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颐和园

云淡风轻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视频——畅游颐和园]</b></h3> <h5><b>  北京颐和园,我来过好几次了。记得第一次是在34年(1985年)前的五一左右,那时我们面临中师毕业,在毕业前夕,学校组织我们来北京旅游,所以到过颐和园。印象中当时北京公园里卖的大碗茶才5分钱一碗,知道颐和园是慈禧老佛爷住过的地方,有万寿山、昆明湖、铜牛、十七孔桥。</b></h5><h5><b> 第二次来颐和园是在2006年的9月份。这一年儿子考上北京师范大学,送儿子上大学,一家三口人游了颐和园。进一步了解了颐和园。颐和园不仅是著名的皇家园林,而且还是一部屈辱史。它先后被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焚烧过、掠夺过,还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被军阀破坏过。</b></h5><h5><b> 再后来,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大概是2014年以后,与妻子一起来的颐和园。那是暑期,记得是从颐和园的正门即东门进来的。印象中游园的人很多,排着长长的队伍购票,进园。记得我们到过十七孔桥,到过南湖岛。还在十七孔桥附近的”庆丰“包子铺吃了习主席曾经吃过的“庆丰”包子。小小的包子5元钱一个。我俩个吃完后,还给儿子带回了五个。</b></h5><h5><b> 这一次(2019年2月15日)来北京过春节,由于妻子、儿子都上班,我看到天气晴好,自己便乘坐地铁从北宫门游园的,登上了万寿山,到了乐寿堂、仁寿殿、文昌院、十七孔桥、南湖岛等,路过南如意门,向西从西堤的景点穿过,最后从北如意门出来的。游园用了5个多小时,步行2.5万步左右。更深入地了解了颐和园。</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颐和园简介</b></h3><h5><b> 颐和园,我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b></h5><h5><b>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b></h5><h5><b>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u>北宫门及附近景物</u></b></h3><h5><b> 北宫门是指颐和园的北门,乾隆年间曾是清漪园的正门,坐南朝北,是一座面阔七间的两层门楼,因清漪园南面为昆明湖,没有大门,所以视北为上,故北侧宫门为正门,称“北宫门”。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烧,同治年间重建,更名为“颐和园”,并将东宫门改为正门,而北宫门则成了颐和园的北门。</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北宫门的牌楼</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说明:图上字下,以下相同)</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佛香阁</b></h3><h5 style="text-align: left;"><b> 佛香阁是北京市颐和园的主体建筑,建筑在万寿山前山高20米的方形台基上,南对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佛香阁高41米,8面3层4重檐,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长廊</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邀月门</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乐寿堂</b></h3><h5><b> 永寿堂是清漪园建筑,也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是颐和园内慈禧的寝宫,原为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本是乾隆为了给母亲孝圣宪皇后庆祝六十大寿的生日礼物。</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败家石</b></h3><h5><b> 在乐寿堂前的庭院里有一块造型奇特的巨石,上有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青芝岫”三个字。它还有个俗称——“败家石”败家石。它是横卧在汉白玉石座上的太湖石,长8米,宽2米,高4米,重大20多吨,是颐和园内最大的石头,这块石头造型别致,鬼斧神工。</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永寿斋</b></h3><h5><b> 永寿斋地处慈禧居住的乐寿堂东跨院北侧,是清朝大太监李莲英在颐和园的住处,俗称“总管院”。这组建筑西邻乐寿堂,东靠近光绪皇后隆裕居住的宜芸馆。</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延年井</b></h5><h5><b> 仁寿殿的北侧有口水井,名叫延年井。开凿于1903年,是帝后茶膳的专用水源。据说慈禧太后饮后活了七十多岁。清亡以后,多年废弃不用。现在看到的是1984年按原样复修过的,上面的“延年井”三个字是当代书法家王遐举题写的。</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仁寿门</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仁寿殿</b></h3><h5><b> 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寿星石</b></h3><h5><b> 颐和园仁寿殿门正中矗立着一块巨型南太湖石峰,连石座高约5米,宽2米,正面欣赏该石,酷似一鹤发童颜的老人,因而又称寿星石。</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玉澜堂</b></h3><h5><b> 玉澜堂在颐和园昆明湖畔。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是光绪帝的寝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曾幽禁光绪于此。</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夕佳楼</b></h3><h5><b> 夕佳楼其名出自陶渊明《饮酒》诗中“山气日夕佳”句,意为观赏夕阳佳景之楼。夕佳楼坐西朝东,为2层硬山顶。檐、柱间的几副匾联“隔叶晚莺藏谷口,唼花雏鸭聚塘坳”、“锦绣春明花富贵,琅玕画静竹平安”、 “凤生闾阖春来早,月到蓬莱夜未中”、“雨晴九陌铺江练,岚嫩千峰叠海涛”,生动地描绘了此处当时莺啼鸭鸣、花竹扶摇、水澄山清、皓月当空的迷人晚景。</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宜芸馆</b></h3><h5><b> 宜芸馆,始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光绪时(1875-1908)重修。宜芸馆在清漪园时为乾隆帝的书库,颐和园时为光绪帝的皇后隆裕在园中的寝宫。它与玉澜堂建筑群相连,按布局可视为玉澜堂的后院。由宜芸门、宜芸馆、近西轩、道存斋及游廊组成。</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宜芸馆正殿</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探海灯杆及佛香阁</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文昌院</b></h3><h5><b> 文昌院位于文昌阁之东,文昌院博物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文昌阁</b></h3><h5><b> 文昌阁,颐和园内六座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一八六零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阁两层,内供铜铸文昌帝君和仙童。文昌阁与万寿山西贡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物辅弼”。</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东堤昆仑石碑</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铜牛</b></h3><h5><b> 颐和园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廓如亭</b></h3><h5><b> 廓如亭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俗名八方亭,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光绪时重修。与十七孔桥、南湖岛在空间上互相映衬。</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十七孔桥</b></h3><h5 style="text-align: left;"><b> 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它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一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 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南湖岛</b></h3><h5><b> 南湖岛位于颐和园的昆明湖东南侧,昆明湖西堤以东、万寿山以南的湖水之中,占地一公顷多。南湖岛与万寿山遥相呼应,起着丰富水面景物的重要作用。</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涵虚堂</b></h3><h5><b> 涵虚堂的前身为乾隆年间建成的三层高阁——望蟾阁,嘉庆时改建为一层的涵虚堂,是夏秋时节帝后赏月的绝佳之所。乾隆曾在此检阅香山健锐营的水军操演,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慈禧太后曾在此检阅水师学堂的操演。</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绣漪桥</b></h3><h5><b> 绣漪桥在颐和园南如意门内,是高拱形单孔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b></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u>以下为西堤景物</u></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景明楼</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练桥</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镜桥</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玉带桥</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豳风桥</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思湖桥</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u>以下为北如意门附近景物</u></b></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制作于2019年2月17日</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