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古道漫行

从心所欲

<h3><br></h3><h3> 西京古道,蜿蜒古老的青石板,承载着无数的离合悲欢;拂面的山风,迷蒙的细雨,细诉着千年的岁月沧桑……</h3> <h1><br></h1><h3> 水下的村庄</h3><h3> </h3><h3> 南水湖宛如巨大的蓝宝石,神秘而美丽。远处山水相连,群峰倒映。微风轻拂,湖面波光鳞鳞,恍若跳跃着无数碎金。</h3><h3> 父亲指着远处湖心的茂密树林,告诉我湖底早先村庄密集,西京古道贯穿其间。乳源境内古道沿途,村庄最密集的段落当属龙溪梯下。 “搬上搬下,不如龙溪梯下。”这句当地流传的民间俗语描述了龙溪和梯下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因为龙溪、梯下四面环山的有利地形,1958年9月,国家开始在腊岭峡口拦河筑坝,将峡口两边山上土石引爆填塞峡口,用以蓄水发电,至1969年2月13日下闸蓄水,历时11年建成。昔日的古道龙溪,今已是碧波千顷的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了。</h3><h3> 父亲手扶护栏,向湖面极目远眺,眼中有光芒闪烁。“你看,最左边是枫树坪,往右是塘背,再右边是松树角,经过新拱桥,老拱桥(落木桥),再走就到梯下了。”梯云岭下叫“梯下”,梯下就是朱德元帅的祖居地。那些陌生的村庄名字在父亲的口中变得鲜活起来,那些已然沉寂在水下的村庄仿佛又见袅袅炊烟,甚至于可遥闻鸡鸣犬吠,还有那阡陌纵横的田间地头耕种劳作的憧憧人影。“那边山脚的湖底下是井面子村,也叫龙井子,我以前曾经去赴过圩,”父亲沉浸在回忆里,“以前从洞头下乳源,走的都是古道,有时天黑,山路崎岖难行,又没有照明工具,借着朦胧的月色赶路蛮危险。有一回在松树角,匆忙间一脚踏进路边的热泉水里……”父亲为当年的冒失感到可笑,我却想,当地人家㓥鸡都不用烧水的温泉,水温怕是够呛吧。</h3><h3> “搬上搬下,不如龙溪梯下”,这句当地流传的俗语,也随着水库移民的搬迁,流向了各个角落,传递着人们对湖底那片故土的无比热爱和眷恋。</h3> <h3> 远去的古迹</h3><h3> </h3><h3> 父亲背后的山路依稀可辨,沿山路上行即是风门川。风门川,又名风门亭、风门关、风门穿,位于腊岭之巅,是城西古西京路的交通要隘,西京古道从亭中穿过。风门亭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修,70年代被毁,今仅存部分建亭石砖。</h3><h3> 父亲脚下的青石板路通腊岭,父亲口中的码头连是一个业己消失在湖底的村庄名。</h3><h3> 古稀之年的父亲对于古道沿途保存完好的古桥凉亭多少知道一些。譬如腊岭脚的大富桥,明代建成,清代重修,至今保存完好。青石条石构筑,桥面以石板镶铺,两端筑台阶自地面顺至桥上,筑拱石块雕有花纹,拱顶两边分别是八卦和太极图案。大富桥早先是乳源至坪石的必经之路。譬如大桥镇通济桥(俗称“大桥”),以前大桥中间筑有桥亭,父亲这辈人是见过“桥亭文峰”胜景的,还有古诗盛赞此景曰 “石桥亭上建奇峰,势压江波镇蛟龙。露透云泉清淑气,人文蔚起秀灵钟”。1958年修建坪乳公路时,大桥拆去了桥亭,自此,乳源古八景之一的“桥亭文峰”也就只能在老旧的影册里寻觅踪迹了。</h3> <h3> 梯云岭</h3><h3> 我们沿南水湖旧坪乳公路继续前行,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梯云岭。</h3><h3> 梯云岭在石角塘与梯下交界的梯岭,梯云岭因崎岖险峻,路如陡梯而得名,今保存古道石阶路面约3千米,“凿山通道”古迹犹存。</h3><h3> 父亲决定从云梯祠(当地人称作梯头庙)这里往上,重走半个世纪前他曾经走过的西京古道。那时父亲十五、六岁,跟着大人象许多讨生活的脚夫一样,挑着一担货物从梯云岭的古道上走过。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父亲从青涩少年变成了古稀老人,千年的古道风釆依旧。</h3><h3> 从梯云岭脚往上攀登到梯云祠古庙前的石级称作“云梯”,是一段从悬崖上开凿出来的石级,宛如“天梯”斜靠在悬崖上,石级的外边是悬崖,有原山体凿成和另取石砖砌筑相结合砌成的护栏。我们小心翼翼踏着云梯石级向上,那些自山体悬落的藤蔓依旧苍翠,落在青石板石阶上的枯枝残叶,踏上去偶有轻微的“咔嚓”声响。低头细看,青石板石阶经过千百年的人行马踏,脚踏处已明显磨损下陷,石阶上也有水滴石穿形成的天然石臼,小如碗口,又被经年冲刷而下的淤泥、落叶、细石填塞。先前传来鞭炮声的地方,随着我们的前行,渐渐有清晰的人声传来,直到一处开阔的半岭平地骤然出现在眼前——云梯祠到了。</h3> <h3> </h3><h3> 据古碑记载,古云梯祠是纪念卫飒、韩愈而建,明代后,当地乡民为保佑古道行人健康平安之需,重建庙宇时,把传说中当地一位朱姓郎中请进庙里当神(当地人称“契爷”)供奉,又因此庙宇建在古道险要之处,所以一直香火旺盛。现在,云梯祠前一地鞭炮碎屑,云梯石级之上靠山体处两间简易厨房里有三两人正在忙碌着,再往上走几级台阶,同样靠山体的平地上,搭了顶棚,摆放着两张四方桌和几条长凳,权作露天餐桌,几个老人和小孩正坐在条凳上等待。在大桥一带,客家人各自有庇佑一方百姓的神公(当地人称“契爷”),并建神公庙宇(如均容客家的迴龙祠、大桥客家的盘龙祠等),平常有庙祝打理,除了每年契爷生日时附近村民前往祭祀,平时求签问卦,祈祷平安的也不少,因为神公有求必灵,所以还愿的也多。我们在云梯祠前作了揖,父亲看看并没有熟识的人,于是领着我们继续往梯云岭上走。</h3><h3> 南方的九月依然骄阳似火,梯云岭上山风徐徐,抵消了些许暑气,古道两旁横生的枝条在古老的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鸟鸣山更幽”,鸟儿几声婉转的啼叫,愈发衬得古道寂静。父亲上了年纪,显得有些疲乏,纳闷了几回,说“亭子怎么还没到呢?我记得以前没有这么高哇。”我只好宽父亲的心:“您都说‘以前’了,这体力能跟年轻时比?刚才那个老表不是说从云梯祠到亭子还有两里路嘛。应该就快到了。”我抬头往石级尽头看,山路越往上越陡峭。树木稀疏起来,正午的阳光直射在青石板上,反射着耀眼的光。有客家妇女闲聊的大嗓门从上方传来,因为山路的陡峭迂回,真真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总有个三两分钟,才见从石级尽头陆陆续续下来一众。见我们眼巴巴往岭上看,笑着说:“就快到亭子啦。”我笑笑表示感谢,又继续迈开步子往上走。</h3><h3> 当青石板路消失在不远处一座石室古亭内时,我雀跃起来,梯云岭亭到了。</h3><h3> </h3><h3> </h3> <h3>  一入亭中,顿觉清风扑面,凉爽宜人,一路上的暑热顿消,连焦躁的情绪也消失了。抬头四望,凉亭进深约7米,面宽约5米,通高约4米。这座保存完好的古道凉亭南北走向,西京古道自亭中通过。亭内地板用青石板镶铺,纵向设计有两条排水道,四边摆放条石供路人休憩。于是想起县作协许化鹏副主席给我们讲过:西京古道是南北交通要道,无论昼夜寒暑,来往客商不绝于路。路途之中又无歇息之所,来往者常叹“过春雨之淋漓,遭夏日之熏蒸,逢秋露之凄凉,受冬霜之觱烈”之苦。所以明清两朝,各地乡民纷纷在古道沿途集资兴建凉亭,供南来北往、长途跋涉之人歇息,纳凉避雨。凉亭多有佳句,忠言,还有祝辞。亭的名称“仰止”“心韩”“寿德”“乐善”,诸如此类,意味深长。我细细审视,梯云岭亭北门两边果然有行书阴刻碑联:“挑负宜息肩,何妨濡滞停步脚;来往当思路,切莫蹉跎误前程。”不仅感叹古道沿途乡民悲天悯人的大善大德令人敬仰,据考,明清之际修建的古道凉亭,几乎达到了五里一亭的程度,更有一些亭中有专人烧煮茶水,供来往行人解渴,这些善德义举都镌刻在了古道“建亭”“施茶”石碑上,永世流芳。</h3> <h3>  时已过午,肚子早已唱起了空城计,梯云岭亭建在半山腰处,继续往上走可出到来时的旧坪乳公路,可小车还在岭脚,于是只能原路返回。此次西京古道梯云岭段之行暂告结束。</h3> <h3> 观澜书院</h3><h3><br></h3><h3> 我们在大桥镇吃了午餐,考虑到午后天气炎热,刚刚才登了梯云岭亭的疲惫,决定就近到观澜书院和古道森林公园看看。</h3><h3> 观澜书院在大桥镇新书房村,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大桥村三间书院中至今保留完好的书院,2012年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书院建筑为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砖木结构的悬山顶两层楼房,占地1000平方米,大小房间50间。</h3><h3> 一进书院,刚刚落下帷幕的首届“西京古道文化旅游节”的热闹场景犹在眼前,明德堂里,五行两列的书桌、蒲团整整齐齐摆放,仿佛能听见小儿抑扬顿挫的诵读声在书院响起,“拜孔子”的仪式也正庄严肃穆地举行。粤北客家秉承中原文化特质,尊儒重教,崇尚文化之风可见一斑。</h3><h3> 书院从前用作求学时住宿用的一楼房间也改成了古道文化知识的宣传室,有西京古道沿途的古桥古亭介绍,客家民风民俗介绍,西京古道周边文化遗产介绍等等,内容详尽具体。</h3><h3> 离开了观澜书院,我们驱车来到古道文化森林公园。古道青石板路从“古道文化森林公园”刻石到古道凉亭象兑亭全长1公里。沿古道石阶前行,左手边是农田,右手边是一条全石底的石坑溪流。溪流自北向南流,水声潺潺,有多处小瀑布。石坑溪流名“韩坑”,相传是为了纪念韩愈而命名的。韩愈途经西京古道,写下了著名的《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古道沿途有为纪念韩愈而命名的古道凉亭“蓝关亭”、“心韩亭”、“仰止亭”,还有纪念韩愈而命名的山峰“文公山”、道路“文公路”,表达了当地乡民对韩愈的崇敬之情。</h3><h3> 我们漫步在古道石阶路上,路两边没有高大的树木遮荫,只有一片低矮的灌木,虽有溪水潺潺,却没有凉风袭人。下一刻,我却被眼前一大片人工种植的格桑花惊艳了双眼,这种来自西域,寓意着幸福吉祥的花朵在骄阳下怒放、摇曳,星星点点。暑热难耐之际,父亲已原路返回。如此美景,只能留待下一次古道之行时再细细欣赏了。</h3><h3><br></h3><h3> </h3> <h3><br></h3><h3><br></h3><h3><br></h3><h3>图文原创:从心所欲</h3><h3>音乐:《无量心》 马常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