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大明湖雪景》感悟,泉城其悠久历史文化底蕴

zz

<h3>  2019年2月14日,济南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瑞雪。凝视同学拍摄的“大明湖雪景"图片,亭台楼阁,银装素裹,如同美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h3><h3> 在欣赏“大明湖雪景"图片的同时,也让我感悟到了泉城的悠久历史。于是乎激起了我的情怀,即刻在网上查找、下载相关资料,整理、编辑制作出了此《相册》。</h3><h3> 让我们共同分享,并请“美友们”共赏!</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济南的美世人皆知,这座城市将所有美的收落得恰到好处,有着'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风柔日丽之美,又处于巍巍泰山滔滔黄河之间,虽不如上海纸醉金迷、也不比北京大气;却有着比南京更深刻的雅致,以及西湖的山河美景,吸引着历代的文人墨客。</h3><h3> 清代书法家铁保甚至留下名句:“<b>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b>”</h3> <h3>  文人喜欢山水,天下名山大川几乎都留下了文人的足迹,大明湖也不例外。几千年来,许多文人墨客游历大明湖,留下了不少至今传颂的千古佳话。</h3> <h3>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任齐州(即今济南)知州时,为防御水患,修建了北水门,留下了曾堤。</h3><h3> 一代文豪曾巩、元好问、郝经、于钦、边贡、李攀龙、马国翰、王士禛、蒲松龄、顾炎武、朱彝尊等,皆有题咏。</h3> <h3>  大明湖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是繁华都市中一处难得的天然湖泊,也是泉城重要风景名胜。</h3><h3> 它位于市中心偏东北处的历山山脚、旧城区北部,是一个由城内万泉汇流而成的天然湖泊,面积甚大。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蛇不见,蛙不鸣,久雨不涨,久旱不涸”这大明湖的四大怪更是让其多添了一份神秘。</h3> <h3>  大明湖景色优美秀丽, 湖上鸢飞鱼跃,荷花满塘,画舫穿行,岸边杨柳荫浓,繁花似锦,其间又点缀着各色亭、台、楼、阁,远山近水与晴空融为一色,犹如一幅巨大的彩色画卷。</h3> <h3>  素有“泉城明珠”的大明湖皆有众泉汇聚而成,湖面宽广平整,湖水波光粼粼,鸢飞鱼跃。自古传承其写照佳句“济南潇洒似江南”。</h3><h3> 历下亭、汇泉堂、湖心岛,汇泉寺、张公祠、曾公祠、北极台、铁公祠、李公祠、百花堤、北渚亭、百花台、天心水面亭等名胜古迹掩映于绿树繁花之间。</h3> <h3>  细数大明湖畔的文人墨客来头一个比一个大,其中苏辙最喜欢和同僚一起游大明湖,就连蒲松龄都在大明湖畔作过诗。最有名的,莫过于杜甫的那首“海右(山东古名)此亭古,济南名士多"。</h3><h3> 李白、杜甫也常相约共饮赏景在<b>历下亭</b>。</h3><h3> 唐天宝四年,杜甫要去看望他正在任官的弟弟杜颖。途经济南,与故友李邕(时任北海太守)久别重逢,于是他们在碧波环抱的古历下亭设宴雅集,纵饮畅谈,于是杜甫即兴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陪李北海宴历下亭》:</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b></p><h3> 唐天宝三年(744)春天,诗仙李白飘然而至济南。在紫极宫加入道籍不久,他乘船来到华山,后来便有了《古风》一首:</h3><h3 align="center"><b>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b></h3><h3 align="center"><b>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b></h3><h3 align="center"><b>萧飒古仙人,不知是赤松。</b></h3><h3 align="center"><b>借余一白鹿,自挟双青龙。</b></h3><h3 align="center"><b>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b></h3><h3> 在诗人浪漫的想象中,华不注宛若神仙洞府,超然世外。</h3> <h3>  为纪念济南籍北宋词人辛弃疾还修建了纪念祠。</h3> <h3>  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曾以此景绘就“鹊华秋色图”,乾隆东巡观景品画后也雅兴泼墨《题鹊华桥三首》,众多传世佳作展现其大明湖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h3> <h3>  赵孟頫在济南历时三年,留下了许多关于济南的诗画和佳话。其中抒写的《<b>趵突泉</b>》诗最为著名:</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b></p><h3> 这首诗声势磅礴、不同凡响,如今已被作为楹联,刻挂于被誉为“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趵突泉的北岸泺源堂的挹厦柱上,日夜与趵突泉的波光水影、喷吐之声交相辉映,历来倍受人们称道。</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题鹊华桥》</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乾隆皇帝诗一首)</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长堤数里亘双湖,夹镜波光入画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望见鹊华山色好,石桥名亦与凡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大明岂是银河畔,何事居然架鹊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秋月春风初较量,白榆应让柳千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榆烟杏火接空蒙,稳度芳堤饮练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李杜诗情天水画,都教神会片帆中。</p> <h3></h3><h3> 1657年,清初杰出诗人王士祯游历济南,邀请在济南的文坛名士,集会于大明湖,即景赋秋柳诗四首,闻名天下。后人将大明湖东北岸一小巷名“秋柳园”,指为王士祯咏《秋柳》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王士祯《秋柳》诗作</h1><h3>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一个秋日的下午,济南大明湖上,王士祯正和几个文友观览游玩。此时,天气渐凉,大明湖岸边的垂柳,已是翠褪黄显,乍染秋色了。王士祯为眼前的景色所感染、触动,遂赋出了著名的《秋柳》诗四首:</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愁生陌上黄聪曲,梦远江南乌夜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水丰坊。</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往日风流问枚书,梁园回首素心违。</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桃根桃叶正相连,眺尽平芜欲化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秋色向人犹旖旎,春闺曾与致缠绵。</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公孙忆往年。</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记否青门珠络鼓,松柏相映夕阳边。</b></p><h3> 这四首《秋柳》诗,意韵含蓄,境界优美,咏物与寓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更叫人叹绝的,是全诗句句写柳,却通篇不见一个“柳”字,表现出诗人深厚的艺术提炼功底。</h3> <h3>  清代文人刘鹗《老残游记》描写的明湖居听书处。</h3><h3>  《老残游记》,清末中篇小说,是刘鹗 (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的代表作,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清官中的酷吏)误国,清官害民,独具慧眼地指出清官的昏庸常常比贪官更甚。同时,小说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提炼、生活哲学及艺术、女性审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乐景物描写等多方面皆达到了极其高超的境界。</h3> <h3>  上世纪30年代,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任教于当时的齐鲁大学,曾写下<b>《济南的冬天》</b>一文。</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济南的冬天》</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者:老舍</h5><h3>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h3><h3>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h3><h3>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h3><h3>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h3><h3>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h5><h3>  作品名称:济南的冬天</h3><h3>  创作年代:1931年</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老舍《济南的冬天》赏析</b></h1><h3>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本文值得玩味的地方是很多的,在此略述以下几点:</h3><h3> 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第2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作者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h3><h3> 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比喻突出的例子,如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秀美动人;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说“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h3><h3>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又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种写法:一是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后边还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二是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像,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h3><h3>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遣词造句非常精妙。还有关联词的运用也是很妥帖的。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况且”,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补充、追加新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有所增益或补充。这里“况且……还”连词和副词配合,起关联作用,恰当地组合了要说的意思。</h3><h3>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h3> <h3>  多少文人雅士,驻足停留“大明湖畔”迷人的不仅仅是风景,更是一段段历史。它承载了历史,同时,也见证了济南这座泉城的古往今来!</h3> <h3>  </h3><h3> </h3> <h3>摄影图片:同学陈泽生</h3><h3>文字节选:网上下载整理<br></h3><h3>背景音乐:古筝--春江花月夜</h3><h3>编辑制作:鄭誌</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9.2.17</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