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玉鹿

东方欲晓

<h3>在众多的玉雕动物中,鹿作为一种吉祥的象征深受人们喜爱,早在商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鹿的形象。商代玉鹿主要为玉片形,有回首鹿和奔鹿多种姿势,其中鹿的形象为鹿头瘦长,大耳,一般无鹿角,小尾,腿部简练,或屈于身下,或直立,或前后腿同时伸向前方,似于奔跑之中。眼的造型有近似于“臣”字形眼、阴线圆环形眼、平行四边形眼等几种。在纹饰上,此时期的鹿多光素无纹,部分鹿身上有双阴线方折纹。</h3><h3>到西周时期,玉鹿在形制上发生了改变,虽然也以片形为主,但是鹿头开始出现大角,并且角呈树杈形,大角一般是杈上出杈,高度和宽度接近鹿身的一半,而小的角也分为三到四杈,立在瘦长的或回首或前视,或低头前伸的鹿头上。另外,同商代时期相比,西周时期玉鹿的眼部与腿部也有一些小变化。西周时期鹿眼一般为小圆环或枣核形,不太注重比例,根部短粗、在后腿腿弯处常有一个向外的尖,并用一面阴线勾出与腿相连的肌肉轮廓。</h3> <h3>西周玉鹿:宽6.5公分、高5公分、厚2.3公分,重117克。圆雕件,白玉质,雕一俯卧回首鹿。无鹿角,前后腿伸向前方,屈于身下,小尾。臣字圆环形眼,身饰卷云纹,双阴挤阳线。</h3> <h3>玉鹿有赭色、青色(疑为青膏泥)沁。鹿首部份和背尾部沁色重,已呈鸡骨白。</h3> <h3>钙化过渡与白玉开窗处</h3> <h3>鸡骨白钙化状</h3> <h3>西周玉鹿(片状):宽4.8公分、高6.8公分、厚0.4公分,重28克。青玉质,有灰白色沁,呈站立状,抬头前视,阴线枣核形眼,鹿角向上。前腿直后腿弓状,角上有由大到小三圆孔,可用于穿系。</h3> <h3>西周玉鹿(片状):宽5公分、高6.2公分、厚0.5公分,重26克。青白玉质,回首站立状,略有黄色沁。鹿角向上,分杈,角上与胸前各有一圆孔,用以挂系。</h3> <h3>西周玉鹿(片状):宽3.8公分、高5.3公分、厚0.4公分,重13克。青白玉质,与前鹿形态基本一致,体型小。</h3> <h3>两鹿图片,形状基本一致,小鹿色泽偏青一些。</h3> <h3>西周玉鹿仿制品充斥市场,从上述三件片状玉鹿分析比较,青玉质大的玉鹿基本符合西周时代特征,从玉质到工艺,应为真品;而后二件同一形态的玉鹿,倾向于晚清民国仿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