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家乡我的塬 文音/山风●李岚 <p class="ql-block"> 一个地名,往往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或伴随着一个令人神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雍城西北方三十多里的山里,有一个小平塬,说是塬,也够不上大,只有一把掌大,前端南向被几条沟道劈开,形似手指;后端北部形成一片貌酷掌心,依北山山脉如同胳膊沿伸麻夫深山小镇,贯通麟游。因貌似一只手形,人们习惯称它为五指岭,由此而得名。五岭上有五个自然村,五手指分别座落着程家塬村和村辖的阳坡组、后沟塬村、西沟村,豆村村四个行政村,而关村村独居手掌小小平塬。塬上因貌形而得名,地名因地杰出人才于西府各地而知名,人们能听知得五指岭,也就不知这几个村落的村名了!</p> <h3> </h3><h3> 五指岭东坡下南北一条大沟,流淌着一条万年不变的小河——什字河,一沟一河,将曾今为归属乡政的汉封乡东片大地贯通县城的凤翔平原,活生生的将它隔离开来。上塬西行下塬就是千阳的小镇崔家头了,它与临县小镇之间,又被深沟小河北什河拒隔以东;手指纵南,也被东西贯通的沟壑和对面半坡的省道齐齐斩断,将冯家山水库划了个望眼欲穿。三面逢沟,北边依山,天造地设,天然形成,纵观整个山川,严然一条卧龙,岭指为爪,塬掌为腹,胳膊山脉为身,龙首盘于莽莽大山云腾雾罩的祥瑞之中!因此的原因,北部山脉溪水河流,除塬两边两条溪河水南下经过外,大部分行至龙首脉处,也就是麟游千阳凤翔交界深山沟床掉头北上,故五指岭为一旱源,因而水源不剂,或泉水或井水或雨水,承担着当地的人畜饮水难题。遇着干旱,村子里的井水就打不上来,基本上要靠跑塬外的沟河里挑担泉水了。泉少人多,基本要走很多山路而且半夜就待去,去的晚了,大中午也排队轮不上。故而塬外有了“上了关村塬,吃水比油难”的说法。就是走乡串户的商贩,都深知进塬要一口吃的容易,要一口水没人给!宝地就是宝地,靠天吃饭,虽然不能高产,地产六七百斤粮食随便,地又多,在过去靠农业以粮为贵的年代,当之一块福地!</h3> <h3> <font color="#ed2308"> </font></h3><h3> 五指岭并没有因地理,彊域、政域疏远被孤立而自弃,众多的土地,肥沃的土壞,绿荫的大山,两条小溪千百年滋润着这块土地,生息着世世代代勤劳善良的人们,安居乐业!历代天灾地祸战事,从未殃及,就是六十年代初国家性的大面大旱饥荒,这里依然风调雨顺,颗粒皆收,没有饿死人,到是收留与过渡了一批批河南、甘肃大量的饥民逃难要饭或扎脚开垦逃生,就连平原闹城的富家也纷纷将女儿嫁往了这里,力求有饭吃而得以活命,力图换些粮食以渡家人之饥。如果没有灾后国家的大遣返,恐怕就不是后来世居的五六千乡民之数了。就那这般,还是有一部分躲避强抓强送留了下来,如今世代也成了地道的五指岭人了。</h3> <h3>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脉灵地,却连年风调雨顺,人杰地灵家泰人安,人才辈出,一代代人生活在与外隔绝的世外桃源之地,耕读传家,生息繁衍,养成了攀家顾家不愿离家的生性。因为交通不好,出进都是土路,赶集卖买都逄鸡鸣起身步行,翻过什字河大沟到二十余里的柳林街,麻麻亮出行,黑呼呼而归。如果下了连阴雨,路没法出行,基本就赶不了集。后来邻乡崔家头成镇为集聚近,岭上的人们就翻沟跑着跟集了,吃过早饭出发,赶中午饭就可回到家里。如今,村村都是水泥路,交通方便,却走的人少了。随着发展的需要,年轻人逐步走出了大山;也随着撤校合镇等环境的改变,中老小也陆续离开进城,这个美丽世外之地,山貌依在,缺失去了往日的喧闹和欣欣向荣。</h3> <h3> <font color="#ed2308"> </font></h3><h3> 五指岭生活的乡亲,基本上就几大姓氏家族。李姓颇大,由来己久,基本上当属豆村村、关村村的一二三组(齐家村)、西沟村西沟堡子清一色李姓唐李世民后裔组成,历来有三村李不通婚之俗。西沟后沟塬两村大多基本了以刘姓居多,也就不到千人左右;其次大姓就属张姓了,张姓集中在程家塬,部分分散于关村的四五组了。对于刘张两姓,什么由来,末曾听说传说由来。但李姓典故传说文献记载还寻得点点影子。至于程王等等姓户户数少得手指头能数得过来了!</h3> <h3> 地名里有传说,有故事,又与姓氏有关联。在凤翔平原西北尽头是汉封营,汉封营西北方十二里处有马圈,相传那里为汉代屯兵牧马之处,至今其地仍有东营、前营、后营之称。汉封营东边山口处为“洛城”,洛城东南方依次又有佐家营、赵村营、草滩营等村庄,看来这些地名都与历史上曾驻军屯兵有关了。经过汉封乡政府西行下沟到底,就是十字河,上坡箅是进入五指岭了。在五指岭上有个程家塬,程姓人家已为数很少了,大都是张姓人家。以前曾有人试图将其村名改为“张家塬”,但始终未能如愿,因为远近的人都知道五指岭有个“程家塬”。豆村则以前远古称窦村,并无一户窦姓人家,系因李世民生母太穆窦皇后葬于斯而得名。窦村及周围关村、齐家村三村李姓族人皆李唐守护陵茔者后裔,也是岭上大姓居戶,与窦姓实无关系,后人们逐次方便书作,慢慢地就叫豆村了下来!</h3> <h3> 在雍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夏明王窦建德兵败唐朝李家获释后,上得北塬,一路沿门乞讨。走到牛钵峪,闻知地名,便自叹到:窦(豆)入牛口,实不祥之兆也。继续前行,当他得知这地名叫颜家河时,窦王想,颜家(晏驾)河,这下全完了。于是一路西行上岭,逢此高皇帝远之地,闻之窦村为李世民生母太穆窦皇后葬之地,窦字同字同音,便蟄伏下来,休整集结归部后率只东进反唐于河南兵败,进入一个叫牛口渚的地方被俘,后又被害于长安,被扶风郡窦族葬于雍地。其牛钵峪颜家河之说完全由当年窦王兵败进入牛口渚添演附会而来,这自然也反映了人们对窦王不幸结局的同情。曾听很早故去的老人们说过,村民耕作挖出的碑牌马桩铭文有曾记载夏王窦建德轶事,具体也不得而知,据凤翔县志能访有曾罗到。由此,五指岭龙脉凤栖之地,难怪干年旱地不旱粮,无战祸水灾火灾温疫,实乃宝地也!</h3> <h3> 无论人们说的“洞沟”还是“麻仙洞”,还有古代宁甘陕驿道“老爷岭”,隶属于紧靠西北部五指岭这片土塬,系千山支脉,页岭南麓。境内沟壑纵横、山清水秀、植被繁茂,自古就是朝圣和游览的胜地,素有“麻仙奇峰观渭水,仙洞神窟清泉流”的美誉。</h3><h3> 洞沟始建于西汉景帝时,到明万历年间形成了多庙宇的建筑群,清嘉庆十三年有麻姑仙子在此修道成仙的传说,肉身羽化,留下了“麻姑献寿”等美丽的传说,故名“麻仙洞”。</h3><h3> </h3> <h3> 民间有一种说法:如独往仙山,虽僻地无人,静下心来,有慧根的人却会听到多人对话,谈及的不是天上的神仙,便是世间的大贤,有时甚至能听到不少天机变幻。据传唐高宗时武则天来雍城游九成宫,途径麻仙洞游玩休憩时,就听到了神仙对话,探知了不少天机。武则天又观见两孔仙洞出现在洞岭峰的悬崖上,如日月悬空,其山貌形成一个“曌”字,遂自命名“武曌”,为日后登基打下舆论基础。到唐玄宗时,朝廷还大兴土木在洞岭峰修建寺庙,并描绘武后肖像一幅以示纪念,可惜后来因地震半山土石滑坡,庙宇全毁。</h3><h3> </h3> <h3> 洞岭峰的东侧原有东南低西北高约三十亩簸箕形平地,碾盘粗的古柏有数百棵之多。唐朝时,一位严姓云游高僧见此处风景独特,古柏参天,以为福地,遂多方筹募,耗十多年之久,修建了雄伟壮观的洞岭寺。据说,当时的洞岭寺庙门朝南,山门用古柏精雕细刻的“洞岭寺”三字苍劲有力,为当时的书法名家所题。东西各有神殿五间,北边高台正中,是庄严雄伟的“大雄宝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靠洞岭峰挖了一排僧人住的小窑洞,严方丈住中间的一孔。在窑洞前还面朝东西对口修了三十间僧房,当时常住僧人百人以上,赶庙会不下十天,每日朝拜的善男信女在千人以上。原寺顶之上的洞岭泉改变了水道,从洞岭锋东侧流泻而下,变成了幽谷中的黑虎潭——黑虎潭因严方丈下山讲经,路遇黑虎而得名——滴水石穿,飞流的泉水冲出了一个直径近百尺,纵深约三米的井状潭,泉水丰沛甘甜,可供千人食用,据说还有明目健体的功效呢。严方丈虽年且九十,但身体健康,早饭后带领数百僧众赴大雄宝殿讲经传道,教化一方,盛极一时,可谓善莫大焉!</h3> <h3> 纵观历史,曾今无论是多么的香火旺盛,交通重要,都没经得岁月的洗蚀,一切可视物不复存在,而延续下来的,是不变的山川,仙家的灵气,地脉的福泽,以及先辈们勤劳勇敢纯朴善良的美德,还有许多许多美丽的传说!</h3><h3> 如今上塬,无论是访名医,还是上老爷岭游耍,钻方山探险,入对岸金明观问道,登洞沟半崖拜麻仙,下河摸小虾,去关村水库钓鱼,还是钻进山林采摘,只要常有的果子,逢季尽管随便摘个够,吃个馋,玩个美,拍的酷。踏进农户,蹭个饭,绝对绿色纯天然,地道味美农家饭,不咥都能馋个美!</h3><h3> 清新的空气,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泉水,扑鼻的杂粮香,那是故乡的云,家乡的味,更是浓浓的乡土情!想着想着陶醉了,仿佛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坐在热热土坑,端着老碗大口大口正咥着粘窝杂面搅团美呢!</h3><h3> 流传千古的神奇传说引人遐想,清幽秀丽的自然风光让人留恋,更多儿时曾今的记忆,依然回荡在渭北旱塬上,这个平凡的小山塬——五指岭乡土。您的清纯,不需浓妆的自然美,吸引着更多一些户外野游者以及文客的关注与踏青笔书,也将在曾被这片土地滋润过的每个人心间,越来越开出美丽的花朵!五指岭,美丽的故乡我的塬,我们回归自然的世外桃塬!</h3> 欢迎观阅赏听,觉得不错请分享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请把这篇文章转给所有人看到,功德无量。关注作者美篇号,添加微信,更多精彩让您观赏,趣味连连!</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简介</b></p> <p class="ql-block">↓扫下面二维码观赏美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