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岁月一一难忘今宵

蜀江姐

<h3>  二十年前,家里购置了电脑。因业务需要提高电脑打字水平,为训练五笔打字,于是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打印成文放在电脑里。今年正月十五,是我们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的日子,我调出原来的文章略作修改,再配上一点网络图片做成美篇,以纪念我们上山下乡五十周年。</h3> <h3>  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都要欢迎他们去。"于是,全国多子女家庭的所有初、高中生,几乎全部注销了城市户口,迁往按学校划定的农村或农场。我所在的雅安中学被划到雅安与洪雅交界的严桥区。严桥区下辖三个公社,分别是红星公社(现严桥)、前进公社(现星河)、胜利公社(现晏场),寓意在红星照耀下向前进,并走向胜利。严桥区不通公路,最近的红星公社离城35公里,最远的胜利公社离城50公里。胜利公社的两河口与洪雅的柳江交界,仅有一条机耕道与柳江的公路相连。</h3> <h3>  雅安各学校下乡的区域按学校优劣确定,最好的学校雅安中学分在最边远的山区一一严桥区;最差的民办中学(可不是现在的私立中学哟)分在最富裕的平坝一草坝区。各学校学生自由组合后报上去再分到农村的各生产队。</h3><h3> 1969年1月30日上午,雅安人民广场召开了万人誓师大会,欢送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h3> <h3>  1969年正月十五(3月3日)元宵节的上午,我和同学们一起登上了运送雅中学子的大卡车。在震耳欲聋的欢送锣鼓声中,我看见欢送人群中挤着饱含泪水的未成年弟弟妹妹们。由于母亲热衷于街道社会工作,父亲又下放到离城四五十里的乡村邮电所上班,我走后,承担家务、照看妹妹的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在未满16岁的弟弟身上。当十五辆满载雅中学生的大卡车缓缓驶离城区时,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h3><h3> </h3> <h3>  由于严桥区不通公路,运送知青的卡车只能转道洪雅前往柳江与胜利公社(晏场)的交界地一一两河口。车到洪雅,汽车要一辆一辆地通过船舶摆渡到青衣江对岸。趁着汽车摆渡缓慢,一些十六、七岁的初中学生们再也忍不住心中的郁闷,为了发泄,纷纷跳下汽车,沿街抢吃包子、油条等食品,吓得市民们赶紧关门罢市。</h3><h3> 洪雅到柳江是窄窄的碎石乡道,而柳江到两河口则全是蜿蜒崎岖的机耕道,十五辆卡车像蜗牛一样在危险的山路上爬行。接近傍晚时分,全部车辆才安全抵达两河口。我们在车上摇摇晃晃、提心吊胆地站了大半天,又渴、又饿、又疲乏。当得知分到红星公社(严桥)的知青还要背着行李步行15公里时,那心里别提有多苦了! </h3><h3><br></h3> <h3>  车到两河口,下到胜利公社(晏场)、前进公社(星河)的知青由生产队派人来接,而下到严桥公社的知青则没那么幸运,还有15公里路程需要步行。</h3> <h3>  我被分到红星公社(严桥)三大队五小队,还得背着行李与许多同学一起继续前行。经过两三小时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了红星公社(严桥)。本以为我们三大队就在场上,哪知就我们五小队(陈山)在山上。分在陈山的三男两女五个知青,家庭出身多少有些问题,分配一个更艰苦的的地方在那个讲阶级成份的年代就不足为奇了!</h3><h3> 生产队的队长、会计(会计是六十年代初下去的老知青,做了上门女婿。他弟弟李其福也下来陪他了。)来接我们了,他们接过我和另一女生相建敏的行李,带领我们到生产队去。天已黑了,我们高一脚低一脚地跟在队长、会计的后面,走过一段田间小道,翻过一座小山包,终于来到队长家。队长老婆已做好一桌饭菜等我们,饿急了的五个知青也顾不了那么多礼节,三下五除二就把一桌的肉和莱全扫光了。</h3> <h3>  本以为,我们该休息了,且慢!队长发话了:"知青房还没修,男知青暂住我家,女知青到何文全家,由李会计顺路带过去。"我们不知何文全何许人也,以为就住在附近,又背着行李跟着李会计的火把走。</h3> <h3>  虽是元宵节,但天色阴沉,在火把的照跃下,周围还是黑黢黢的。风声、树林里的沙沙声,以及奇奇怪怪的鸣叫声不绝于耳。越往高爬,越觉得毛骨悚然。紧张、恐惧压倒了一切,汗水湿透了衣服,再苦再累也顾不了了,紧紧跟在火把后面,生怕掉队。我们也不知爬了多高,终于到了何文全家。</h3> <h3>  第一次到山区农村,住在老乡家,纯朴、善良的房东为我们烧了热水烫脚,以解除疲劳。夜已深,我和同伴住进了农家小屋,以为关上门就可以倒床休息了。然而,门上、窗上都没有插销,不能关门窗,怎么办呢?没办法,只好将房东装谷物的柜子抬来抵在门上。窗子呢?没办法关了!看到窗外漆黑一团,又不知大山上有无野兽出没,我俩感到从未有过的恐惧和焦虑,和衣挤在一起打盹,默默地期待着天明。</h3><h3><br></h3> <h3>  终于熬到了天明,我们迫不及待地拖开柜子,来到农家晒坝上,看到山间云雾缭绕,才知道昨晚爬了有多高!</h3> <h3>  为了改善我们的条件,我俩背起行李,告别了房东,沿着山路冲下山去。在公社的协调下,生产队才将山脚下的一处公房腾空,弄了几个床改为知青房,让五个不同班的知青住在一起。</h3><h3> 从这一天起,辛苦的劳作,渺茫的期盼,艰苦的知青生话开始了。</h3> <h3>  这一天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一一元宵节!还因为它已成为我们人生的转折点。从这天开始,我们的未来充满变数,命运无法把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就像坐在漂泊在海上的小船,不知今后漂向何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