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定格在生命中的记忆 【一】

傅晓方~曦正

<h3>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言</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跨进2019年将迎来另一个40年 – 对越自卫反击战胜利40周年,这两个几乎重叠的40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h3><br></h3><h3> 40年前,当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迈出艰难的歩履,一切百废待兴之际,越南当局把战火烧到我国西南边陲,打死打伤我边民和边防官兵。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做出进行自卫还击作战的决定。1979年2月17日,迂回包抄军号吹响,二十多万中国军人告别了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孩儿,新婚的妻子,怀着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地奔赴保卫祖国的战场。</h3><h3><br></h3><h3> 他们是和平年代的军人,从未经历过战火的锤炼。当战争来临的时候,他们却可以把所有的苦和难嚼碎咽下:栖身的猫耳洞,白天酷热夜间寒冷,潮湿带来皮肤奇痒、烂裆,他们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潜伏在深山野林,任凭蚊虫叮咬甚至毒蛇袭击,他们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危险。当战争来临的时候,谁能说没有对死亡本能的恐惧呢?但看到自己的战友在身边倒下,血性男儿的英雄本色象井喷般地爆发:他们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呐喊冲锋;在布满地雷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在崎岖的公路上呼啸奔驰;在陡峭的山崖上攀爬包抄。这群英勇的中国军人用他们的生命改写了1979国际政治版图,为祖国改革开放赢得了40年和平发展的宝贵时代;用他们的鲜血重塑了和平年代军队血染的风采!</h3><h3><br></h3><h3> 40年过去了,这场战争离我们远去,许多人已淡忘甚至不知道这场战争和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讲话中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可以这样理解,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忘记英雄的民族同样是没有希望的。 </h3><h3><br></h3><h3> 作为一个参加过40年前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女兵,我希望把自己经历的、耳闻目睹的那段历史告诉更多的人,让人们知道今天的国泰民安是多少祖国的儿女、父母的骨肉,用生命换来的, 今天我们岁月静好,而昨天他们把青春永远定格在芳华的年轮,我们不能忘记他们!</h3><h3><br></h3><h3> 1979,对我们这些亲历者来说是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不惜奉献热血甚至生命的义无反顾;是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而面对任何困难不再畏惧的精神财富;是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渴望。对全社会来说,也是崇敬英雄感恩英雄的民族情怀的重塑。</h3><h3><br></h3><h3> 1979,定格在生命中记忆,不需要想起,因为从没有忘记!</h3><h3><br></h3> <h1><b>第一篇 当祖国召唤的时候</b></h1><h3><b><br></b></h3><h3><b>1.寒冬中的紧急备战</b></h3><h3><b><br></b></h3><h3> 一九七九年,中越边境上充满了浓浓硝烟。同年二月,我所在的武汉军区一三一野战医院接到开赴广西前线参战的命令,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处于和平年代的部队医院来说,等待我们的将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br>当时我是医院的副政治委员。出发前的日子,医院党委进行了激昂的战前动员。全院几百官兵争先恐后递交了参战申请书和决心书。军队是特殊的群体,在军令面前,没有人可以特殊,那时有一些女同志怀有身孕,按照军区的要求六个月以下的均列入参战对象。我的战友杨红怀孕三个月,妊娠反应呕吐不止身体虚弱,好心人劝她申请留守,她说我决不能当逃兵,坚决要求和大家一起上一前线。许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战友张帆也是带着身孕参战,因为是二胎不能生育,悄悄做了人流手术,身体没有恢复就投入到紧张的战地救护中。</h3><h3><br> 我们医院驻扎在湖北与河南交界的一座海拔800多公尺的山上。那时正值冰雪封山的季节,气温最低时只有零下十几度。</h3><h3><br> 紧张的备战气氛打破了山野的沉寂。根据上级指示,我们按照移防的要求进行准备,所有参战和留守的物资都要整理包装,全院各单位不分昼夜的行动起来,药品器械被装进军绿色的战备医疗箱,较笨重的设备和后勤保障物资用自制的木箱分类打包。搬运装车是重体力活。青壮年男同志首当其冲扛箱子个个是好身手,巾帼也不让须眉,百多斤重的箱子抬起就走。寒春㞳峭,时而飘起雪花,风吹在脸上,刀割一般,鼻子冻得又酸又痛,紧张忙碌的官兵们有的摘掉棉帽手套,有的干脆脱掉棉衣,完全忘记了眼前的寒冷。雪地里山林间留下人们一串串匆匆的脚印和激昂的搬运号子。解放牌军用卡车带着防滑链,吐着白雾,在满是冰雪的盘山公路上小心翼翼地爬行,把一车车的野战物资运送到山下的集结点。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做好了出发的准备。</h3><h3><b><br></b></h3> <h3><b>2.生死离别的嘱托</b></h3><h3><br></h3><h3> 参战的消息随着电波传开,牵动着每个官兵亲人的心,他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毕竟是一次远行,也可能是一次生死离别。人们很珍惜这短暂的相聚,彻夜难眠,尽诉衷肠,有鼓励嘱托、有难舍之情也有切肤的担忧。父母对儿女说:孩子你在前线,一定要保重,一定要回来呀;丈夫对妻子说,别担心我,等着我立功的好消息!照顾好孩子,照顾好自己;妻子对丈夫说:如果我回不来,你再找一个,但对孩子要好;孕妇的亲人一再叮嘱:给你的营养品要记住吃,千万小心啊!我的父母身体不好,我不忍心他们受颠簸之苦,只好忍痛放弃了这次相聚,丈夫代表全家亲人为我送行,我对他说:我最放心不下的是爸爸妈妈,如果我有不测,请一定帮我照顾好他们。战友吴冬冬刚入伍两年只有十八岁,她回忆那时的情景写道:我老爸老妈和小时候带过我的保姆张阿姨都到部队来看我,能感觉到他们心里很纠结,好在老爸老妈都是从硝烟中走过来的军人,他们和我聊了一些战场上的基本常识,面对这沉重的话题,我不知说什么好,只有点头的份,临别,我把仅存的50元钱交给老妈,还真有点悲壮!</h3><h3><br></h3><h3> 所有的官兵都留下了遗书,既有绵绵情长,也有为了祖国义无反顾上前线的决心!</h3><h3><br></h3> <h3><b>3.再见吧,妈妈</b></h3><h3><b><br></b></h3><h3> 2月18日我们出发了 。婉蜒的公路上 ,被压实了的白雪 ,变得混浊而光滑,汽车缓缓地向山下车站驶去。我一直望着窗外的景色,每年的春季这山上到处是一片片姹紫嫣红的杜鹃花,美不胜收。而此刻漫山遍野被雪覆盖着,树上挂满雪,像一团团白净的棉花。岩石上垂吊着一根根晶莹剔透的冰柱,在冬日的阳光下闪闪发光,像水晶一般,我想记住这华丽的冬景,不知什么时候再能看到。</h3><h3><br></h3><h3> 下山后,我们坐上军用列车一路南下。因为是军事行动对外保密,坐的是闷罐子车,车厢不透气,弥漫着一个股怪味,令人窒息。加上看不到外面的景色,气氛格外沉闷,刚刚离开家就开始想家了,心沉甸甸的。不知谁轻轻唱起了歌,再见吧,妈妈,再见吧,妈妈,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 队伍要出发。你不要悄悄地流泪,你不要把儿牵挂,当我从战场上凯旋归来,再来看望亲爱的妈妈。啊,我为妈妈擦去泪花……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唱起来,整个车厢被这充满深情的歌声所感染,许多眼睛湿润了。</h3> <h3><b>4.途中相遇 </b></h3><h3><b><br></b></h3><h3> 南下一路我们的军列时常停下给野战军运兵车和运送军火武器的专列让道,当满载大炮,坦克的列车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的时候,仿佛是一队威武的战士在冲向前线,人人不禁热血沸腾,兄弟部队的车与我们相遇时,也许都是去前线的战友,即使互不认识,也感到十分亲切。大家欢呼着,热情的互相打招呼,敬军礼,还有些年轻的小战士好奇的喊,嗨,这么多女兵!</h3><h3><br></h3><h3> 在途中的冷水滩兵站作短暂休息,走进容纳近千人的饭堂,我们这帮英姿飒爽的女兵成为大家久久注视的一道风景。香喷喷,热腾腾的饭菜吊起我们的胃口,饭量大增,我们大口的吃着饭嚼着菜,没有了平日的讲究。一位小巧白净的女兵,平时饭量像猫食,这会儿,吃完一碗饭又去加饭,当她捧着一碗堆的高高的米饭回来时,调皮的男兵故意把眼睛睁的大大的凑向前:请问你饿了几天呀?</h3><h3><br></h3><h3> 途中我遇上非常敬重的一位老首长的儿子,我看着他长大,在远离亲人的地方相遇,我们都很高兴,匆匆的问候,又匆匆的告别,那时他还是一名战士,后来他成长为一名指挥官,在师级领导岗位担任重任。</h3><h3><br></h3><h3> 出发的时候,我们全套冬季的着装棉帽,棉衣,棉裤加一双翻毛大头靴,越往南走就越热,一路都在脱减衣服,直到只穿一件棉布衬衣的时候,还有人汗流浃背,大家猜想着,快到了吧?</h3><h3><b><br></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