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约西周时桔槔(jiégāo),辘轳等具有简单机械结构的灌溉工具开始出现!桔槔使用杠杆原理用于提取地表水;辘轳则利用轮轴原理实际上是一种起重机械用于提取井水,在今天的一些地方仍有使用。</h3> <h3>桔槔</h3> <h3>2.翻车发明于东汉时期又名龙骨水车,旧时中国民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为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br> 《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时期的马钧加以完善。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br> 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即可灌溉亦可排涝!中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就是在翻车上,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br><br> </h3> <h3>3.筒车(chinese noria)亦称“水转筒车”,“天车”,“竹车”,“水轮”,“水车”;发明于隋而盛于唐,按材质分竹筒车和木筒车两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br> 在水流湍急处建一水轮,水轮底部没入水中,顶部超出河岸!轮上倾斜绑置若干竹筒,水流冲动水轮,竹筒临流取水并随水轮转至轮顶时将水自动倾入木槽最后再流入田间功效显著!较人,畜力翻车为优, 一些地区沿用至今。<br> 元代《王祯农书》中还提到一种高转筒车可将水提至更高的地方,由于高度增加在水槽倾斜角度不变的情况下水就能被输送到更远的田间。<br> 翻车与筒车相比两者的区别在于翻车转动需人力将水从低处汲到高处,而筒车则是随水流自行转动!可见筒车优于翻车。<br><br> </h3> <h3>4.戽斗是一种取水灌田用的旧式农具,始于宋代!用竹篾,藤条等编成,略似斗,两边有绳;使用时两人对站拉绳汲水;亦有中间装把供一人使用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