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过大年】二十二载过年路

解淑燕

<h3><font color="#010101">回家过年咯,一路颠簸,终于赶在天晌到家了,真正的过年是要从除夕这天才开始的,收拾收拾早睡下,明天将是最忙碌的一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除夕清晨第一件事就是昂狼烟,昂狼烟就是接灶神,小年那天灶王爷不是去上天汇报工作了吗?今天得把他接回来过年😜😜😜。燃放鞭炮,烧纸烧香,烧纸是要用牛槽里的草渣点燃的,只是现在大都没有牛槽了,一般就用草代替了,嘴里还要念叨着“昂狼烟,昂狼烟,一年一个大黄腱,黑牛马黄牛马,天上的牛郎吃草渣。”我们猜测了一下,那个黑牛马黄牛马的应该是灶王爷的坐骑,给它吃草渣也就是贿赂它在灶王爷面前说好话吧,毕竟凡人不是随便能和灶王爷说上话的😝,至于真正是什么意思我问公爹,他也不知道,只是说“都囔念”,我想这也是从他的祖辈父辈那里传下来的吧?接了灶神回来自然要准备好饭好菜好生供奉着。接完灶神才能张罗着吃早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吃过早饭第一件事就是打浆糊,找个盆子倒入水和面粉放在炉火上烧,边烧边搅,要不停地搅,打浆糊也算个技术活了,火候一定要掌握好,否则要么不粘要么就烧熟了😝😜,我不停地搅不停地搅……挑起来看看,OK!终于熬好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打好浆糊就开始贴对联啦。在农村贴对联是很隆重也很繁琐的事情,家里所有宅院,不管有没有人居住,都要像模像样地张贴,不像我们在楼上贴张福字就可以的。什么出门见喜、满园春光、身体健康、小心灯火,屋里屋外窗户井台包括院子里大大小小的缸、瓮,院里院外旮旮旯旯只要能看到的地方都要帖得满满的,就连桌子、杌子、抽屉上都要贴个福字或小酉贴,酉谐音有,祈愿日子越过越富有吧。总之凡是能看到的地方就要贴到,所以这个贴对联是很大的一项工程,家中四位宅屋,都要贴全,每到过年贴对联就是老公最上愁的活,遇上天冷刷上浆糊就冻住了,难度就更大了,每年都得贴到下午,手也冻僵了。最近这几年公爹也慢慢接受简化式了,旮旯角落小地方允许不贴了,所以今年贴的还算快,看着花花绿绿的,院子添了不少喜庆,房屋门窗似乎也新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贴春联当然少不了过门笺(也有叫落门笺的),据说这个过门笺可是莒县特有的,花花绿绿的光是看着就很喜庆,小时候的过门笺都是木刻的,还会配有四季平安、红梅报喜等吉祥字样,现在大多改为流水印制的了,虽然看上去华丽漂亮许多,但总感觉有些呆板和生硬,我还是喜欢最初那种木刻的,觉得木刻的更生动一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个最耀眼的叫挑笺,就是刻制过门笺裁下来的花纸条条,塞在秸杆里,每个大门楼上插两根,迎风招展像彩旗飘飘,女儿从小对这个挑笺就感兴趣,每次看到爷爷在插挑笺,就围在一边等着,然后挑两个自己认为好看的玩,但是今年没有拿这个挑笺玩,娃这是长大了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贴完对联就是上坟了,这些事情都是公爹亲自料理的。吃过午饭公爹就忙着准备上坟事宜了,公爹先拿张钱在纸的最上边放一下,然后用手一划拉纸就旋开了,一卷卷的叠成不同的形状,上坟用的酒菜、鞭炮、金元宝这些都是公爹亲手办理,别人弄他也不放心,而且一定要按他吩咐的做,一点都不能简化,在这个问题上是一点都不能含糊的,要是谁说了句什么,老同志是会生气的,收拾好这一切,本家的兄弟爷们就一起约着给老祖宗们上坟去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家里过年除了上坟很多地方都会用到纸,所以那些兄弟们去上坟后,公爹还在准备这些东西,每年我都坐在一边看,陪着公爹啦着呱时不时地问几句,这个时候公爹的话就变得多起来,二十多年来压纸的钱从最初五元面额到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估计有再大面额的也还会换,我一直担心那些早逝的先祖们会不会不认识新版的人民币😊,纸会叠成不同的形状,公爹告诉我最大的最厚的那卷是给老天爷的,其余的四卷分别是给宅神喜神财神的,怎么给神仙送钱也分厚薄的😋,每位宅子都要去烧,有时我问的多了问的仔细了,公爹就会嘿嘿地笑着说“就囔”,其实有些习俗他老人家也讲不很清楚,或许就是这样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每次上香烧纸这个金元宝是少不了的,这个是手工叠的,最初是用那种软的黄裱纸,叠好后用嘴吹起来,吹起来鼓鼓的才好看,现在换成亮光的硬一些吹起来就容易多了。那年婆婆病逝,我叠了一大箱子,天天晚上坐在家里吹元宝,吹得我腮帮子疼,后来不叠了,现在竟想不起来怎么叠了,看来做什么事手生了就忘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除夕下午村里的孩子就会提着袋子来磕头讨糖吃了。第一次跟着老公回来过年确实让我开了眼,孩子们穿着新衣服提着各色不一的袋子三五成群的就来了,嘴里喊着爷爷或奶奶的说磕头啊,嘴里喊着磕头其实很少有真磕的了,就站那里张着袋子等着装糖,要是公婆不在屋里,我就给每个孩子袋里装一把,婆婆看见了总是心疼,告诉我不能给多了,一天会来很多孩子,而且有的孩子也会来第二次,我们带回去的糖婆婆也不舍得分,总是分她在集上买的那种桔子瓣样的上面撒了一层白糖没有包装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的孩子对糖还是稀罕的不得了,而我每年都会买一些在村子里见不到的糖,有一次我就听见拿了糖往外走的孩子对刚进来的孩子指指我说“问她要,她有好糖”,说完发现我就站在他身后看着羞的脸一红就跑了,只要公婆在屋子里我是不分的, 因为婆婆分糖还会考虑到亲疏远近给的多少不一样,而我分不清就是每人抓一把,有次小叔子抓多了婆婆说他大爪子,虽然婆婆没这么说我,估计在心里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婆婆每次都会嘱咐我一个小孩给两块就行。现在农村生活越来越好了,来讨糖的孩子也越来越少了,一天最多也就来十来个小孩,但我还是习惯每年买包糖回去。而且我也觉得现在的孩子来不是单纯的馋糖了,就是有这个风俗图个热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上完坟回来就该去请家堂了,一般过世三年之内的人是要请到自己家里的,自家的叫小家堂,婆婆过世的时候就是这样请的。这些活一般都是男人去做,女人是不能参与的,拿着鞭炮、纸宝、香火,还要端着一个牌位,点上灯笼,据说灯笼不能灭,是给照明用的吧?因为去请时天就黑了。一切准备就绪,近份的兄弟爷们一大群浩浩荡荡地向村头去了,具体怎么请来的我也不大明白,问侄子答就是到了村头放鞭烧纸磕头的,等抱着牌位回来放好,要点上蜡烛上上香,牌位前摆满各种菜,后面一个懂门道的老嫂子烧了张纸放到香上,然后说请来了,我们就跟着磕头,到底是怎么请来的我也搞不明白,村子里总有懂的人,至于纸是怎么在香上居住的,这是用现在的科学解释不透的现象,也不能简单地称之为迷信,村里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确定是都千真万确是请回来了。村子里人都会来送菜磕头,嘴里念叨着,这个念叨我始终学不会。请来之后到送走这期间香是不能断的,一般是三柱香,中间插的低一点两边插的高一点,一晚上会不断的来人祭拜磕头,除了和老公一个老爷爷的别的我也认识不多,来人就打个招呼,瞅着香烧的差不多了赶紧换上三柱,别的也不懂,不懂的也不能乱说,一般发完纸马我们女人孩子就睡了,让那兄弟们轮流守着。自家请家堂一般是连请三年,最后一年送走的时候连牌位一起烧了,逝去的先人三年以后就不再来自家里过年了,以后过年都统一请到老家堂去,在那里有统一的管理。一般是各家先请小家堂,老家堂是要统一请的,村子小,全村就共用一个老家堂,村子里有统一管理的,安排了专人负责。除夕下午一般是先请小家堂,再请老家堂,老家堂村子里会统一安排有专人去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男人们去上坟、请家堂的时候,女人们也是闲不住的,趁这个时间洗菜、和面、剁肉,为晚上包水饺做准备。请来家堂简单地吃个晚饭,我们妯娌几个就忙着包水饺了,男人们这个时候就闲下来了,女人忙忙活活地包水饺,男人们慢慢悠悠地在喝酒,这顿酒可能会一直延续着……,有时我们水饺包完了,他们的酒还没喝完,孩子则在一边看电视聊天。最后切两根长条面放在水饺上,说是叫钱串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包完水饺到发纸马这段时间我们能闲一会,看看春晚,放完鞭后男人们就不见了,一般到村里各小家堂和老家堂去了,出去磕头喝酒吃瓜子也是不亦乐乎,每年除夕晚上老公出去转回来,膝盖上都是一层土,一晚上磕多少头不知道,反正裤子上土是不少,这两年磕头似乎少了,看裤子上尘土就知道。一般23:30以后我们就开始准备下水饺,据说年五更下水饺要烧豆秸,豆秸豆秸就是都吉的意思。有时候我们忘了,就什么柴火顺手烧什么,今年公爹种了黄豆,锅屋里堆满了豆秸,自然是烧的豆秸。平时闲置的大锅这个时候派上用场了,锅一烧整个屋子充满热气,虽然有点挡视线但是感觉很温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下水饺的时候公爹就准备发纸马了,在院子里摆好桌子,天地牌位,五个馒头,馒头的摆放也是有规则的,下边平放三个上边摞两个,菜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水饺煮熟盛上三碗,一定是要用碗的,不能用盘,公爹烧纸磕头,在院子里各个位置,各个屋子以及大门口,嘴里念念叨叨着,</font>这是井龙王的钱,这是门上糊爷爷的钱,这是灶神的钱,宅神、喜神、财神、仙人们,我一直跟在公爹身后,看香火一缕缕上升,纸屑随风飘起,钱就这么给各路神仙送去了,当然公爹每年都是给天老爷准备的最多,不光是钱多,金元宝也多,别的神仙都是同样的,估计天老爷的官职最大吧😛。村子里的鞭炮声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响起,户与户之间挨得很近,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炸响了这个寂静的小山村,尤其是我们小院子,就直接炸响在耳边,五更分二年,这就是过年了。饺子煮好男人又开始忙了,端着水饺就走,这是去奠贤<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堂(音),农村的夜晚真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送菜和奠闲堂端着碗是没法打手电的,只能凭感觉,有次我跟在老公后边走了一会,回来硬是摸不着家门了,现在好了村里按了路灯。刚开始回来过年,从除夕下午开始基本整夜都见不着老公,都不知道他干什么去了,现在已经习惯了,煮好水饺就催着他们快去,因为他们奠完回来才能吃。自家请家堂时也会有人端着水饺来奠,又少不了磕头念叨的,出出啦啦的一晚上不断人。在以前这是要在院子里扎天地棚子的,一直到初七才拆掉,现在也是越来越简化了,一般找个桌子摆放。</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过年供奉用的菜也是有讲究的,肉要用方肉,而且是带皮的,还必须是肥肉,鱼也必须是整鱼不能剖膛去鳞,肉丸子、鸡块是hutu的,也就是在外面裹一层面炸出来,豆腐也是方的,每道菜上面要放上一段绿绿的香菜叶叶,这所有的菜都是不熟的,连炸的肉丸子也是半生的,都说神仙不食人间烟火,看来是真的,一律生吃哈😊,供奉、祭祀用菜一律用大碗,没有用盘子的,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发纸马的时候,灶神君、天地三界等牌位都摆放好了,这个牌位自然也是公爹亲自叠,前年公爹突然到二哥家过年,怕我们回去对过年习俗有所怠慢,一项一项的交代得很仔细,其中就对这个做了专门说明,他忘记叠了说我们不会叠牌位就不要叠了,只让我们在相应的位摆酒上香,可能是怕我们叠的不合格会亵渎了神灵吧?公爹不识字,但是天地神君、灶神君从来都不会放错位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过年上香是必须的,院门口、屋门口、栏门口、井台上都会挂上这样的小香炉,从初一开始,每天三次上香,一般是吃饭时点香,这时只点一炷香就可以,一直持续到初七,然后正月十五那天再上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过年的时候门前是要放根棍子的,俗称拦门棍,就是把一些妖魔鬼怪等不祥的东西拦在外边,院门口、屋门口、栏门口,所有的门口前都要放一根棍子,第一次随着老公来过年差点被绊倒了,我还纳闷谁这么不小心把棍子放倒了还不拾起来,于是我弯腰就要去拣,当眼睛余光暼到对面的门前也有棍子时,才木敢造次,二十年下来,现在就是闭着眼我也能准备无误地迈过去了😌。这个拦门棍也是一直放到正月初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女孩头上的插花花。很小的时候我见过这种纸花花,却不知道这是可以插在头发上的,直到后来爸爸工作调动搬家到某乡镇,见到那里的女孩子把这花花插在辫子上还觉得好奇又好笑,因为我以前这花花是拿来玩的,妈妈告诉我那本来就是女孩插头上的,因为我有蝴蝶结自然不戴纸花,又记起小时候看《白毛女》,人家的闺女有花戴,杨白劳钱少不能买,扯上二尺红头绳的唱词,看来头上戴花是女孩自古以来的时尚,我没戴过这种花花这是不是一种缺憾呢😒?初次带女儿回家过年,看到女孩辫子上插花花也是很好奇的样子,当时公爹说忘了给女儿插朵花,还许诺“等下年着,给插朵花”,后来的几年也就忘了,女儿渐渐长大也就不再稀奇了,现在这种花花集市上也很少见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发完纸马要是自家不请家堂基本也就没啥事了,忙了一天了赶紧烧炕睡觉。小家堂一般在正月初一早上就送走了,接下来的时间就是串门、拜年,开始的时候跟着婆婆出去拜年,婆婆常常是边走边打招呼,遇见个老太太就说话,然后告诉我这个怎么称呼那个怎么称呼,颇有点显摆的意思,在别人的啧啧赞誉中很受用地听着,我就忍不住想笑,原来女人爱虚荣是不分年纪的,都老太太了也爱显摆,我极乖巧地配合着满足着婆婆,后来有了娃我就不跟婆婆出去串门了,以看娃为借口实际上是不太习惯,被别人看来问去的还得做出乖巧的样子来配合,这对我来说很拘谨。当初和婆婆一起见过的老太太现在有很多都不在世了,如今随着老公和兄弟们一起出去拜年,也就是本家的叔公公婶婆婆,远一点的也就不去了。领着媳妇和娃走在村子里,老公也是一样神气,平时严肃古板的人,见到乡邻也会说会笑的,有分不清我们兄弟妯娌的询问,也会赶紧介绍哪个是他家的媳妇他家的娃,颇有点当年婆婆的赶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种挂画村里人叫zhu子,是挂在家堂里的,婆家村子小,全村人一个姓属于一个大家族,所以全村只有一个老家堂。村子里历年来过世三年以上的人都被请到这里来过年,会有专门的人看守,一般是找个上了年纪的或者是单身的人来看护。我觉得守家堂其实是个很累的差使,上半夜还好,人来人往的很热闹,待到下半夜村民各自回家睡觉去了,自己在那里守着应该是很寂寞很劳累很困顿的,虽然有酒有肉有鱼有菜还会有经济补助,估计也没几个人愿意干,但这是全村人赋予他的责任。除夕下午请来家堂以后各家就会去给老祖宗们送菜,和小家堂里的差不多,一碗一碗的以大肉丸子居多,每个先人的牌位都会摆上去,前几年因为管理不妥当,牌位也不是很全了,要是历年的都在估计屋子里也摆不下了。这个家堂据说女人是不能进去的,所以里面的真实状况我并没见过,都是靠听来的,所以借用两张同学的图片,相邻地域同样的风俗,里面的摆设应该是差不多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年初一这天最隆重的该数送家堂了,一般要等到黑天再送,先送小家堂再送老家堂,因为除夕守夜都累了,小家堂送得越来越早,有的吃过早饭就送走了,送走后各家就会来撤菜,谁家的碗端回谁家,有时也有端错了的😊😏。送走小家堂就各处串串门拜拜年,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吃过晚饭几乎全村的人都会聚到村头等着送家堂,年前忙碌的女人这会也都闲下来了,平日不大露面的老人和女人也都出来了,几乎是全村出动集中在村西头,辛辛苦苦忙碌一年这一刻全部放下了,噼里啪啦一通鞭炮,村子里会有一阵小小的雾霾,但是比起全村人此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这点雾霾算什么呢?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天南海北的人挤着春运也要回家,或许就是这种念想就是这种牵挂,就是为了这一刻的平安团圆和幸福吧?每年负责送家堂的都是这些老者,年轻人的观念都淡了,但是在我公婆这代人心里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年龄越大在乎得越重。现在村子富裕了,燃放的烟花爆竹也越来越多,噼里啪啦一阵山响就把老祖宗送走了。年龄大的都还要磕头恭送,两手在胸前一划一拢,然后举过头顶深深一拜,再俯身跪地磕头,连磕三个,接连三次就是三拜九叩的大礼,我看着他们是行了一拜三叩呢,很虔诚的把老祖宗送走,年轻人都没有磕头的了,就是聚到一块来凑个热闹,送完家堂人群一哄而散,几个年长的还要处理好后续事宜,检查是否留有火星,待一切停妥之后再走。整个村里趋于宁静,连狗叫都听不着了,村子里漆黑一片,忙碌了一年,都早早地睡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过了初一村里人家就忙着走亲串门,新年出行自然是少不了鞭炮,我家也不例外,每一个兄弟要走我们就跟着放鞭烧纸,一挂鞭,一叠纸,三柱香,六个元宝,公爹都会认真地准备好,到最后我们自己燃一挂鞭炮,沿着弯弯小路回城,年就这样过去了。时间真快,一转眼我在这个小山村过了二十二个年了,虽然传统习俗被越来越简单化,年味看似越来越淡了,但亲情越来越浓了,过春节不单单是聚一块吃吃喝喝祭拜祖先,所有的习俗和形式最终就是就是为了</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凝聚亲情,这或许就是过春节的真正意义吧。</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