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近日偶得齐国历史博物馆燕王剑拓本,感谢之余遂对燕王剑铭文释读产生兴趣。<br></h3><h3> 齐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燕王剑,于1997年7月由淄博市临淄区龙贯村村民韩如水在该村东面淄河滩承包的河滩上取土时发现,并上交区历史博物馆,成为齐国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吸引八方游客观瞻。该剑长59厘米,宽4.2厘米,重1000克。剑身宽刃平脊,截面呈六面菱形,直柄无阁,剑脊上铸有八字铭文。</h3><h3> 为释读其铭文,1997年有关方面组织专家对燕王剑做了两张拓本。本拓本即是当年两拓本之一。</h3> <h3> 目前为止,对燕王剑铭文的释读有三种权威的解释。</h3><h3> 一是齐国历史博物馆铭牌所示"郾王职作武某旅剑"。</h3><h3><br></h3> <h3>二是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节目中,文博专家对燕王剑铭文的释读"郾王职作武跸旅剑"。</h3> <h3>三是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山东古文字专家孙静明先生释读"郾王职作武囗御剑"(《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孙静明著)。</h3> <h3> 齐国历史博物馆和《国宝档案》的铭文释读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不同之处是《国宝档案》将齐国历史博物馆未能释读的剑铭第六字,释为"跸"。孙静明先生对燕王剑第六字无释出,对第七字释为"御"。</h3><h3> 综上所述,诸位专家学者对齐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燕王剑八字铭文的释读为"郾王职作武囗囗剑"是一致的。而对第六字、第七字的释读尚存异议。</h3><h3> 故有必要就燕王剑的铭辞进行讨论,以求准确反应其本来面目。据史籍和燕王剑在其它地区的出土资料及古文字爱好者所藏燕王剑拓片,试作如下分析和补释,以抛砖引玉,供专家学者及各位同好参考。</h3><h3> 剑铭首字"郾"。"郾"古通"燕"。指国别,即燕国。齐国邻国,在齐国西北部,今河北北京一带。</h3><h3> 剑铭第二字"王"。爵称。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列国诸侯皆称"王"。</h3><h3> 剑铭第三字"職"。即"职"。燕昭王,本名姬职,战国时燕国第三十九任君主(前335年~前279年)。</h3><h3> 剑铭第四字"作"。"作"通"做",制造之意。</h3><h3> 剑铭第五字"武"。从止从戈,指干戈军旅之事。</h3><h3> 剑铭第六字,学者释为"跸",窃以为值得商蹉。参考陕西洛川出土的八字铭文"燕王职剑"和翰齐斋所藏七字铭文"燕王职剑"拓片,其第六字应释为"業"。下图左为齐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燕王职剑图,中为临淄翰齐斋所藏燕王职剑拓本,右图为陕西洛川所藏燕王职剑图。左图"業"虽锈蚀斑驳,但"業"轮廓仍可辨识。中图"業"和右图"業"清晰可见,可证左图齐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燕王剑第六字为"業"无误。</h3> <h3> 青铜器鉴赏专家张颂斌先生,临摹临淄翰齐斋藏燕王职剑拓本(左)和齐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燕王职剑拓本(右),两剑"業"字如出一辙。</h3> <h3>第五字与第六字连读为“武業”。“武業”,《辞海》释为军功。《南史·张欣泰传》载:“(欣泰)不以武业自居,好隶书,读子史。”</h3> <h3> 剑铭第七字专家学者释为"旅"或"御",窃以为亦值得商蹉。从剑铭第七字拓本和照片分析,第七字从金从玄。查《金文楷释大词典》(王宏编著)得知,"玄"亦有从金从玄之"铉"。而"旅"或"御",显然并不从金。《说文》曰:"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而从目前著录的青铜铭文兵器分析,多见"玄剑"、"玄戈",而罕见"旅剑"、"旅戈"或"御剑"、"御戈"。故第七字拟释为"铉"。似为"铉金"、"铉镠"的简化,意指此剑所用金属为上等青铜合金材料制造。</h3><h3> 第八字释为剑。皆从无疑。第七第八字连读为"铉劒",意为用上等青铜合金材料铸造的青铜剑。</h3><h3> 综上所述,齐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燕王职剑拟释为"郾王職作武業铉劒"。八字铭文显示了此剑的国别,制作人,用途及铸剑的材料。国别即为燕国,制作人即为燕王姬职,用途即作为诸侯王授剑(或相当于后世的尚方宝剑),授权给"武業"卓著的大将军,以指挥和节制三军。制作此剑的材料即为"铉"金上等青铜材料。</h3><h3> "郾王職作武業鉉劍"的制作年代,当为燕王姬职时期(公元前335年~前279年)。公元前284年,即燕昭王28年,正是燕国强盛之时。当时燕国以乐毅为上将军,率领燕、秦、楚、赵、魏、韩六国大军伐齐。当时齐国国君齐泯王骄傲自恃、忘乎所以,开始并未料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齐,及至发现燕军已攻入齐国时,才匆忙西进拒敌,双方兵力各约20余万在济水之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展开决战。齐军由于连年征战,士气低落,加之齐泯王为迫使将士死战,以挖祖坟、行杀戮相威胁,更使将士离心,斗志消沉。结果,当联军进攻时,齐军一触即溃,遭到惨败。此后,乐毅自率燕军继续向临淄进攻,攻占了齐国的国都。乐毅攻克临淄后,采取布施德政、收取民心的政策,申明军纪,严禁掳掠,废除残暴法令和苛捐杂税。燕军仅在6个月的时间,就攻取了齐国70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未被攻克。</h3><h3> 此后,燕国集中兵力围攻莒和即墨两城,竟然三年未克。不久,燕昭王病死,燕惠王即位。齐国将领田单使用反间计,使得燕惠王罢免乐毅,任用骑劫为将。随即田单在即墨巧布火牛阵,打败燕军,杀死骑劫,很快就收复了70余座城池,演绎了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转败为胜的经典战例。</h3><h3> 由此分析,当时能够得到燕昭王授剑的应该是燕国上将军、伐齐总指挥乐毅。而此"郾王職作武業鉉劒"在临淄古城东淄河滩沉睡两千多年之后被人们发现,亦是对两千多年前的那场齐燕大战的最好注释。</h3><h3> 这正是:</h3><h3> 折戟沉沙金未销,</h3><h3> 韩氏献宝乃英豪。</h3><h3> 乐毅伐齐燕王剑,</h3><h3> 深锁齐地成国宝。</h3><h3> 2019年2月于临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