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阳县城南百余里,有个村庄叫——王家庄。环涂皆山,碧水蓝天,养育着一千多口我的父老乡亲。</h3><h3>      </h3>  <h3>  王家庄村是个古老的村落,村中地头曾发现过磨制的黑色坚石石斧。有文字记载的是明正德九年即1514年墓桌碑一座,上书“维山西太原府永宁州宁乡县乾泉都王家庄”。</h3>  <h3>  水是生命之源,暖泉河从东到西贯穿整个村庄,像一条银腰带束在了人的腰间,缓缓的奔向母亲——黄河。王家庄村距黄河三十公里,是黄河母亲文化的见证者。</h3>  <h3>  时代在发展,奋发有为的王家庄村亲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回到家乡共度2019年新年。中阳县摄影协会康继荣主席率团二十余人,见证并记录了脱贫致富发家奔小康的王家庄村家人。摄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瞬间,捕捉到每一位家人的幸福感觉,让我们记住历史勇往直前吧!</h3><h3>       愿我们所有人芝麻开花节节高!</h3>  <h3>  康继荣主席同本村王培元老师详细了解亲人们的生活状况及生活环境,力求真实地反应亲人们的精神面貌。康主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忘我的表现值得我们为他点赞!</h3>  <h3>  摄影协会的高建斌书记曾在暖泉镇工作过,时刻不忘第二故乡的亲人们,自掏腰包为王家庄村的70岁以上亲人送上一瓶羊羔酒。感谢高书记啊!愿我们牢记“羊羔跪乳乌鸦反哺”。</h3>  <h3>  中阳县摄影协会的老师们,你们辛苦了!</h3><h3>    </h3><h3>    长枪短炮,腰挎肩抗,跑在前吃在后,寻寻觅觅,觅觅寻寻,生怕错过每一个美好的瞬间,攀崖跃畔,领略每一次心灵的碰撞。</h3>  <h3>  陈国荣老师向摄影师们问好!王家庄村的文化底蕴深厚,希望摄影师们多挖掘,细报道。让王家庄村的子孙后代发扬光大,辈辈传承,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h3>  <h3>  陈国荣老师回家了,与家里亲人手挽手,同吃一锅饭,同拍一张像。家乡的味道就是好,枣糕汤菜和着微微春风沁香入鼻。陈国荣老师说的好:“那里有根,那里惹亲,走到天涯海角,不忘生养乡村,固有的情怀,难得的精神!”。</h3>  <h3>人常说八十的婆婆想娘家,的确是。这不,王文渊的父亲母亲八十八的八十六,也从石楼县赶回了王家庄村,为的就是看看自己的亲人们!!祝二老万寿无疆!</h3>  <h3>  摄影师快门下的王家庄村亲人的全家福。</h3><h3>      摄影师们也许不知道,同一村不同地点拍的全家福,其实是亲兄弟两家。这两家的男主人叫王冬生,王交生。他们家兄弟姐妹十一人,男六女五,在男孩中王冬生排行老五,王交生排行老六,他们的父母是王家庄村当时生育戴红花的人,因为那时鼓励生育。<br></h3>  <h3>  双耳的铁锅,铮亮的锅台,发光的炕油布,整洁的被褥。这是谁家媳妇呀!这么干净!这其实是上世纪末农村家庭的标配,现在的人跑外面高楼大厦,取暖都是集中供热,卧室几个,再没有了那时的娇妻孩子热炕头的热闹。</h3>  <h3>  改革敲开千门乐,扶贫摘掉万户愁。</h3><h3>    </h3><h3>    中阳县的成功脱贫,体现在方方面面,一家人的吃喝拉撒,柴柴火火。</h3>  <h3>一双铁桶,供应着一家人四季的吃水。担挑可是苦力活,现在的年轻人不会用扁担了,一往肩上搁,直入肉,左右肩倒腾不过来。</h3>  <h3>一家五口其乐融融,给拍个照片还挺配合,目光炯炯,神情自若。</h3>  <h3>一条大黄狗,挚伏洞门口;</h3><h3>善恶能辨别,小人脚步收。</h3>  <h3>新年的饺子,妈妈的味道。</h3>  <h3>王家庄村的亲人们兴高采烈,敲锣打鼓贺新春的到来。</h3>  <h3>我们一起去看闹秧歌。</h3>  <h3>中间两位老人,王马年与媳妇武七汝。王马年今年90岁,武七汝87岁1952年入党,当代申纪兰啊!</h3>  <h3>  兴趣的培养从娃娃抓起,文化的传承总是这么样,从小就耳濡目染,这就是“门出身自会三分”吧。</h3>  <h3>俏皮的小孩,当众就掏出了小鸡鸡。曾经的顽皮们,还记得尿尿在比高低吗?哈哈!逗笑了!</h3>  <h3>双胞胎啊!景抓的真好,旁边还有两只母鸡,真是一个蛋孵的呀!</h3>  <h3>康主席的帅儿子,也为王家庄村来增彩。</h3>  <h3>  全村亲人大团圆,王家庄村亲人在摄影师的指导下拍了张划时代的新年合影。</h3><h3>       有聚就有散,聚的是人气散的是亲人们向外奔波的劳累。愿亲人们猪年幸福好运连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