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隧道】远去的故里

董成刚

<h3>那年,我路过——内蒙古粮食厅宿舍,浑然不觉这是我们童年少年八年时间一起生活过的地方,一条柏油路将整个院落一分为二,两侧楼房林立,原有的排排平房被取而代之,一座座钢筋水泥结构的高楼,挡住了我一心远眺的视野。此刻,我心中的故里变得清晰起来,站在原地静止不动,几十年后的我在认真地搜寻那院、那人和那房二排五号的位置,已是物是人非,我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这里是我们那个年代最释然的土地,一种怀想不舍、不愿的思绪,一份素简的回望,悠然安详地在这片土地之中重新荡起……</h3><h3></h3> <h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们随父亲的工作调动,搬到四千米区域的内蒙古粮食厅宿舍,二排五号是我们家的住址,房子不大一间二厘五二十多平米的空间,一扇木门、一扇木窗、一盘大炕、一处私家小院、一户人家就此安定下来。我们家住在二排是宿舍整体十五排房中的第二排,五号是八户人家靠中间的位置,至今清晰记得每户人家的姓氏所属,同一排每家用木栅栏标注自己的小圈地,透过低矮的“围墙”,可见人来过往的行踪,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几乎相同的背景,因为父母都是同一系统的职工,就有了这样的一层特殊含义,无形中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增加互相关照彼此的机会,孩子之间出来进去玩耍,便成了“知心”伙伴,换句话说就是不设防的发小,友谊、深情、公开透明,像一张白纸一样干净纯洁,有了深层次的铺垫,完全抛开了利益的牵绊影响,困难时期,基本相同的家庭条件,目标一致的追求,过简单的生活,没有污染互通有无的状态,仿佛凝滞了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和亲切感。</h3><h3></h3> <h3>有人这样说:人生在世,得知己难,得知心朋友更难,尤其是那个年代的人们思想境界透明,没有利益牵绊,只有坦诚相待,直截了当,邻里之间相处容易没有界限,不论高低贵贱之分,于是,便有了这样的真情所在。</h3><h3></h3> <h3><b> 熟悉的邻居</b></h3><h3>李权是我家的隔壁邻居,在内蒙古粮食机戒厂上班,六十年代初,李权是大龄青年,年近三十尚未娶妻,后经人介绍认识了比自己小九岁的来自四川的媳妇,一个内蒙四子王旗的,一个南方的,两人由于机缘巧合走到一起,生活磨合的过程,难免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两人年轻气盛,都是那种脾性耿直的人,说不对时,就动起手来,打架吵闹是平常事,母亲就过去劝说一番……后来有了孩子,日子平静下来了,“小媳妇”苦于不会针线活,经常找到母亲,教她做衣服、鞋……那时,每个家庭中,只有一个人有工作,男人要养活一家人,作了母亲的人负责带孩子和料理家务事,生活不富裕,没有钱给孩子买衣服,自己动手做,凡是穿在孩子身上的都要学着做,两家人走动多了,慢慢成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好邻居、好朋友。</h3><h3></h3> <h3>在生活困难时期,穷是每个家庭的基本特征,人帮人是真心实意的,抛开物质利益关系,最直接的方式方法,你没有的东西,假如我有富裕了,一定会亲自送去,哪怕是碗米饭,还是别的什么东西。至今还记得李姨腌咸菜的味道,南方人特殊的腌制方法,把萝卜、心里美切成小块晾干,放入缸里,铺一层原料,撒上一层调料面,半个月后,咸菜腌制成功,微微有点辣,非常好吃。</h3><h3></h3> <h3>人生中最美的珍藏,还是那些往日时光,虽然穷的只剩下快乐,身上穿着旧衣赏……这段歌词我觉得很应景,衬托人们纯粹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后来我们搬家了,由两家大人续写的前缘还在继续,我们长大了,孩子们相遇了,总会说起那时的事情,老人们铺就的打下的基础,影响了两代人,我想什么是纯真无邪的友情,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值得拥有,并且牢不可破。</h3><h3></h3> <h3><b> 熟悉的伙伴</b></h3><h3>在同一个院内,有一群年龄相仿,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儿,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甚至是光屁股一起混大的,一般不分男女,整天不离不弃,打打闹闹,好不欢喜。那时候,家家户户工资收入悬殊不大,在计划经济条件的主导下,人们满足于吃饱穿暖,没有手机、电脑、电视,通过相互沟通传达信息,人们的基本愿望是不受冷不挨饿,生活有保证,孩子能上学,当玩伴们在一块的时候,没有嫌弃,猜忌,只要有相同的爱好和随和的个性,就可以与大家融为一体,成为伙伴。</h3><h3></h3> <h3>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段珍藏已久的记忆。他们或者是你幼儿园、小学最贴心的同学或“死党”,小时候同住一个大院,在一起捕蜻蜓,一起捉迷藏、一起下河游泳、一起推铁环、一起跳绳、一起滑冰卧雪,一起形影不离的玩伴儿……,童年真的不为别的,一心一意,一门心思,想和你瓜分一块馍馍,有事没事总要和你说说知心话,能和你分享彼此小秘密的知己,在我们心里童年是那幅信手涂鸦的蜡笔画,是皮筋里蹦跳出的欢笑,是毽子里雀跃出的喜悦,是小人儿书里跑出来的满足,是冬季滑冰场上互相追逐的自得其乐,是春风荡漾中的纯真笑脸……一幅幅亲切富有诗意的画面情景,一幕幕都是你我难忘的曾经……</h3><h3></h3> <h3>童年之间的友谊,不设防线,没有障碍,简单明了,只要有一颗童心,便能成为“伙伴”,这样的沟通交流,不亚于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成年后,这些“伙伴”可能成为你无话不谈的好友,甚至结为至亲,因为“伙伴们”在一起相处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如今人们各奔东西,念念不忘旧情,聚在一起的时候,即使时间久远,依旧想着、说着过去的事情,回忆变得那么亲切,因为那时的故事超越世俗的眼光,那里的“伙伴”们感情至真至纯,足以突破眼前的一切,让人回味无穷。</h3><h3></h3> <h3><b> 熟悉的“大马路”</b></h3><h3>“大马路”是粮食厅宿舍的人们共同命名的一条路,它在宿舍的中央,并非有多宽,一条土质平坦的路,只是所处位置特殊,成为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中心地段,“大马路”南北两侧各有一个“羊井”,这两口井供养了全院的饮水问题,水是甘甜的,纯天然的,没有污染,每到做饭时间,人们用一个铁皮制作的桶,大桶小桶以次排开,有时候,人比桶多,等待打水排成长长的队伍,也是一种特殊的景观。每到冬季来临,严寒凄凄,水井周围,被厚厚的冰层覆盖住,因为我们还小,打水更为困难,需要两个人抬,有时候会重重的摔一跤,满身都是水,很是狼狈。</h3><h3></h3> <h3>一条“大马路”天然地把粮食厅宿舍分为两部分,西侧九排,东侧六排,全院一百多户人家,全部来自粮食系统的职工,自然而然我们这一代被冠以特殊的名号“粮食厅的人”。身在同一个系统,工作在不同的单位,按照国家粮食供给的规定供应,没有享受特殊的待遇,在特殊的年份里,只能过清贫的生活。记得由于父亲职业的特殊性,下乡时,买回来一袋土豆,被当时的红卫兵发现,在二排的房头上贴了一张大字报,引来众人的围观,此消息在“大马路”迅速传开,说是有人想发家致富,走资本主义道路,甚至是立场不坚定,上纲上线,没想到政治运动和生活挂上钩,也成了一种变相的思潮和他们今后说事的把柄和依据,虽然我们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毕竟是记忆深处的印痕。</h3><h3></h3> <h3>生活起居,来来往往,你你我我,在大马路上把各种事情联系起来,可以编辑一部生活在那个年份的特殊的断代史,故事中有你有我,也许平常,也许无奇,一方水土养育了一处人生的经历,人生百味,百味人生,即使这里没有留下你我的足迹,但依旧清晰记得,因为那时的人们都是很简单、质朴的,互相走动的多了一份了解和信任,团结互助是一种美德,熟悉每个人是彼此的珍重,友谊、友情在慢慢的日子里逐渐升温,难忘的日子在我们长大的时候,才显得珍贵和重要。</h3><h3></h3> <h3>居住八年后我们搬家了,离开了熟悉的地方,我有多么不舍,我有许多不自在,环境更新,居住条件比以前好了,我并没有从远去的故里走出来,那一处地方是得天独厚的,那一群伙伴至今不忘,熟悉的声音、面孔,都成了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象。</h3> <h3>人生是一只永不停歇的沙漏,流沙从我们的指尖流逝,留下去的沙子再也上不来,就像有些人、有些事和远去的故里再也回不来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