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革命根据地

陈今+视觉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陕西革命根据地</b></h1><h3> 中国共产党在陕西和陕西边界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经过几年浴血奋战,先后建立了渭北根据地、陕甘边根据地、陕北根据地、川陕根据地陕南苏区、鄂豫陕根据地及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联在一起形成的西北根据地。西北根据地是十年土地革命时期,全国惟一仅存的一块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h3><h3><br></h3> <h3>渭北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陕西创建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它以三原县武字区为中心,涉耀县、富平、泾阳、高陵、淳化县部分地区,面积760平方公里。1927年渭北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根据地武装不畏强敌,英勇作战,威震西北,为共产党培养和输送了众多革命优秀干部,刘志丹、习仲勋、贾拓夫、汪峰、赵伯平等重要人物,都曾在武字区工作和战斗过。特别是习仲勋同志早在1932年至1933年间,在武字区担任过三原县委书记。在创建渭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黄子文、孙平章、赵永华、马志舟等共产党员和志士仁人500余名献出了宝贵生命。</h3> <h3>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北54公里处,地处陕西、甘肃交界,以耀州区西北部照金镇为中心,横跨当时耀县、淳化、宜君、同官五县,面积2500平方公里,人口3-4万。在土地革命时期,红色武装割据区域扩展到陕甘两省十四个县,面积数万平方公里。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李妙斋、王泰吉、高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北地区创立的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犹如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钢刀,点燃了西北民主革命的火种,为后来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当时就流传“南有瑞金,北有照金”之说。无数仁人志士曾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英勇捐躯,现在册烈士有681人。</h3> <h3>陕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随着川陕根据地的发展壮大而由中共陕南特委领导创建的根据地。1932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和陕西省委的指示,中共陕南特委扩大会议决定加强农村工作,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陕南新苏区。1933年4月1日,由于张正万与国民党军队勾结,发动反革命叛乱,致使正在马儿岩开会的党、政、军领导人陈浅伦、李艮、杜润芝、孟芳洲、刘绪金等60余人牺牲,红二十九军遭到失败。此后,中共陕南特委又先后组建了红二十九军第二、第三、第四、第七、第十等游击大队,继续坚持武装斗争。</h3> <h3>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川陕边人民群众共同创建的根据地。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60余万军队,对包括鄂豫皖在内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 川陕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府普遍建立了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到了1935年2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向川陕苏区发动进攻,红四方面军撤出陕南向川康边界转移。川陕根据地陕南苏区人民在红军撤离后仍坚持斗争,直到解放。</h3> <h3>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陕西省委、陕甘边特委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1931年9月,晋西游击队西渡黄河,进入陕北。不日,改为陕北游击支队。11月初,陕北游击支队与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汇合。中共陕西省委先后派荣子卿、谢子长等人到部队加强领导。1932年1月,中共陕西省委将刘志丹领导的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2月12日,反帝同盟军在甘肃正宁三嘉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边游击队,下辖3个大队,400多人。12月24日,陕甘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1933年3月8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在照金成立,同时成立了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4月,陕甘边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成立,主席周冬至,副主席习仲勋。10月中旬,国民党军队及地方民团乘红军主力西征转入外线作战之际,对照金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照金失守。1934年2月25日,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南梁重建,主席习仲勋。1935年2月,中共陕甘边特委、陕北特委在安定(今子长县)周家墕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陕甘、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和武装力量。谢子长牺牲后,西北红军在刘志丹的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数万军队的“围剿”,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六座县城,使陕甘、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后来的西北革命根据地。</h3> <h3>陕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陕西省委和陕北特委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12日,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等共产党员发动了清涧起义,成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1928年4月,中共陕北特委成立。1931年9月,晋西游击队西渡黄河来到陕北。不日,将晋西游击队改为陕北游击支队。11月上旬,陕北游击支队在甘肃南梁与刘志丹领导的游击队汇合。1932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延川游击队成立。翌年改编为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到1934年7月,陕北特委先后建立了八支游击队,红色区域迅速扩大,并出现了大片的巩固区。1934年7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在安定成立,下辖一、二、五支队。到1934年冬,陕北红军游击队已发展到26个支队,为建设一支正规红军打下了坚实基础。</h3> <h3>神府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陕北特委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共陕北特委领导下,1933年神木就建立了20多个党支部,党、团员发展到200多人;府谷党员约有140多人。1933年10月中旬,神木南区特务队成立。11月,特务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三支队。1934年9月18日,红三支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第三团。同日,神木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主席呼子威,副主席王恩惠。11月7日,神木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主席仍为呼子威。在此前后,建立了六个区的苏维埃政权及各乡、村的基层政权。</h3> <h3>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共鄂豫陕省委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领导创建的根据地。根据地以商洛为中心,包括湖北郧县、郧西,河南卢氏、西峡、淅川,陕西洛南、商南、丹凤、商县、山阳、镇安、柞水、蓝田、长安、宁陕、佛坪、洋县、旬阳等县的中心地带或边界地区。1934年12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长征进入陕西洛南县。12月10日,鄂豫皖省委在丹凤县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改鄂豫皖省委为鄂豫陕省委,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h3> <h3>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陕甘边、陕北两个苏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地,也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仅存的一块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和三大主力红军长征的落脚点。<h3>中央红军长征到了陕西后,国民党蒋介石开始调集军队“围剿”西北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蒋介石调集26个团的兵力,对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根据地红军在刘志丹、谢子长的领导下,经过十多次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 7月,蒋介石又调集阎锡山、高桂滋、井岳秀、马鸿逵等部15万人,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妄图一举摧毁根据地消灭西北红军,使长征中的各路红军无立足之地。在刘志丹指挥下,西北红军先后取得绥德县老君殿、吴堡县慕家原寨子、定仙墕、横山等战斗,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兵力,策应红军有效的战略转移。西北革命根据地在刘志丹、谢子长的领导和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如习仲勋、马明方、马文瑞、阎红彦等。为党和国家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级干部。西北革命根据地虽地域偏僻、土瘠民贫,但人民还是节衣缩食,千方百计为中央红军筹粮、筹款,各方动员做好战地勤务工作。他们不但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丰功伟绩,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h3><h3></h3><h3></h3><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