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长”得很像的汉字,但是意义却截然不同,这往往造成我们的困感,让我们不知道怎么去区分它, 但如果我们从它们的源头,汉字的造字原理入手就很容易能弄清楚它们的不同点了。<br></h3><h3>下面我们就选几个都是由“人”字构成的字来看一看:<br></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并 甲骨文的写法是这样滴</font></b></h3> <h3>像两个人脸朝向左侧一一个紧挨着一个的着,并且有一横画或两横画表示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这个字最基本的意思就是“挨着的”,“一齐做事”。所以后来产生的一些词,比如“并重”、“并行不悖”、 “齐头并进” 中的“并”字都是这个意思。有一个“並”字,在古书上“并”“並”二字是通用的。“並”在我现在简化字使用当中已经不是很常见了,但是它仍然作为组成汉字的件出现在少数汉字当中,比如“碰”、“普”等。</h3> <h3> </h3><h3><b><font color="#ed2308">从 甲骨文的写法是这样滴</font></b><br></h3> <h3>有意思的是“从”的字形也是两个人挨在一起,和“并”不同的是这两个人的脸虽然朝向的是左边,但是没有表示地面的那横,所以“从”字强调的是行走的意想,表示的两个人一起走,一个跟着另一个。比如在《论语-微于》篇中:“子路从而后”。意思是子路跟在孔子的后面走。被跟着的人往往是有权有势的人,跟着的人则是他的仆人或者服务人员,所以从这些服务人员身上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用法——“随从”。 随从必然听从主人的命令,所以“从”字还有接受、同意的含义。</h3><h3>值得注意的是,“从” 与“丛”并不是回事,“丛” 的繁体字是“叢”,表示的是簇拥在一起生长的植物,简化了以后才出现“丛”字。但“丛”字也仍然保留了簇拥、聚集的含义,比如丛书、论丛等。</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比 甲骨文的写法是这样的</font></b></h3> <h3>还是两个人脸朝向右边站着的形象,并且没有表示连接的那横。“从” 字两个人脸朝向左边。在“比”字里强调的就是靠近挨近的意思,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比邻”就是指靠近的邻居。 “在天愿作 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比翼鸟”是指翅膀靠在一起飞的鸟。还有,在海洋里有一种鱼,随着身体的长大,眼睛也逐渐长到了身体的侧,靠到了一起,我们称它为“比目鱼”。我们现代出现的“比较”“比方" 等含义都是后来才逐渐产生的。</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北 甲骨文的写法是 这样的</font></b></h3><h3></h3> <h3>好像两个人背靠背地站着。 《说文解字北部》当中是这么解释的:“北, 乖也。”意思是背叛、违背。这种情况在打仗的时候最为常见,当对方被自己的军队打败的时候,他们的士兵一定是把身子转过去,背对着胜利的这一方逃跑。这就是“北”描述的情况。我们现在也仍然在说“败北”一词。</h3><h3>到了后来,“北的下面加了,一个月(肉):用来表示和人体有关,与正面相对的那一面就是“背”,但“背”字里仍然包含着“与……相反”的含义,比如背道而驰,背叛等。</h3><h3> </h3><h3><b><font color="#ed2308">化 甲骨文的写法是这样滴</font></b></h3> <h3>一正一反的两个人形,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人的形式状态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所以“化”包含的意义就是变化。我们常听说的神话故事里“化成了一只鸟飞走了”就是这个意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