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走南国(五):2019春节十人团旅游全纪实

金樽对月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808080">──第8天──2019.2.12──</font></h5><h5><font color="#010101"> 昨天在巴马午餐后,经过四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又返回南宁。</font></h5><h5><font color="#010101"> 今天是计划中南国之行的最后一天。因为所定的机票是19:15起飞,故而实际上还有一天的时间在南宁逗留。</font></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5><b>(25)青秀山,果然青秀</b></h5> <h5>  青秀山风景区是南宁的国家5A级景区,就在市区内,出行不用刻意准备,随时打的、坐公交都可以去。青秀山的入口大门气势不凡,风格独特,为风景区增添了不少亮色。为营造春节氛围,门外还设置了造型美丽的花坛,遗憾的是花坛前拍照的游客较多,我只好选择侧面的角度来拍照了。</h5><h3></h3> <h5>  走入景区,恰逢细雨蒙蒙,雾气飘渺,一派妙林仙境。青秀山因林木青翠,山势秀拔而得名,名不虚传。因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花草树木四季常青,景区内群峰叠翠,泉池众多,素以“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著称。</h5> <h5>  我站立的后面是铜鼓音乐台。它是一个下沉式的露天舞台,与前面的壮锦广场一起形成一个大型露天表演场所。舞台以铜鼓雕刻作为背景,用独特的语言和粗狂的造型展示了广西民族精神和壮族图腾文化。站在音乐台广场前,仿佛能听到从远古传来的铜鼓新乐章。</h5><h3></h3> <h5>  景区树木葱茏。</h5> <h5>挑着花篮的村姑,造型简洁,但富有视觉美感。</h5> <h5>各种园艺小品,烘托出节日气氛。</h5> <h5>成片的郁金香,美的辣眼。</h5> <h5>  鲜红的花朵开在苍劲古朴的树干上,园艺师的智慧和辛劳给了人们更多美的享受。</h5> <h5>  <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友谊长廊是广西目前最长的长廊。长廊仿照广西侗族风雨桥特色,结合岭南园林建筑风格而建,廊体不用一钉一铆,皆以樟子松榫卯衔接而成,体现了侗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友谊长廊集桥、廊、亭、楼于一体,既成景点景观,也是休憩场所。廊间展示广西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的摄影作品和东盟各国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服饰、饮食等图片资料。置身其中,既能感受浓郁的广西民族和东盟各国文化气息,又能欣赏长廊两旁的名树奇石、香花异草。</span></h5> <h5>在友谊长廊里小憩。</h5> <h5>  各种植物花卉,琳琅满目。我在家也栽植了其中的棕竹和天竺葵,羡慕的是南国的气候可以随意在户外种植。</h5> <h5>  蒙蒙细雨,时断时续。漫步林荫步道,空气中弥漫着草木花香,湿润润的,沁人心脾。</h5><h3></h3> <h5>  这里名为桃花岛。得益于南国温暖的气候,桃花已经向看望她的人们摇曳着美丽的身姿,而在我们北方需要等到清明时节才能看到。</h5><h3></h3> <h5>  这个时节就欣赏到了绽放的桃花,自然忍不住要近距离的亲密接触。</h5> <h5>  在诗人的眼里,桃花是春天最艳丽的风景。所以自古题咏桃花的诗词多不胜数,而最让人们熟知的莫过于唐代崔护的那首诗:</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h5><h5> 此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h5> <h5>  山顶上矗立的九层宝塔叫龙象塔,俗称青山塔,它是青秀山的象征。原塔由明代官至礼部尚书的南宁人萧云举所建,因“水行龙力大,陆行象力大”而得名龙象塔。此塔共有九层,后被雷电击塌了两层,抗日战争期间政府担心此塔会成为日机轰炸南宁的“航标”,就把它炸掉了。到八十年代中期才重新修建。重建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青砖碧瓦,八角叠檐,高51.35米,塔基直径12米,有207级旋梯,为广西最高最大的塔。登上塔顶,南宁城的景色一览无余。可惜此时山顶雾气正浓,故未登塔。</h5> <h5><b>(26)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b></h5> <h5>  每到一个地方,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安排时间去当地的博物馆参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向博物馆,这是人们精神进步的反映。</h5> <h5>  广西民族博物馆离青秀山不远,大约五公里左右,是一座展示民族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于2008年12月建成,2009年5月1日对公众免费开放。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h5> <h5>博物馆建筑面积总共有3.3万㎡</h5> <h5>  进入博物馆,大厅屋顶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很能吸人眼球。</h5><h3></h3> <h5>  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铜器。它原是一种打击乐器,以后又渲化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它为民族首领贵族所独占,被视为一种珍贵的重器或礼器,因此也成为被祭祀的对象。</h5> <h5>  博物馆常设《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壮族文化展》、《多彩中华—中华民族文化展》、《缤纷世界—世界民族文化展览》、《昨日重现——百年老物件展》6个固定陈列展览。现有藏品3.5万件(套),主要包括古代铜鼓、民族服饰、织锦刺绣、生产生活用具、民间工艺、民居建筑等。</h5><h3></h3> <h5>侗族木建筑模型</h5> <h5>民居模型</h5> <h5>  老物件展览使人挺感兴趣的。看着这些时间并不久远的“大哥大”、传呼机,竟也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h5> <h5>曾经许多家庭拥有的收音机和电视机。</h5> <h5>  这样的陈设和用品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据介绍,这里的展品基本都是普通市民捐赠的。</h5> <h5>  文革时期的宣传画。当年,我也曾在学校的黑板报、墙报或宣传栏上拿着报刊和画册上的这些图案精心临摹。记得那时还有一种画法,就是先用铅笔在画纸和原图上打出格子,边上标明编号,按编号在相应的格子里逐个描图,画完后自然就会成为一幅整图了。这对有点美术基础但又不扎实的人来说比较实用。</h5> <h5>  再熟悉不过的红袖章和红宝书。不过,在文革前期红卫兵的鼎盛阶段,自己还属于“红小兵”。</h5> <h5>  这是1960年代杭州东方红丝织厂制作的巨幅织锦(2.2 x 1.5m)。据说这种织锦在1992年北京21世纪饭店的一次拍卖会上,以6.3万美元成交。文革期间,“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在中国美术界具有和样板戏一样的地位。该画的单张彩色印刷数量累计达9亿多张,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同时这幅画还被收入全国统一的中小学课本作插图,并被仿制成上百种毛主席纪念像章、石膏工艺品等,广为传播。</h5><h3></h3> <h5>  歌仙刘三姐,广西人民的骄傲。记得1976年以后,文革时期被禁的许多老电影陆续开始放映,电影《刘三姐》和那些优美的歌曲是我们这代在文革中长大的人从来未曾看过和听过的。</h5> <h5><b>(27)游览广西民族村</b></h5> <h5>  广西民族村紧靠博物馆,实际上是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一部分,是在广西民族博物馆露天展示园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因为春节假期已过,民族村的游客明显少了很多。</h5> <h5>  黑衣壮族是壮族的一个支系,约5万多人口。黑衣壮族的民居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工艺简单粗糙。下面为打磨过的坚固石柱支撑,上面用木头搭建楼房,呈“凹”形。反映出黑衣壮祖先自然生态的恶劣,以及生产及生活条件的艰苦。</h5><h3></h3> <h5>  壮族的干栏建筑,设计巧妙,用料精致,工艺颇高。房屋形式有一幢三间,一幢五七间,一幢九间的,视其人口多少和富裕情况而定,一幢三五间较为普遍。房屋一般为三层,上层放杂物或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放牲畜家禽。中屋正中间为厅堂,前后左右,分设房间,房间开窗,通风明亮,居住舒适。厅后为火塘,以泥筑成,煮食取暖用。正厅两侧均以木板或竹片隔离,木板还雕刻着花鸟虫鱼之类的画图。木板竹片是活动的,遇上喜庆婚嫁,可以撤开摆桌设席。房屋的前面或后面,建有晒台,以晾晒物品和纳凉。从地面进入中层住人的大门,用方块石条砌成阶梯。1950年以后,壮族的干栏建筑逐步为平房建筑替代,平房一幢三间,人畜分开,较为卫生。</h5> <h5>  苗族民居多是吊脚楼形式。苗寨大多地势不平,民居一般建在斜坡上。楼上设有走廊,两侧卧室。楼下是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的地方。</h5> <h5>  毛南族民居以两层楼居多,设有阁楼层,砖石砌墙。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阁楼放粮食。</h5><h3></h3> <h5>  仡佬族民居多为二层楼建筑。中间为堂屋,供祖先牌位及待客,无天花板及楼板。两侧为卧室及厨房,楼上设粮仓。院落格局,有三合院、四合院,正房两端有耳房,左右侧建厢房。</h5><h3></h3> <h5>  鼓楼是侗族村寨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物,以防腐木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防腐木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卯,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腐不斜。在古代侗族鼓楼还有作为开会场所、外敌入侵鸣鼓警示等作用。</h5><h3></h3> <h5>  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h5> <h5>  苗寨喜欢依山而立,侗寨则大多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竹蔑桥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h5><h3></h3> <h5>  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h5><h3></h3> <h5>  走出民族村时看到的这种植物不知叫什么,满树的枝干神似鹿角。</h5> <h5>  这棵榕树铺满地面的气生根,让人懂得了何谓根连着根,何谓盘根错节。</h5><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结束语</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晚上七点多,</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们在南宁的吴圩国际机场登上返程的飞机,</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结束了2019年“新春佳节走南国”的全部行程。</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在这短暂的时光里,</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感受到了南国的温暖,</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领略到了南国的风光,</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带来了对远方家人的问候,</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也带走了新春欢聚的快慰,</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而这些无疑都会化作每个人的记忆储藏起来,</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直到久远……<br></h5><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