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当我们还沉浸在初遇雪乡的兴奋,和对伊尔库茨克居民生活的好奇中时,行程又涉及到遥远的俄罗斯民族文化。2月13日早上,我们驱车前往塔利茨露天木制民族博物馆。<br></h3> <h3> 胡杨林从车子的两侧齐刷刷闪过,且越来越稠密。忽然,一个大转弯,眼前出现一片球场大小的平地。大约是人们进出较多加上车轮碾压的缘故,地面上的积雪只是零零星星地,还是抵不住阳光的直射,渐渐被融化。而周围的胡杨林里,厚厚的积雪纹丝不动,看不到一丝褶皱和起伏,像棉被紧紧包裹着每一棵树脖子。忍不住一番嬉戏折腾后,我们正式进入馆区。<br></h3> <h3> 听导游小万介绍,这是一座带有浓郁布里亚特民族特色的博物馆,里面的建筑和设施完整还原了当年布里亚特人的真实生活。这,一下子引起了大家兴趣,急步上前,轻轻摇开一扇扇厚重的木门……<br></h3> <h3> 每一幢小小的木屋,还原着这个古老民族的生活和生产场景。在这里,不仅有农具,渔具,狩猎器具,反映着当时的农耕文化;还有壁炉,厨房,花器,令人联想到温馨的生活场景。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歌曲中唱到的“三套车”,还在人们的日常居所,欣赏到一幅幅精美的油画作品和家族荣耀史。</h3><h3> <br></h3> <h3> 在一个简易的小小法庭里,鹅毛笔、墨水瓶、煤油灯,案卷,整整齐齐,一如法律的庄严和肃穆。当然,与之相配套的还有劳役设施。我看到,监舍门口的木头墩子上,拴着一对铁制手铐,据说是为防止劳动的犯人逃跑而定制的。<br></h3> <h3> 整个博物馆区分布着十来幢大小不一的展馆,纯原木建造。工作人员大多为老年妇女,穿着讲究,气质优雅。大概是参观的游客不多,有几处干脆铁将军把门,老人们在路上晒太阳聊天,远远望见有客人,便款款而来,开门接待。她们只负责开门关门,不参与讲解,坐在一边,偶尔用平静的目光瞟一眼。征得她们同意后,会笑眯眯地跟游客合影留念。<br></h3> <h3> 走完整个馆区,我们才发现,紧挨着它的就是浩瀚的贝加尔湖。在正午的阳光下,结冰的湖面,反射出刺眼的白光,犹如俄罗斯这个强悍的战斗名族的勇猛顽强……<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