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2月13日,我们夫妻俩因事陪婆婆回纳溪,办完正事后因车辆限行无法立即返蓉,利用这点时间跑了一趟婆婆的祖屋老宅黄家山。</h3><h3> </h3> <p class="ql-block"> 前些年曾经翻阅过婆婆黄家的族谱。黄家远古时期生活在燕山以北西辽河一带,后经山东河南逐步南迁至湖北武汉、浙江金华、江西宜春,十七世纪末康熙年间黄家一支始祖俊国公的20世孙纳溪黄氏始祖进阁公随“湖广填四川”的大潮入蜀居大竹,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移居纳溪定居。</p> <h3> 我婆婆良玉是其第27世孙,陪我们去黄家山的表弟均强是第28世孙。只男丁才能上谱,我婆家只有婆婆和公公在册,其余人等谱上无名,说来我们都是看热闹管闲事的外姓人。</h3> <h3> 我们看到的黄家山老宅是25世孙定伍,即我婆婆的祖父及其子孙居住的地方。定伍曾做过盐商,在川南多地开有盐业商号,当年黄家是纳溪县数一数二的富裕人家。</h3> <h3> 定伍膝下有八子(女儿是泼出去的水,算不得人的),三子过继给别人,五子早夭无子,六子不详(此处与家谱不符,家谱只记有七子),其余五房子孙都居住在黄家山。</h3> <h3> 婆婆的父亲第26世孙真丙是定伍的幺儿,常年在外做生意,在泸州开有多处药材百货等商号,幺房是黄家山五房中最富裕的一房,这等“奸商”加地主,解放初期自然被敲了“沙罐儿”。</h3> <p class="ql-block"> 婆婆的母亲安葬在纳溪大洲驿婆婆居住的楼房背后的山坡上,九十年代补立了一块碑。家谱对真丙的妻子居然连姓名都没有记载。不知这家谱是咋修的。</p> <h3> 民国时期黄家山老宅居住着定伍的五个儿子及其后代。解放后,打土豪分房产,贫下中农占领黄家山,五房子孙被净身赶出家门各奔“前程”去也。和众多的大户人家一样,长辈有经济实力就培养了有知识文化的后代,黄家后代中,在国共两方中做官者有之,海外国内学者商贾有之,当然后来衣食无着农民日子过着的也不少。</h3> <h3> 根据婆婆的口述和我那日实地查看,半记半猜地绘制了这张黄家山大院平面示意图。大院的规模虽不算太大,但在偏远的小小纳溪县已算是殷实富户了。</h3> <p class="ql-block"> 从网上下载了四张四川井研雷氏家族的院落图片,脑补当年黄家山院落大概结构也如此,这应该是那年代四川乡下大户人家的标准院落。</p> <h3> 从公路旁远眺黄家山,看到的是大院西部外缘,图中右边稍新的房屋是后来农户另建的。这条小路是目前进出黄家山的唯一通道。</h3> <h3> 顺小路沿旧屋往里走,可看出这段墙是当年的原装,下半截墙石宽大厚重无比,现在很难看到用这么大的石头砌墙的农家建筑。</h3> <h3> 上小坡进入就看到大石块砌的宽敞外天井</h3> <h3> 左望看见了院门。原来我们从大院的西边破墙横插而入,当然没有院墙了,不但无墙,三个碉楼一点基座都没留下,仅有这昔日的大门框孤独在风中矗立。</h3> <h3> 沿大门出去走到石梯下面回身拍一张,下段石梯和上段石梯之间的半圆形小平台是婆婆描述多次的地方,估计她小时候经常在这小平台上玩耍。</h3> <h3> 这个原装的大门要多上几张。讨厌图右边那栋难看的新楼。</h3> <h3> 门框边摇摇欲倒的院墙,但愿下次来它还在。</h3> <h3> 大门外石梯尽头是田坝,原来进出黄家山的大路已完全消失变成庄稼地了。</h3> <h3> 回过头来看院子,堡坎下当年仓库花园之处现在是菜地农田。</h3> <h3> 这宽大的坝子没变,估计要挖开这些巨大的铺地石难度比较大。</h3> <h3> 进屋的中间正门紧闭,只好从东端边门进入。</h3> <h3> 东端昔日内天井花园,今日的大鸡圈。</h3> <h3> 据说是一位太婆住在这里,出去走人户了,没见着面。</h3> <h3> 当年长房小姐的闺房,现在的猪圈。</h3> <h3> 进去把猪圈看得更清楚些</h3> <h3> 现住户的卧室和过道</h3> <h3> 现住户晾衣服的过厅。注意看墙角处那根梁架,应该是一根檁木。</h3> <h3> 表弟几年前来时,这根漂亮的雕花檁木还在梁上架着,现在躺在地上作鞋架子。</h3> <h3> 好心痛!</h3> <h3> 这口水缸应是旧物。</h3> <h3> 屋檐下的一对垂莲柱。</h3> <h3> 太高,看不清楚,好像上面还有花牙子啥的小构件。</h3> <h3> 图案各异的花窗诉说着昔日的辉煌。</h3> <h3> 婆婆说从这门进去的某间屋是她父母的卧室,那墙上有个枪眼,是当年父母争吵时父亲掏出手枪打的。可惜那天没仔细查看。只感叹那年代夫妻吵架规格很高后果很严重!</h3> <h3> 漂亮的小门框。</h3> <h3> 这小楼的构件是不是正日渐减少。</h3> <h3> 院子最南端残存的一段院墙。</h3> <h3> 院子东南角的一段堡坎,院内院外皆农田。</h3> <h3> 院子东端居然还有长长的一段院墙。</h3> <h3> 院墙上的射孔。</h3> <h3> 黄家当年有不少枪支,曾经两次成功抗击过土匪的武装攻击。</h3> <h3> 条石内的孔洞当年应该是插放木柱的,昔日的屋基蒜苗茁壮生长。</h3> <h3> 院子东部房梁欲坠的小楼。 </h3> <h3> 院子东部靠近围墙的小天井。</h3> <h3> 屋顶正脊上残存的脊刹座子。依稀看见四个识辨不清的汉字。</h3> <h3> 转完一大圈,住在院子里的一位贫下中农后代一直在向表弟诉说,他在这院子里居住多年,护院有功,希望黄家发财的后代们重建老宅,并给他们撒些银子。我没好意思拍下他的光辉形象。</h3> <p> 再见了,黄家山!能记得当年黄家山的老人已日渐稀少,年轻一代早已融入快速的城市化大潮,对这荒芜破败的老宅难有兴趣,只有我们这类中不溜秋的闲散外姓人来看看热闹。重建不太可能,好像也没有必要。无论当年多么辉煌的黄家,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也如蝼蚁般渺小。好好活着吧,把自己的稀饭碗捧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