。这位小战士的名字叫赵维军,是甘肃榆中县鲁家沟村人,中共党员,1965年出生,1985年1月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141师421团5连副班长,1986年7月24日牺牲,荣立一等功。现安葬于榆中县兴隆山烈士陵园。在收复老山、者阴山和防御轮战的战斗中,炮声隆隆,战火纷飞,每天都有胜利的捷报传来,每天都会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出现,每天也都会有惊心动魄的事件发生。尤其是发生在参战的中国女兵身上的故事更是震撼心灵,令人肃然起敬!这样的情景不仅使人感动,还深深的揭示了战友间生死与共的高尚情怀和人性的光辉、崇高和伟大,让人感到格外的悲壮和温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