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群文阅读的操作方式<h3>“群文阅读的理念我接受,但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怎么操作呢?”这可能是一线教师最关心的一个话题。</h3><h3>我们在实践中梳理出了三种操作方式:一篇带多篇、课内多篇、课外多篇。</h3><h3>一篇带多篇</h3><h3>一篇带多筒的操作方式,一般需要两课时。一课时用来精读,读的就是教材里的“这篇文章”。一课时用来群文阅读,读的是由“这篇文章”引申出来的一组文章。</h3><h3>很多老师觉得这种操作方式很方便、很实用,既可以精读一篇课文,也可以粗读多篇文章;既有阅读的广度,也有阅读的深度。</h3><h3>当然,哪一课时用来精读,哪一课时用来群文阅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h3><h3>第一课时精读,第二课时群文阅读。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桥》,第一课时精读,老师教,学生学,学得细一点儿,学得深一点儿。第二课时我们选择和它有共同点的文章,比如《在柏林》《窗》《雪夜》,这些文章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小小说。学生读后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小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h3><h3>第一课时群文阅读,第二课时精读。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学会看病》,第一课时让学生比较阅读《学会看病》和《剥豆》。这两篇文章相似度高,一比较就会发现在文章中,作者毕淑敏都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困惑、纠结,一方面想要儿子独立,一方面又舍不得,不放心。而且这两篇文章都有大量的心理描写。第二课时用来精读,细细分析毕淑敏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的。</h3><h3>课内多篇</h3><h3>目前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大都按主题设计单元,每个单元三四篇课文、尽管有明确的主题,但不大适合做成群文阅读,为什么?有以下两个原因:</h3><h3>考试的反制。到目前为止,纸笔测试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检测的主要还是知识,还是学生的记忆力:读课文、讲述、背诵。所以老师在教学教材里的文章时,习惯面面俱到,生怕有所遗漏。说白了,就怕漏掉考点。所以,期末考试喜欢考课内阅读的地区,其阅读课一定是问题多、讲解多、练习多……机械琐碎。在这样的环境下,所谓“单元整组教学”,基本是走形式的,无非在前面加个“总起”,在后面加个“总结”,中间依旧是一篇一篇精讲多练。</h3><h3>文章互文性差。如前文所述,目前各个版本教材的单元都是以人文主题为主,并且主题是比较“大”的。例如“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艺术的魅力”……然而,人文主题“大”了就容易“空”,“空”了就容易“虚”。例如“感受自然”,四五篇文章怎么可能支撑起如此宏大的主题?即使富有经验的老师强调要依据文本来讨论主题,但面对如此空、大的主题,讨论也会变得虚泛。如果群文阅读变成一次次虚泛的讨论,教学价值就不大。</h3><h3>如上分析,课内的单元不太适合做群文阅读,然而,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如果脱离教材,就很难推广,很难深入人心。这时我们就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调整以后,用课内文章进行群文阅读还是有可能的。</h3><h3>课外多篇</h3><h3>课外多篇这种操作方式,我最看重。因为教材的编写,是有很多特定条件的。很多实用、有趣、有创意的议题,教材没办法做。很多有种、有料、有趣的文章,教材没办法选。</h3><h3>课外的群文阅读,你可以自己定议题。建议避开人文类的,因为这类议题教材里已经够多了。你可以尝试表达类的,例如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小小说的结尾、故事里的转折、小说的象征意义、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等等。你可以尝试阅读策略类的,例如如何预测、如何统整、抓住矛盾读懂诗、判断故事里的主角与配角,等等。你可以尝试思考类的,例如如何看待说谎、到底什么是“有用”、这个世界为什么要有规则,等等。</h3><h3>课外的群文阅读,你可以自己选文章。这些文章当然是围绕议题选择的,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要很强。它们的选择考验着你的阅读面。</h3><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