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水(二十六)

王建

<h3>万泉河水润海淀</h3> <h3>今天咱们聊聊【万泉河水润海淀】吧。</h3><h3><br></h3><h3>海淀西山蜿蜒若屏,万泉河一带清泉四溢,“平地涌泉,淙泊草木间”,“潴为小溪,凡数十处”,“盖神皋之佳丽,郊居之胜选”。昔日里人们曾这样称颂海淀。《天府广记》中“春湖落日水托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鹭似江南。思归忽动扁舟兴,顾影深怀短绶惭。不尽平生淹恋意,绿荫深处更停骖。”</h3><h3><br></h3><h3>海淀山明水秀,泉源众多,有大小河流11条。发源于万泉庄巴沟低地的河流,从泉宗庙到巴沟桥由南向北形成四片较大的水域。它流经沙子桥、草桥、漏斗桥、虹桥、圆明园、大石桥,最后流入清河。被东、西、南三面台地所环绕,由众多泉水汇聚而成,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万泉河。</h3><h3><br></h3><h3>万泉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乾隆八年(1743年),弘历诗中:“万泉十里水云乡,兰若闲寻趁晓凉”、“万泉十里接西湖,两度舟行忧喜殊。”万泉河仅乾隆皇帝命名的泉就有28眼。这些泉包括:大沙泉、小沙泉、沸泉、滮泉、屑金泉、冰壶泉、锦澜泉、规泉、露华泉、鉴空泉、印月泉、藕泉、跃鱼泉、松风泉、睛碧泉、桃花泉、湫石泉、乳花泉、琴脉泉、澹泉、浏泉、洗钵泉、浣花泉、漪竹泉、柳枫泉、云津泉、月泉、贯珠泉。众多的泉水是造景的基础,这样的环境也最适于辟治园林。</h3><h3><br></h3><h3>明清两代,海淀的园林建设蔚为大观。其中最著名的首推李伟的清华园和米万钟的勺园。官封武清侯的李伟(明神宗朱翊钧的外祖父),于1582年在万泉河中游,营造了“李园”(也称“清华园”)。其园林规模,据中国园林史学家周维权先生介绍,“估计在一千二百亩(80公顷)左右。”</h3><h3><br></h3><h3>“李园是一座大型水景园。水面以岛、堤分割为前湖、后湖两部分。在湖周以河渠构成水网地带,即可作水路游览,又解决园内购物与交通之便。园中的主要建筑群为“挹海堂”,这也是全园风景构图的重心。堂北为“清雅亭”与前者互为对景。亭周围广植牡丹芍药之类观赏花木,一直延伸到后湖南岸。”(周维权1989.7)“牡丹以千计,芍药以万计。”(《日下旧闻考》引《泽农吟稿》)李园后湖建有“花聚亭”,环岛盛开荷花。后湖北岸有气势高大、造型奇巧的假山。山中有洞壑与瀑布。瀑布“其形如帘,其声如瀑”《日下旧闻考》。山畔水际有“观景阁”,登楼可赏园外西山玉泉山全景。</h3><h3><br></h3><h3>万历年间,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米万钟在李园东北处,利用万泉河水构建了勺园。园子不大,取万泉河下游“一勺”之水的用意。“一拳代山,一勺代水”,对天然山水作浓缩性的摹拟。“若夫崇山峻岭,水态林姿;鹤鹿之游,鸢鱼之乐;加之岩斋溪阁,芳草古木,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市之怀。较之汉唐离宫别苑,有过之无不及也。”</h3><h3><br></h3><h3>李园勺园一大一小,恰好形成对比。米万钟在诗中题道:绕堤尽是苍烟护,房舍都将碧水环”。勺园因水成景,将水作为园林主题。勺园建筑比李园朴素疏朗,“虽不能佳丽,然而高柳长松、清渠碧水、虚亭小阁、曲檻回堤,种种有致,亦足自娱”。勺园虽然在规模和富丽方面比不上李园,但在造园艺术水平上却略胜一筹。“米家亭馆胜京西,胜在平原忽水栖。”“勺园一勺五湖波,湿尽山云滴露多。”“才辞帝里入风烟,处处亭台镜里天;梦到江南深树底,吴儿歌板放秋船”。王思任在《题勺园诗》中说。</h3><h3><br></h3><h3>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玄烨在李园旧址上又修建了畅春园。畅春园面积约60公顷,园中大小湖泊遍布,其中有两个较大的湖面,还有南北走向的溪流,西岸筑堤栽树,饲禽养鱼。</h3><h3><br></h3><h3>1707年清廷兴建驰名中外的圆明园,“因水成景,借景西山”。这是万泉河上修建的又一座大型皇家园林。清廷为了营造这座规模宏伟的离宫,集中全国物力,征集无数精工巧匠,倾注千百万人民血汗,前后历时150年陆续建成。</h3><h3><br></h3><h3>初建圆明园,后扩建长春园和綺春园(后改为万春园),三园紧相毗连,外围总长近10公里,占地面积5200多亩,水面约占一半。园中景点150余处,各种形式的桥梁200多座,各种楼台殿阁亭榭轩馆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风景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堪称中国园林史上的“万园之园”,“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集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h3><h3><br></h3><h3>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形态和生机的血脉。海淀附近名园并起,全仰仗水万泉河水的滋润,“山得水而秀,水得山而活,溪水因山成曲折。”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园。乾隆年间改勺园为弘雅园、集贤院。继而又营造了清漪园、自得园、西花园、承泽园、蔚秀园、鸣鹤园、镜春园、澄怀园、朗润园、近春园、熙春园,形成了圆明、长春、万春三园为中心“众星拱月”的格局。万泉河以自有的灵性,滋润着海淀,时而曲折,时而分合,折复环绕,殊途同归,把众多景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沉静、凝固的空间灵动起来,把流动的美编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墨丹青画卷。</h3><h3><br></h3><h3>然而1860年、1900年它却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两次劫掠焚毁。连万泉河水系也惨遭破坏。巴沟上游的圣化寺,原本可以泛舟游于附近一带河流与稻田之间。而今已无任何踪迹可循。巴沟低地上分别命名的28眼泉也已湮废。当年的泉宗庙已被全部拆除。</h3><h3><br></h3><h3>1911年清华大学从圆明园旧址熙春园和近春园的遗址上发展起来。燕京大学(北大前身)1920年购得旧日小园林,明代的勺园遗址和和清代的淑春园,于1926年建成。清华大学正式建校后,扩建校园,其西部与重修后的万春园近在毗邻。东部万泉河自南而北纵贯其间。燕京大学地处万泉河中游,引万泉河水流入湖中,曰:“未名湖”,沿湖周围多为岗阜环绕,苍松翠柏,丛生其间。清华北大两校近在毗邻,校园景观各具特色。清华校园水木掩映,平展浩荡;北大校园湖光塔影,秀丽多姿。清华校园像一篇散文,北京大学校园像一首诗。总体景观之美,全得益于万泉河的善加利用。</h3><h3><br></h3><h3>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整个华北地区水环境恶化,巨大的地下水漏斗形成,万泉河许多泉眼干枯,加之河道被裁弯取直,两岸加筑壁立的水泥墙,使河道失去了蜿蜒曲折的自然形态,河水污染严重,后经多次治理,河水经历了由清变浊,再由浊变清。之后万泉河水源,依靠京密引水渠、南水北调之水以及城市中水维持运行。</h3><h3><br></h3><h3>潺潺的万泉河水啊,你犹如一条银色的项链镶嵌在海淀大地上。你是海淀景观的基础,你是海淀文化的源头。你那富庶的名字,让人文思跌宕。你那九曲的倩影,使人痴情缠绕。你那淡泊寡欢的本性,令人佩服与钦敬。你那兼收并蓄的胸怀,使人为之倾倒,人们愿你美丽,盼你永远长清……</h3><h3><br></h3><h3>好,关于万泉河水润海淀今天咱们先聊到这儿。</h3> <h3>万泉河示意图</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