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五洞桥原名孝友桥,北宋元祐二年修建,是西江上建起一座以块石砌桥墩、条石架桥面的大桥。刚满百年,因着日复一日的潮起潮落的侵蚀,加上台风洪流、风霜雨雪的破坏,石桥终于坍塌。据县志记载,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六月十八日,住在桥边不远处的乡绅赵伯澐筹资重建。重建后的石桥,桥有五洞,所以又称“五洞桥”。孝友桥焕然一新,桥面五折,取道其中,两边有翼栏,俗呼西桥。据历料记载清雍正年间曾经有重修。随着河道的逐渐变窄后逐渐变为4个桥洞。建国后为了行走的方便,桥面被填平一直到这次修缮以前。</h3> <h3>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不断有旧路被改造,旧桥被拆除,老屋被推到。但有些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建设典范的建筑则被保留下来。五洞桥就在这种情况下,去年被按照原来的样子重修了起来。恢复五洞桥的“五洞”旧貌。</h3> <h3>五洞桥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是因为2016年屿头乡前礁村村民建房时意外挖到古墓。经过对墓碑及墓内相关物件的考证确认是赵伯澐之墓。结合县志等相关资料考证,赵伯澐为赵匡胤的七世孙,他不止修建了五洞桥,他还为黄岩民众做过很多其他好事。</h3><h3> 经过重修以及河道拓宽后,桥又恢复了原来五洞的样子,桥面也还原成沿五洞曲折的造型。然后修桥的时候增加了赵伯澐铸铜雕像落户五洞桥边上。五洞桥作为名胜古迹,赵伯澐作为修建五洞桥的历史人物,他的雕像可以为黄岩本地市民提供一个感受历史、触摸历史的景点,同时也从侧面展现了五洞桥的历史风貌。”</h3> <h3>全长为63.5米,宽4.3米,共有5个桥洞,每个桥洞净跨8.7米。规模是原桥的十倍。</h3> <h3>桥身和拱圈由一块块坚硬整齐时条形青石砌成,勾缝特别严密,经得起大水冲击。设计合理,除了石拱桥本身的构造优点外,桥的四个桥墩在朝向上游的部位都设有三角形分水尖,迎着来水,水流自然分开,从两边急速而去、减轻了对桥身的冲击。</h3> <h3>桥面石栏雕刻莲柱,桥两旁筑有联拱石墩台。</h3> <h3>设计了排水管,所以在大雨的时候,桥上也不会积水。</h3> <h3>如今五洞桥周边成为了市民平时休闲的好去处。</h3><h3> 赵伯澐的事情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做了对老百姓有重大好处的事情,哪怕时间最长,但也会被人们惦记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