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宁波,这座古城、商城与港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同时也焕发着现代文明的无限活力与生机。</p> <p class="ql-block">海上丝绸之路,这条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起点正是中国的沿海各个港口,其中包括宁波在内的多个重要城市。</p> <p class="ql-block">在招宝山街道沿江西路的甬江口边,矗立着一座汉白玉牌坊,上书“利涉道头”四字。据镇海文史专家介绍,古代宁波人将渡船靠泊的码头称为“道头”,利涉道头曾是北宋时期明州最大的码头之一。道头又名石磡,将石块、石板、条石从江岸铺设至江水落潮时的最低潮位处。一旁的大型石碑上刻着“海上丝绸之路起碇港”,彰显了这个古港口的重要性。根据宋代《宝庆四明志》记载,利涉道头原址位于梓荫山东南角,是书中唯一标有具体位置的码头。</p> <p class="ql-block">“海上丝绸之路起碇港”利涉道头旁,停泊着一艘按1:1比例仿制的万斛神舟。</p> <p class="ql-block">这艘神舟古船坐落于镇海沿江西路,船体总长40米,宽10米,高7.5米。古船由镇海区政府为挖掘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而建造,旨在弘扬我国古代造船技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船内环境幽雅,设有北宋风格的茶馆,可同时容纳一百余人品茗用餐,并设有各类包房十余间,提供各色茶点、新鲜瓜果和地方特色点心。</p> <p class="ql-block">航济亭原址位于招宝山街道百货大楼东南侧,现立有石碑。据记载,在航济亭存世的五十余年里,共接待高丽使团十四批次。使团每次抵达,朝廷和地方官员均专程迎接,宴请款待之后,再由专人陪同,乘坐龙舟转至明州,下榻高丽行馆,相当于国家级的迎宾馆。</p> <p class="ql-block">安远炮台位于招宝山南麓乌龙岗下。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镇海战役之前,“安远”仅是一座小炮台,配有三尊阿姆斯特朗前膛小炮。光绪十一年(1885年)秋正式始建,炮台呈圆形,内径16.5米,高6米,壁厚2米,设前后炮门,前炮门朝东面海,后炮门朝西面江。原置德国造火炮一尊,早拆除。炮台中心置圆形旋转铁轨,大炮可沿铁轨前后旋转。台西北有洞门,高5米,宽3米,供人员进出。炮台用黄泥、沙砾、石灰三合土夯筑而成,据传还拌以糯米粥,极为坚固,并有以柔克刚之效。与南岸金鸡山下的“平远”、“靖远”炮台隔江对峙。现台顶毁圮,台壁屹立。抗日战争期间,曾用水泥改其门和顶部。</p> <p class="ql-block">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农历正月,镇海口曾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海战,即中法镇海之战。镇海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以来我国首次获得全胜的重要战役,极大鼓舞了广大军民抵抗外敌侵略、保卫国土的决心和信心,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中国防空博览园位于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主要包括序厅、人防坑道展陈和军事体验区三部分。该项目由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批准并由国家发改委立项,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为博览园题写园名。</p> <p class="ql-block">空防尖兵,扬我军威!</p> <p class="ql-block">招宝山景区本名候涛山,又名鳌柱山。因山外波涛汹涌,旧有《虎蹲涛吼》一景,文人雅士结伴登山听涛,故曰候涛。山上原有《插天鳌柱塔》,因又名鳌柱山。后来因为《当海口,商舶所经,百珍交集,因以招宝名之》。招宝山占地约37公顷。1974年建设镇海港,后山(15公顷)被炸平利用,辟为煤码头;旧时山下宫祠,早已湮没无存。1980年整修招宝山时,仅存前山,约22公顷。近代很长一段时间,招宝山以宝陀寺闻名于世,游人进山大都为朝拜卢观音,数百年香火旺盛,亦可称是浙东名胜。其实,招宝山雄踞祖国东南海滨,历来为海防要地,明清以来有许多抗击外侮的光辉史迹。因此,在重新整修招宝山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到海防史事,加意修护。招宝山下,镇海口海防历史遗迹纪念馆的建成,为全国青少年提供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为抗倭而建,内门有联:“海不扬波千古定,地无爱宝一山招”。现存威远城用条石砌筑,周长502米,墙高7.4米不等,上筑城垛!</p> <p class="ql-block">郑氏十七房是郑氏先祖在南宋时期,从河南荥阳迁徙镇海而建。据史书记载,当时正值金兵入关,战火连连,郑氏先祖靖侯公为避难,举家摆渡到定海(今镇海),经一风水师指点,在檡山之阳而居,逐渐繁衍。传至第六世,正好分居到了现在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后海塘位于宁波镇海城北的后海塘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杰作。镇海后海塘东起与招宝山对峙的巾子山麓,西至俞范镇嘉燮亭,塘体蜿蜒伸展,全长4.8公里,塘面宽3米,高9.9至10.6米。</p> <p class="ql-block">宁波的城墙,始于唐代!就在今天的鼓楼步行街附近,造了一个子城。</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镇海的明清碑刻原有40余方,碑高2~2.4米,宽1~1.2米,行楷书体,因文革破坏,只剩下如今眼前零星几块。可惜的是,经风吹日晒雨淋,现存的石碑多已严重风化,碑文上的记载在渐渐消逝。</p> <p class="ql-block">缘起,有人说,每一个来普陀山的人心里都有一个愿望。“想到了,就来普陀山”,这句普陀山旅游的广告词,就是此行的缘起了。</p> <p class="ql-block">海天佛国</p> <p class="ql-block">佛在心中</p> <p class="ql-block">东海之滨</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总高33米,其中台基高13米,铜像高18米,莲花座为2米,重70多吨。材料采用仿金铜精密铸造,由96块铜壁板组成,溶入佛面黄金6500克。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南海观音”题字。南海观音立像处,恰是当年慧锷留不肯去观音之新罗礁上首龙湾岗墩,这座南海观音铜像已成为普陀山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此间主人的铜像,在这个小小的腹院里面别有洞天,许多的展厅都陈列着范家走遍五湖四海收集的书籍。最值得一提的是院子正中的戏台,里面是鸡笼顶,全部都是鎏金的,极有气派。它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多种传统民间工艺,并且题材丰富,造型优美,是宁波民居建筑的集大成之作。其中尤以朱金木雕最为出众,典型建筑为戏台。</p> <p class="ql-block">范钦(1506-1585)字尧卿,一作安钦,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任湖广随州知州,迁工部员外郎。因与武定侯郭勋不和,调任江西知袁州府,升广西参政,分守桂平。转福建按察使,迁陕西左使、河南副都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