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的往事

新民

<h3>老照片,家的味道</h3> <h3>看着眼前的家庭合照,凝视许久,面前的这张已泛白的黑白照片,承载着童年的记忆。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是1966年的夏天,家中男孩老大16岁,正读初中,遇上部队招飞,他瞒着父母报名参军,父亲内向家中母亲主事。母亲还算开通,没有阻拦儿子当兵,长子要去部队了,父母为长子带着全家拍了张全家福,也算是为长子送行。那个时候,没有现在家里有人要远行动辄就设宴的阔气,老话说的接风的面条,送行的饺子这样简单饭菜也做不到,现在的晚辈是想像不到上辈人的生活清苦。<br> 照片中兄弟姊妹中,只有后排右一的大姐参加了工作,后排左一的二姐14岁正上初中,后排中间的是要参军的长子16岁,站在母亲身边的是三姐11岁,父亲身边的是二子8岁,父亲怀里三子3岁,父亲52岁,母亲45岁。照片里的家人衣着朴素,父亲身穿圆领衫、短裤,脚穿回力鞋,一脸慈祥;母亲,衣着虽不光鲜,但却整洁,中式边扣服和头发,表明母亲是一个传统女性;参加了工作的大姐,展现着那个年代女性的青春;要出远门的长子,一件白衬衣,也算时尚;二姐和三姐穿着由母亲裁剪的衣服,二子一件圆领衫和一双不合脚的胶鞋,三子的一双凉鞋还能说是洋气,但穿着改过的花短裤,大伙也看出来照片中的家庭不富裕。长子的白衬衣后来传给了二子,二子上小学时,参加学校活动需要白衬衣,这件衬衣正好让二子解了难,二子个小,尽管衬衣不合身,二子还是像宝贝一样喜欢。<br> 清贫、苦难,伴着兄弟姊妹长大。幼时,兄弟姊妹6个不算少,家中只有父亲一人有正式工作,每月四五十元工资,母亲打着临工补贴家用。为了减少开支和帮衬家庭,母亲催着刚初中毕业的大姐找工作。那一年的冬天,家中没有取暖物件,当然,那个年代几乎家家都没有。那个时候的冬天非常寒冷,父母上班,放了假的哥哥和妹妹弟弟在家,呆在家里无事可做,天气又冷,哥哥带着妹妹和弟弟就上了灶台取暖。家里厨房和现在大小差不多,所不同的是那时的厨房简陋,用水泥砖头贴着墙砌成灶台连着案台,几乎占去了厨房一半。兄妹几人一字排开坐在灶台上,炉中的炭火驱走了寒意。14岁的哥哥头脑活跃,兴口唱起了自编歌谣,我家没有钱,没有吃,尾声拉着长调,弟妹们跟着唱,伤心的苦腔惊动了邻家婆婆,婆婆从窗户向厨房探,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此时,兄妹几人笑着一团。苦中作乐,是物质馈乏年代唯一能让人精神愉悦的办法。<br> 尽管贫穷,但母亲精打细算,门前屋后栽树,还养猪,冬天萝卜青菜腌菜准备的满满的,时不时还有腌鱼腊肉,子女们的衣服虽有补丁但决没破洞,读书的学费从不拖欠,一到开学哥哥姐姐们准能按时交齐。这一点,母亲总和大人们挂在嘴边,也说明母亲硬气。要强的母亲,在家是皇帝,父亲看上去要懦弱些,在单位父亲踏实工作,从不与人争执,评奖评选也不争要。但母亲不服,总会到单位替父抱不平。母亲几乎撑起全家,父亲不管家里事,母亲也会照顾父亲,父亲抽烟喝酒,母亲会做到不让父亲断顿,那个时候,烟酒凭证券供应,母亲总会想方设法从不喝酒抽烟人家讨要证券。母亲的能干,还在于有力气,一般人家的女主人,保养精致,肩扛手提的力气活很少干,而母亲因家里困难,时常去农村老家,亲戚们送的各种土特产,总能让城里的家新鲜一段日子,有一次,母亲挑着满满一萝筐的土特产足有百斤,走了十多里路才到家。母亲能干没说的,但母亲脾气大,为子女时常与人吵架,天不怕地不怕的母亲也是出名的。生活艰难,不吵架的母亲少。日子好起来,晚年的母亲就不吵架了。<br> 照片上人物的故事还很多,以后听作者慢慢道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