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新生记

李友贵

原创:李友贵 <p class="ql-block">写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修缮开园之际 </p><p class="ql-block"> 通江县,位于四川东北部的巴山深处。地处川陕、楚蜀交界线上,北与陕西省南郑、西乡、郑巴三县毗邻,东接万源,南连平昌,西与巴中、南江二县相依,地形“万山环列,诺宕潆回”。历代旧志皆云:“依三巴之旧城,控全蜀之左隅”,“后连延于秦陇,则迤逦之荆吴”,北扼“巴梁之冲要”,东扼“蜀楚咽喉”。</p><p class="ql-block"> 1932年12月—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以通江为首府和核心区域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李先念、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及446位将军曾在这里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建立了完整的政权体系,留下了大量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旧(遗)址,有规模宏大的红军石刻标语――“赤化全川”,有“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更有全国最大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通江被专家誉为“露天革命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 出通江县城沿大通江河北上50余公里,便可到达沙溪镇王坪村,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医院所在地。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为粉碎刘湘的“六路围攻”,采取“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将方面军总医院迁至王坪村。总医院担负着医治红四方面军伤病员的繁重任务,成千上万的伤病员因缺医少药,伤病恶化而医治无效光荣牺牲,安葬在医院附近。</p><p class="ql-block"> 同年7月,方面军为褒扬革命烈士,在王坪墓区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由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亲自设计并题写碑文。纪念碑由碑帽、碑柱、碑座组成,通高4.57米。碑帽呈塔形,碑座为须弥座,碑身为正方体,正面竖刻 “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两边刻有对联,上联是“为工农而牺牲”,下联为“是革命的先躯”,横批是“万世光荣”,左右两侧镌刻着手枪和步枪的浮雕图案,碑座正面镌刻着镰刀斧头和五星浮雕图案。墓碑前有石供桌一张,左右两边各置一门仿真石质迫击炮。</p><p class="ql-block"> 1935年春,红军撤离通江后,当地恶霸地主王笃之随国民党清乡委员会返回王坪村,强迫长工毁碑掘墓,当地群众王朝吉等人冒着杀头的危险,在纪念碑还未砸的当晚,将碑移至附近,埋于地下。解放后,政府恢复了碑及烈士墓,并建有一座集墓,将分散的7000余具遗骨集中安葬于集墓。陵园占地约50亩,为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p><p class="ql-block"> 2011年6月26日,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到王坪看望慰问老区干部群众时指出:巴中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曾经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仅王坪红军烈士陵园就有7800多名革命先烈长眠于此。要按照庄严、肃穆、安静的要求,保护建设好红军烈士陵园及周边环境,充分挖掘红军历史文化,把红军烈士陵园打造成为现代化的烈士陵园,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周边的规划建设包括道路改造、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新村规划都要与红军烈士陵园的风格相协调,做好规划,体现特色,尽快把王坪村打造成文明、现代、优美的小山村。</p><p class="ql-block"> 原成都军区李世明司令员、政委田修思对修缮川陕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给予充分肯定:“修缮红军烈士陵园是传承革命历史、弘扬优良传统的一个善举,充分反映了全川军民对革命烈士的深切缅怀和真挚感情,也反映了全川军民的期盼和愿望。保护和修缮红军烈士陵园是守护历史遗产,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对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p><p class="ql-block"> 2011年7月13日,巴中市委决定:“用老区的发展成果和老区人民的幸福生活告慰革命先烈”――把王坪村打造成“红区第一村”。一场保护红色文化的战役在巴山深处悄然打响。历经10个月的艰苦奋战,“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得到了新生。 </p><p class="ql-block"> 修缮一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由红军烈士陵园、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王坪新村三部分组成。扩建后陵园面积达到350亩,不仅完好地保存着埋葬有7823名烈士的全国最大红军集墓,还将通江全境50余处、11428座、17225名红军烈士散葬墓迁葬至陵园,安葬红军烈士达25048名。 </p><p class="ql-block"> 从空中鸟瞰,红军烈士陵园如一把撑开的大伞平放在青翠山林。步入陵园,依次是巨幅红军群雕、浮雕墙、中轴大道、石牌坊、纪念广场、集墓、纪念柱和汉白玉碑组成的散墓群、英烈墙等。由成都军区捐建的巨幅红军群雕,长19米、厚3.2米、高7.8米,寓意红军1932年入川,陵园集墓安葬有7800余名无名烈士;有345个台阶的中轴大道,由青石铺就,拾阶而上,可感悟中国革命之艰辛;驻足在无名烈士集墓前,仿佛还能闻到根据地“反围攻”的血腥;置身于散葬墓碑林中,依稀可见的是“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方阵;佇立在英烈墙下,凝望墙上7823个通江籍烈士陌生的名字,对当时总人口不足23万人的通江就有4.8万余人参加红军,仅有4000余人幸存的巨大牺牲,肃然起敬。 </p><p class="ql-block"> 紧靠烈士陵园的是总医院旧址群。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本着修旧如旧、还原历史真实的原则,修缮面积达4万平方米,共有西医部、中医部、红色卫校、总医院政治部、贩卖部、被服厂、重伤连等19套保存完好的川东北民居风格老建筑,历史在90年以上。独具特色的青瓦白墙点缀在青山绿水之中,花香和着“药香”,呈现出一派恬静的生态田园风光。</p><p class="ql-block"> 毗邻总医院的是王坪新村。王坪新村分聚集点和产业布局两部分。新建的聚集点风格是与红军总医院旧址群统一的113套川东北现代民居,生活设施完善,公用设施齐全。1500亩的茶园郁郁葱葱,1000亩的红心猕猴桃园巳初具规模,100亩中药体验园巳开工建设。</p><p class="ql-block"> 王坪村通过扩建红军烈士陵园、修缮保护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找到发展突破口。从挖掘和建设红色文化入手打造红色旅游,带动了相关特色产业及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据村党支部王书记介绍,3年内,王坪村靠红色游泳、猕猴桃、茶叶等产业发展,人均收入可由现在的3600元增长到10000万元,村民将彻底脱贫致富。 </p><p class="ql-block"> 巴中人民用统筹城乡建设的发展成果告慰革命先烈,寄托了我们的无限哀思。</p> <h3> 红军烈士陵园赋(李友贵原创) 蜀门秦关,晏翁故里⑴,人杰地灵。秦王得巴人灭六国⑵,蜀帝踞巴山分天下⑶,自古兵家必争。 万五千铁血儿女,三千里烽火征程。血战鄂豫皖,转战川陕边⑷。依三巴旧城,控全蜀左隅,据巴梁冲要,扼蜀楚咽喉,割据通南巴,建设根据地。 反“三路围攻” ⑸,决战空山,田颂尧兵败通江;外线进攻,三战皆捷⑹,风卷仪南营渠宣达;反“六路围攻” ⑺,血战万源,刘湘损兵折将;四百余里,六百万人,连接大江南北,堪称二大苏区⑻,建伟业丰功。十数万红军,四万英灵,魂归王坪。女将张悟⑼,勒石以铭:为工农而牺牲,是革命的先躯,万世光荣。告慰先烈,激励来人。 红色基因,血脉相连。修纪念广场,塑铁血丹心⑽,供万众敬仰;壘千秋大道⑾,通心灵圣地,悟大道维艰;筑散葬墓区⑿,使万千忠魂聚首,让战友生死相依;砌英烈墙⒀,张英雄榜,任后人凭吊;整修川北民居,重开医院旧址⒁,还原历史真相。建王坪新村⒂,守精神家园,育红军传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英雄不死,在红色记忆里永生;后生无悔,在先贤事业中奋进。秉承红军精神⒃,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坚持“两化”⒄互动,统筹城乡,奔全面小康,开太平盛世。<br>注:⑴晏翁故里:泛指巴中广大地区。晏翁:晏阳初,巴中人氏。生于1890年10月,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⑵公元前230――221年,巴人出兵,助秦始皇灭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一统天下。⑶蜀帝:刘备,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⑷鄂豫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由红4方面军在鄂豫皖三省边界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地区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在敌人于1932年8月发动的第四次“围剿”斗争中遭到了惨重失败,于10月被迫西征转移,1932年12月到达通江,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⑸“三路围攻”:1933年1月28日,田颂尧宣誓就任“川陕边区‘剿匪’督办”,投入30多个团,约3万多人,对川陕苏区实行三路围攻。红军四方面军英勇反击,历时4个月,毙伤敌人官兵1.4万余人,俘敌旅参谋长李汉成等官兵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8000余支(挺),迫击炮50门。田颂尧的部队损失近半,残部退守嘉陵江沿岸。⑹三战皆捷:1933年8月至10月,红四方面军采取由北向南、各个击破、全面推进的作战方针,主动对敌发起外线进攻,相继发起仪(陇)南(部)战役、营(山)渠(县)战役和宣(汉)达(县)战役,并获全胜。⑺“六路围攻”: 1933年10月4日,刘湘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集中四川军阀部队共110个团,约20万人,另有空军2个中队,飞机10架。兵分六路对苏区发起围攻。反六路围攻战争历时10个月,总计毙伤敌副司令郝耀庭以下官兵6万余人,俘敌2万余人,缴获枪支3万余支,炮100余门,击落敌机1架。⑻二大苏区:三次外线进攻战役后,川陕苏区扩展到纵400余里,横500余里,总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人。控制了通江、南江、巴中、仪陇、营山、宣汉、达县、万源8座县城,先后建立了23个县(市)的革命政权,红四方面军发展为5个军,8万余人。另有地方武装1.5万人,赤卫队、少先队等群众武装数十万人。使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发展到鼎盛时期。曾被毛泽东誉为第二大苏区。⑼张悟:张琴秋(1904年11月3日—1968年4月22日),学名张悟,是著名的红军女将领,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等重要职务,亲自设计纪念碑并题写碑文。⑽铁血丹心:在烈士陵园纪念广场耸立的“铁血丹心”红军群雕,由成都军区捐建。⑾千秋大道:连接纪念广场和陵园核心区的341级台阶,喻义34年1月,红军开始建设烈士陵园。⑿散葬墓区:为今年修缮新建,将通江全境50余处、11428座、17225名红军烈士散葬墓迁葬至陵园,加上过去安葬的7823名烈士,烈士总数达25048名,成为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⒀英烈墙:在陵园最高处修砌了英烈墙,墙壁上镌刻着7823名烈士的英名。⒁医院旧址:在王坪烈士陵园附近,有17座保存完好的川北民居,曾经是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⒂王坪新村:在陵园景区附近,统一规划建设了113户现代川北民居,从景区迁出的村民集中安置在新村,成为新时期的守灵人。⒃红军精神: 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县毛浴镇召开了政治工作会议,提出了著名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红军训词。⒄“两化”互动: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巴中市第三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战略是“‘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h3> <h3>从空中鸟瞰,红军烈士陵园如一把撑开的大伞平放在青翠山林。步入陵园,依次是巨幅红军群雕、浮雕墙、中轴大道、石牌坊、纪念广场、集墓、纪念柱和汉白玉碑组成的散墓群、英烈墙等。</h3> <h3>由原成都军区捐建的巨幅红军群雕“铁血丹心”,长19米、厚3.2米、高7.8米,寓意红军1932年入川。</h3> <h3>千秋大道:共341节台阶,寓意34年1月红四方军总医院始建烈士陵园。有341个台阶的千秋大道,由青石铺就,拾阶而上,可感悟中国革命之艰辛。</h3> <h3>修缮一新的红军烈士陵园正门——石牌坊</h3> <h3>在王坪墓区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由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亲自设计并题写碑文。纪念碑由碑帽、碑柱、碑座组成,通高4.57米。碑帽呈塔形,碑座为须弥座,碑身为正方体,正面竖刻 “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两边刻有对联,上联是“为工农而牺牲”,下联为“是革命的先躯”,横批是“万世光荣”,左右两侧镌刻着手枪和步枪的浮雕图案,碑座正面镌刻着镰刀斧头和五星浮雕图案。墓碑前有石供桌一张,左右两边各置一门仿真石质迫击炮。</h3> <h3>红军无名烈士集墓,安葬英烈7823名</h3> <h3>驻足在无名烈士集墓前,仿佛还能闻到根据地“反围攻”的血腥。</h3> <h3>无名烈士散葬墓区:安葬烈士17225名</h3> <h3>置身于散葬墓碑林中,依稀可见的是“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方阵。</h3> <h3>英烈墙:刻有7823名英烈姓名</h3> <h3>佇立在英烈墙下,凝望墙上7823个通江籍烈士陌生的名字,对当时总人口不足23万人的通江就有4.8万余人参加红军,仅有4000余人幸存的巨大牺牲,肃然起敬。<br></h3> <h3>紧靠烈士陵园的是总医院旧址群。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本着修旧如旧、还原历史真实的原则,修缮面积达4万平方米,共有西医部、中医部、红色卫校、总医院政治部、贩卖部、被服厂、重伤连等19套保存完好的川东北民居风格老建筑,历史在90年以上。</h3> <h3>烈士陵园纪念馆</h3> <h3>毗邻总医院的是王坪新村。王坪新村分聚集点和产业布局两部分。新建的聚集点风格是与红军总医院旧址群统一的113套川东北现代民居,生活设施完善,公用设施齐全。1500亩的茶园、1000亩的红心猕猴桃园、100亩中药体验园巳成为新村的产业支撑。</h3> <h3>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出席开园仪式</h3> <h3>时任总政副主任吴昌德上将、原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上将、政委田修思上将(后因违法犯罪被取消上将军衔)、原民政部长李立国、时任省委书记刘奇葆、省长蒋臣峰等岀席开园仪式。</h3> <h3>我有幸参与了红军烈士陵园的重建工作</h3> <h3>修缮一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由红军烈士陵园、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王坪新村三部分组成。扩建后陵园面积达到350亩,不仅完好地保存着埋葬有7823名烈士的全国最大红军集墓,还将通江全境50余处、11428座、17225名红军烈士散葬墓迁葬至陵园,安葬红军烈士达25048名,成为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h3> <h3>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祭拜先烈何处去, 牧童遥指王坪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