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石鼓文》版本介绍</h3><h3>石鼓文旧拓善本传世稀少,据记载:苏轼藏拓本七百零二字;宋胡世将见四百七十四字;宋欧阳修见四百六十五字;宋薛尚功见四百五十一字;宋范氏天一阁藏本四百六十二字;明扬慎藏唐拓本七百零二字;明安国藏拓本十册,其中最旧者有三,命名为“先锋本”者有五百零一字,而“中权”、“后劲”二本各四百八十字。</h3><h3>《先锋》本最古老,《後劲》是北宋大观建贡本,时间晚於《先锋》,而《中权》是北宋政和二年赐本,时代最晚。《先锋本》《中权本》《后劲本》存字分别为四百八十字、四百九十五字和四百九十一字,所差之字多为残字甚至只有一两笔画。《先锋本》拓本较为清晰,安国誉之为“吾斋第一至宝”。</h3><h3><br></h3><h3><br></h3> <h3>《石鼓文》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刻石。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十首组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为国宝级文物。</h3><h3>石鼓原置于陕西陈仓三峙原,唐代初年发现后,移置于凤翔府夫子庙。历史上经过多次迁徙,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h3><h3>《石鼓文》在唐代就有拓本,但没有流传下来。今存世最早的拓本为北宋本。明代初期和中后期,清代乾隆时期,以及民国时期和近期都有拓本,但最为珍贵的,当为宋拓本。</h3><h3>近日读貼,读到一些宋拓《石鼓文》珍本的收藏与流传情况,汇集一处以记之:</h3><h3>(一)《石鼓文》天一阁藏本</h3><h3>“天一阁”为明代浙东鄞县范钦所建的藏书楼,为我国古代著名的藏书楼之一。</h3><h3>《石鼓文》天一阁本,北宋拓本。元代为赵孟頫收藏,后传给了他的外甥王叔明。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火。</h3><h3>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时,海监张燕昌登天一阁模此藏本,次年作《石鼓文释存》又次年将模本抚于石,是谓张刻本。张石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毁于火。虽有徐氏钩本而不显于世。</h3><h3>清嘉庆二年(1797年),阮元谓张刻尚未精善,因重抚天一阁本刻石于杭州府学;又於嘉庆十一年(1806年),再刻天一阁于扬州府学。这就是阮刻本《石鼓文》。从此,即以阮刻本独传其后,并以阮刻本称“天一阁”本。以后,伊秉绶,姚觐元,尹彭寿等人的摹本,杨守敬的双钩本,都出自阮刻本。吴昌硕的临摹本,也是阮刻天一阁本。</h3><h3>无论是张燕昌刻本,还是阮元刻本,均非依天一阁原本照刻。因张氏志在复原之旧,故杂采宋代陈氏甲秀堂周秦篆谱、明顾氏石鼓砚,并元代以后的拓本加以校定而刻制。阮本虽称重抚天一阁本,实际上仅依据张燕昌刻石,又是由张燕昌书丹,加之个人取舍,“更非天一阁本之真矣!”</h3><h3>上海艺苑真尝社于1919年印行了《宋拓周石鼓文》的影印本,注明原“十鼓斋 中甲本”,此本实属“十鼓斋 中权本”,是该社主人秦文锦在出版时,将“中权本”篡改为“中甲本”。由于中权本清晰度高,存字又多,在“中权本”出版之后,就再未见“天一阁本”流行了。</h3><h3>(二)《石鼓文》十鼓斋藏本</h3><h3>十鼓斋,为明代安国收藏《石鼓文》之处,原为天香堂。明嘉靖年间,为锡 山安国的藏书楼,是明清时期,江南著名的藏书楼。</h3><h3>明嘉靖十二年 (1533年),安国收集了十本《石鼓文》拓贴之后,遂将“天香堂”改名为“十鼓斋”,并将十贴中最左最佳的三贴分别命名为先锋本、中权本和后劲本。</h3><h3>先锋本,原最早的北宋拓本。宋元时代流传,收藏情况未见详细记载。明代,先为姑苏、曹迪收藏,称曹氏本,嘉靖年间归安国,安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命名为“先锋本”收藏于“十鼓斋”。</h3><h3>中权本,原北宋拓本。是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赐本。是存字最多的拓本。宋元时流传、收藏情况不详。明代,先为顾维镐收藏,称顾氏本。嘉靖年间归安国,安于嘉靖十二年(1533)命名“中权本”,收藏于“十鼓斋”。</h3><h3>后劲本,为北宋拓本,其年代仅次于“先锋本”,而早于“中权本”,传为贡本。宋元时流传,收藏情况不祥。明代先为蒲长源收藏 ,世称蒲氏本。嘉靖年间,归安国。安于嘉靖十二年(1533)命名原“后劲本”,收藏于“十鼓斋”。</h3><h3>安国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将《石鼓文》的十个拓本收藏后,置于天香堂之梁间,从此,无人知晓,世不流传。直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0),安国后人拆售天香堂时始发现《石鼓文》诸拓本,其后不久,“旋即入邑人沈梧(旭庭)之手”,遂为沈氏收藏。民国初年辗转入锡山秦文锦之手。秦於一九二一年将先锋本在上海售与日本三井高坚:中权本是一九三五年之后出售的,先锋本售价四萬二千元,一九三五年后出售的中权本、后劲本以及其他版本的出售情况均未公布。</h3><h3>三井高坚购得《石鼓文》三个宋拓珍本之后,收藏于三井文库听冰阁中,秘不示人。直至一九八六年《石鼓文》三贴才在三井文库公开展出。日本二玄社在此之前的1985年,即以原色版出版发行了“后劲本”和“中权本”。2006年日本三井纪念馆将《石鼓文》的三个宋拓本原贴一并提供给上海博物馆在上海公开展出了一次。这就是《石鼓文》三个宋拓珍本流落异国他乡的悲惨命运。</h3> <h3>在宋拓《石鼓文》三贴原迹流入日本之前,我国国内就陆续有明代安国收藏的《石鼓文》宋拓影印本出版发行。一九一九年上海秦文锦主持的艺苑真尝社以《十鼓斋》《中甲本》之名出版了《石鼓文》的“中权本”在印制时,将“权”字磨去,改为“甲”字,并删去安国的长跋 ,以充十鼓斋中的“甲”本。但由于“中权本”是《石鼓文》诸拓本中存字最多,以后各出版社出版的《石鼓文》多采用这个本子。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物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石鼓文》,都是以“中权本”印刷。但只有吉林文史出版社署名“中权本”。其他出版社均未署名“中权本”。</h3><h3>《石鼓文》后劲本,也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出版发行的。1933年,郭沬若在东京文求堂书店发现了一套《石鼓文》照片,后来才知道是《石鼓文》的后劲本照片,郭得到这套照片,写作了《石鼓文研究》一书,并将该本收入其中,作为《古代铬刻汇考四种》之一,于同年12月,由文求堂书店出版发行。之后,郭沬若又将这套照片寄给国内的唐兰、马衡,但前题与后跋,当时因听了耳食之言、误以为是明安国“十鼓斋”中的最佳本,就以“前茅本”之名,于1935年由中华出局出版发行。这个所谓“前茅本”,实际上就是“后劲本”。1991年6月,李铁华在他的《石鼓新响》一书中,也附了《石鼓文》后劲本全贴,色括安国长跋。2001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石鼓文》后劲本,贴后附有唐兰、马衡当年“前茅本”出版时的两篇序文和沈尹默为郭沬若《 石鼓文研究》(1939年版)所写的序言。</h3><h3>《石鼓文》先锋本,虽最为出名,但流传极少,国内先见于郭沬若《 石鼓文研究》(1939年版)的附件。1936年夏,郭沬若在东京,以甲骨文拓本与河井仙郎(又名河井筌庐,时为三井高坚家书法顾问),曾来华为三井购得《石鼓文》三贴的中间人交换,《石鼓文》三贴影照互看时,将其翻照,又以“先锋本”修改了他的《 石鼓文研究》,其后,又将照片寄给国内的沈尹默先生,并将《 石鼓文研究》一书原采用的“后劲本”改用了“先锋本”,于1939年7月由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后来,又收入《郭沬若全集》。此外,2008年10月,北京的文物出版社出版《罗雪堂临石鼓文》一书附了《石鼓文》“先锋本”全文。除此之外,从未见到单独出版发行的“先锋本”。</h3><h3>1989年《书法》第5期刊载了一个“三合一”的《石鼓文》本,即以“先锋本为底本, 收入了“先锋本”中所缺,而“中权本”和“后劲本”中得留下来的鼓字,成为“石鼓文中印本中字数最多的版本。2001年6月,上海书画出版社也以《古文字临习丛书——石鼓文》之名出版了这个”三合一“版本。</h3> <h3>石鼓文(后劲本)(北宋拓) 各纵23.0厘米横14.3厘米,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每页三行,行四字,存四百九十一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