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

黄家兴

<h3>  读了华应龙老师《我就是数学》后,叫人不由自主去读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否则也只是浅尝辄止,不能进一步了解华应龙老师的教学特色,也不能进一步从华老师身上习得那一点教育经验。如果说《我就是数学》是把我引入了数学教育,那么《我是这样教数学》则是如同在接受专家的指导一样,受益颇深。该书详细记录了华老师的12节精品课,从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评析,字里行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数学课的确与众不同。</h3><h3> 细读华老师的“课前慎思”,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课前,我们教师一般思考的对象更多的是教材内容,而华老师思考的对象首先是学生,他始终明白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不断地叩问这堂课究竟要教什么,为什么教,究竟要怎么教;不停的追问自己应该这样,还是应该那样。对于如何追求朴素有效的课堂教学,如何创设情境,如何渗透数学意识等等方面,华老师一一都非常细致地考虑。</h3><h3> 在《角的度量》这一节课华老师从三个不同倾斜度的滑梯引入,孩子们在生活中都有此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体现出角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华老师始终追求数学本质教学——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与重叠在要量的角上,给学生以形象支撑,而不是一味教给学生"二合一看"的技巧。由于四年级的孩子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二合一看"是我们成人认为简洁,易记的方法技巧,可对于孩子来说还是抽象难懂,无异于增加了理解的难度。</h3><h3> 每每看到遇到与华老师有相类似的教学情景时,不由反思自己,为什么强调了一次又一次学生还是会出错。而在华老师的课从没有看到空洞的说教,华老师是通过设计游戏等具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让学生体验那个让他们焕然大悟的过程。教育不是给予,而是唤醒,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教师巧妙的设计和不露痕迹的引导中学生自己体会到的。</h3><h3> 课后反思华老师再一次分享课中预设与生成,课后反思足足有4页纸的教学反思,深刻而全面。回想自己的教学反思,不过是记录课堂上的教育现象,几乎大致相似,对于教学内容的反思趋于表面,寥寥数语便完成任务。</h3><h3> 读完《我这样教数学》感受到华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幽默风趣的教学特色。学生不由自主的被华老师巧妙的设计所吸引,在探究中体会数学的乐趣,不仅深刻的掌握了知识,还获得了良好的自我体验。这对一个孩子的未来来说是极其重要,人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是这个孩子的幸运,与此同时这样的老师也是始终享受着教育带来的幸福感。</h3><h3> 看完全书,对照自己,真的是有些惭愧,华老师的专业奉献,理论素养,都是我们的榜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锤炼自己,向华老师学习,为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多看哲学的书,多看思维科学的书,多学习、实践、借鉴,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h3>

老师

教学

数学

反思

学生

课后

华应龙

教育

自己

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