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草 <h3> 跳舞草,又名舞草、情人草、无风自动草、多情草、风流草、求偶草等, 属豆科舞草属多年生的木本植物。 科属:蔷薇科 多年草植株高度:5-25厘米花期:春天1-3月 夏天4-6月(室内四季种) 各枝叶柄上长有3枚清秀的叶片,当气温达25℃以上并在70分贝声音刺激下,两枚小叶绕中间大叶便“自行起舞”故名"舞草",给人以清新和神秘之处。<br></h3><h3><br></h3> 植物介绍 <h3><b>叶</b></h3><h3> 叶为三出复叶,侧生小叶很小或缺而仅具单小叶;托叶窄三角形,长10-14毫米,基部宽1.7-2.3毫米,通常偏斜,无毛,边缘疏生小柔毛;叶柄长1.1-2厘米,上面具沟槽,疏生开展柔毛;顶生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5.5-10厘米,宽1-2.5厘米,先端圆形或急尖,有细尖,基部钝或圆,上面无毛,下面被贴伏短柔毛,侧脉每边8-14条,不达叶缘,侧生小叶很小,长椭圆形或线形或有时缺;小托叶钻形,长3-5毫米,两面无毛;小叶柄长约2毫米。本种每叶的两侧生线形小叶,在气温不低于22℃ 时,特别在阳光下,会按椭圆形轨道急促舞动。</h3><h3><b>花</b></h3><h3> 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轴具弯曲钩状毛;苞片宽卵形,长约6毫米,密生,花时脱落;花梗开花时长1-4毫米,花后延长至3-7毫米,被开展毛;花萼膜质,长2-2.5毫米,外面被毛,萼筒长1-1.5毫米,上部裂片先端2裂,长约1毫米,下部裂片长约1毫米;花冠紫红色,旗瓣长宽各7.5-10毫米,翼瓣长6.5-9.5毫米,宽4-5毫米,龙骨瓣长约10毫米,宽约3毫米,具长瓣柄,雄蕊长8-11毫米;雌蕊长10-12毫米,子房被微毛。花期7-9月。</h3><h3><b>果</b></h3><h3> 荚果镰刀形或直,长2.5-4厘米,宽约5毫米,腹缝线直,背缝线稍缢缩,成熟时沿背缝线开裂,疏被钩状短毛,有荚节5-9;种子长4-4.5毫米,宽2.5-3毫米。果期10-11月。</h3> <h3><b>分布范围</b></h3><h3> 产地分布于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及台湾等省区。印度、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也有分布。</h3> 主要价值 <h3><b>观赏价值</b></h3><h3> 跳舞草叶片具有自然舞动的特性,已应用于园艺观赏业,是制作盆景的优良材料,观赏价值高。</h3><h3>药用价值</h3><h3>舞草还具有药用保健价值,全株均可入药。据《本草纲目》记载,该草具有去瘀生新、舒筋活络之功效,其叶可治骨折;枝茎泡酒服,能强壮筋骨,治疗风湿骨疼。用鲜叶片泡水洗面,可使皮肤光滑白嫩。</h3> 植物文化 <h3> 跳舞草,还有一个非常凄美的传说。古时候,西双版纳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傣族农家少女,名叫多依,她天生酷爱舞蹈,且舞技超群。她常常在农闲时间巡回于各族村寨,为广大贫苦的老百姓表演舞蹈。身形优美、翩翩起舞的她好似林间泉边饮水嬉戏的金孔雀,又像田野上空自由飞翔的仙鹤,观看她跳舞的人都不禁沉醉其中,忘记了忧愁,忘记了痛苦,甚至忘记了自己。天长日久,多依名声渐起,声名远扬。后来,一个可恶的大土司带领众多家丁将多依强抢到他家,并要求多依每天为他跳舞。多依誓死不从,以死相抗,趁看守不注意时逃出来,跳进澜沧江,溺水而亡。许多穷苦的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打捞了多依的尸体,并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后来,多依的坟上就长出了一种漂亮的小草,每当音乐响起,它便和节而舞,人们都称之为“ 跳舞草”,并视之为多依的化身。所以舞草所代表的花语是:完美爱情。</h3><h3> 另据传说,古时候有一傣族少女殉情自杀,死后便化身为跳舞草。所以,一旦遇到多情的小伙子高唱情歌,它就会随歌起舞。</h3><h3>跳舞草何以起舞,植物学家普遍认为与阳光有关,有光则舞,无光则息,就像向日葵冲着太阳转动头茎一样。具体深入研究,还有各种分歧。有的认为是植物体内微弱电流的强度与方向的变化引起的;有的认为,是植物细胞的生长速度变化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生物的一种适应性,它跳舞时,可躲避一些愚蠢的昆虫的侵害,再就是生长在热带,两枚小叶一转,可躲避酷热,以珍惜体内水分。风流草究竟为何昼转夜停,仍存在着很多疑问,要解开这个谜还需植物学家们继续深入探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