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永年龙泉村第一名进士是何人?</h3><h3> 永年县,现为永年区的龙泉村,位于临洺关正东八华里的洺水北畔,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不仅是人口大村,也是文化大村,明清两代出过两名进士,第二名是清代光绪十六年的孟庆荣,他的传说很广,本文介绍一下龙泉第一名进士、明代的李尧德。</h3><h3> 明代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在大移民潮中,有一位叫“李椿”的人,从山西省武乡县木櫈村迁来,居住在龙泉村的东南、紧挨洺河的地方,称为“李家庄”。当时洺河常年流水,土地肥沃,水源丰沛,李氏一族勤于耕做,克勤克俭,家庭富足,人丁兴旺。且倡导耕读传家,诗书继世,所以,读书好文者众,至六世李一卿这一代,不仅好古学文,而且,大力支持后代子孙于私塾或府学学习。</h3><h3> 在众多的子孙中,李一卿的儿子李尧德在同龄之中出类拔萃,充分显示出超人的聪明才智。</h3><h3> 李尧德(约1530——1615),号西坡,大约出生于明朝嘉靖初期,即公元1530年左右,嘉靖三十七年戊午科举人,次年即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己未科进士,赐同进士出身,名列第三甲第87名,与本县蔡国熙(官至山西提学副使)同榜。他名字所在的明代进士题名碑今位于北京孔庙内,具体位置为大门西侧最南一排东数第12块(编号第034号)。</h3> <h3> 李尧德是龙泉村有史以来官职最大的古代人物,官至陕西巡抚(从二品)兼都察院佥都都御史等职。</h3><h3> 据史料记载,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李尧德任兵部员外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任湖广按察司佥事(另载以车驾副郎于隆庆二年升任湖广按察司佥事);隆庆四年(1560年),任巡抚陕西右佥都御史;隆庆五年(1561年),任西宁兵备副使;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以陕西右参政升为右佥都御使巡抚陕西;万历七年(1579年)任整饬临巩兵备、陕西右参政兼按察司副使;八年(1580年),任陕西提刑按察司副使,用砖石砌兰州北城墙;万历十二年(1584年),以本省布政司右参议升湖广按察司佥事;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任临巩兵备副使;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任巡抚陕西、都察院右佥都御使;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除山西副使为陕西副使。</h3><h3> 从其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举进士,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至少从政55年。并以名宦载入《永年县志》”</h3><h3> 李尧德于那个年代是永年、邯郸在外任职的较有名气之人,与临洺关七门巷李家、裴坡庄连家、申庄申家、北石口宋家和邯郸太子太保张国彦素有来往。据临洺关七门巷即今中召庄《李氏家谱》记载,李尧德曾为李氏第七世李时(字景鲜,别号西山)撰写墓志铭。</h3><h3> 李尧德为申庄申家高官撰写的墓志铭,在南水北调水利工程修建过程中被挖出,后保存在明山脚下的县文保所院内,赵毓志和我专程看过,并将内容拓了下来</h3><h3> 永年为李尧德修建的牌坊有三处,一座是在广府城,乾隆二十三年《永年县志》记载为“大中丞坊”;另一座是在临洺关,按说牌坊共有三层,传说此牌坊盖至第二层便搁浅了;再一座是在龙泉村。</h3><h3> 现今保存在龙泉村李氏祠堂院内的一块明代石刻,便是原临洺关所筑牌坊(一说在明山墓地)第一层的石匾额,一面阳刻着“御史李尧德”五个字,另一面阳刻着“巡抚陕西都”四个字,合起来为“巡抚陕西都御史李尧德”。</h3> <h3> 李尧德的在任业绩</h3><h3> 神宗万历八年( 1580年),兵备副使李尧德修葺兰州北城墙,将原来的“砖石城堞,俱易为砖。”</h3><h3>李尧德,己末进士,土寇黄中既平,议设兵备驻扎,隆庆二年,德以车驾副郎任湖广按察使司佥事,驻扎施州卫,振武敷文,诛黄中族党,戮散毛宣抚覃棨,施南宣抚覃宣,升本省布政使司,历升陕西巡抚。</h3><h3> 李尧德与邯郸张国彦联姻</h3><h3> 李尧德女儿与邯郸张国彦二儿子张我绳结婚联姻,张国彦为大明一品官员,地位声名显赫。</h3><h3> 张我绳为顺天府大兴县知县。当时,就李尧德女儿与张国彦仲子联姻一事,皇帝曾下了两道圣旨,分别予以称贺。</h3><h3> 明张我绳圣旨碑 </h3><h3> 在邯郸市公共交通总公司院内,有一通墓碑断为三节,相互叠压,横卧在花园内西北角一棵粗大的毛桃树下。墓碑为青石质地,纹理细密。御赐碑阴刻楷体铭文,柳体结构,用笔刚逸,仪态峻拔,结字健雅,章法整饬,节奏明快,神情爽朗。碑文四周精细地刻着龙云图案,碑阴为素面,无任何字迹图案。背阴正中和侧面有手掌大的燕尾槽,看起来石碑早年曾有断隙,张家后人用铁汁浇注加固。碑文整体字16行,大约408余字,缺49字。标准的官阁体和八股文形式。</h3><h3> 李尧德与北石口宋范、宋学道联姻</h3><h3> 宋范,北石口村宋氏第六世,字希范,号怀传,嘉靖辛酉科举人,隆庆辛未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湖广道监察御史,敕授文林郎、巡按陕西、督理甘肃、兼摄学校典试、湖广提督、陕西全省学政,左迁湖广等处提刑按察司按察使,恩诒进升中顺大夫、大理寺卿,累进升嘉议大夫、正三品服色,</h3><h3> 宋学道,北石口村宋氏第七世,宋范次子,字仁宇,号仲明,万历庚子科举人,庚戌科进士。特授山西潞安府长子县知县、山西乡试同考官,调升河南开封府封丘县知县。告归建八卦庐于洺城,教授生徒百余人。有传道,志谥哲阳,崇祀乡贤,门人共建特祠,洺城有八卦庐合祀祠并祀父太史文介公。</h3><h3> 宋颐恂,宋学道次子,邑庠生,配李氏,嘉靖己未科进士陕西巡抚讳尧德公孙女。葬于哲阳公坟。子一,如辙。</h3><h3> 宋如京,宋学道长子颐恪之长子,字企冯,号文轩,邑廪生,著有《洺滨鷗(鸥)盟诗草》行世。配马氏,李氏(嘉靖己未科进士陕西巡抚讳尧德公曾孙女)。子一,钟麟。生于万历三十九年三月十一日,卒于康熙十五年七月二十七日,享寿六十五岁。葬于石北口东南十二庄旧茔。</h3> <h3> 最后需说明的是,从百度搜索“李尧德”,显示的是“山西省武乡县”人。但是,现存在北京孔庙内“进士碑”上写的李尧德是“直隶永年县人”,就是河北省永年县人。从李尧德先祖李椿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迁民到永年,至中进士的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已经150多年过去了,李尧德应该算永年人了,不应该再写武乡县了,这一点百度搞得不合适。</h3><h3> 再一个是龙泉李氏祠堂内的影壁墙上,书写着李尧德是“明代万历年间进士”,也是错误的,希望纠正过来。</h3><h3> (注:本文主要内容来自赵毓志主编的《龙泉村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