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高炮团部队大院

军中小白杨

<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童</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年是记忆的开始.....</span></h1><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也是一个梦的符号.<br></span>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们对纯真的怀念,<br>一个人的时候,我喜欢静静坐在桌前,</h1><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翻看那些过去的照片.....</span></h1><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怀念那逝去的岁月......<br></span>怀念那些童年在一起玩耍的伙伴......</h1><h3></h3><h3></h3><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们都是在67军高炮团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子女,从高炮团组建以来,无论是在胶州还是淄博。</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孩子跟随父辈转战南北,流动性特别大,玩伴也多,但联系的很少,那时的通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好多孩子随部队转移后就没了音讯。可是只要你一开口,标准的"八一"普通话就能告诉你,他是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心里就多了一份信任感。</span></h1><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如今的我们都长大了,我们大部分都子承父业,穿起了那身橄榄绿……那家都有几个兵,那家都有军中人。都和部队有割不断的情缘。但我们童年的乐园——部队大院,却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怀念。</span></h1> <h1>《童年的伙伴》<br>文/王霞<br>我们<br>童年的伙伴<br>部队大院<br>是我们生长的摇篮<br>从呱呱坠地<br>就注定是其中的一员<br>在嘹亮的军号声中<br>我们长大<br>在战士的怀抱和背上<br>我们感受着宽大的情怀和温暖<br>军魂<br>造就了我们的思想<br>钢枪<br>让我们懂的了重任在肩<br>当我们也穿上戎装的瞬间<br>才体会到父辈们的军旅生涯<br>是多么的荣耀和艰难<br>子承父业<br>是我们的选择<br>保家卫国<br>是我们童年的梦幻<br>与橄榄绿结下的情缘<br>让我更加怀念<br>部队大院里一起渡过的童年……<br>你们</h1><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1>永远是我心中最怀念的伙伴!</h1> <h1>曾经的高炮团营房大门</h1> <h1>高炮团在日照驻防时的官兵留影</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的妈妈,这里有她们年轻的身影</span></p> <p>我们的妈妈,这里有她们年轻的身影</p> <h1>幼儿园的小伙伴们</h1> <h1>看着这一张张笑脸,你能认出几个。</h1>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托儿所的小朋友合影留念</span></p> <h1>大院里发小时的同学合影,你能认识几个?</h1> <h1>童年姐弟两人的留影。王桂娟和王建设</h1> <h1>大院发小们的留影</h1><h3></h3> <h1>是一块在高炮团大院长大的发小,也是战友,在200师女兵排一起当兵。这是王霞和孟志坚</h1> <h1>这是高炮团大院里的几位姐姐,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后排左起:孟志坚,齐路改,张建辉,王霞。前排左起:邓亚萍,刘素萍,孟维香</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我们七人现在的状态。都是七十岁左右的人了。时光如梭,从萌萌少女转眼都是双鬓白发的老太太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能认出来对上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现在的邓亚萍大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现在的王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现在的孟志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现在的齐路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现在的刘素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现在的孟维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孟维香和她的两个妹妹们</span></p> <h1>69年她们相继子承父业当兵了,分散在各个部队。这是王霞,孟志坚,齐路改,张文娟</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张建辉,邓亚萍,王霞,刘素平</span></p> <h1>这是大院里曾经的孩子王。我的大弟王建议和我妈(白阿姨)的合影。</h1> <h1>部队大院的孩子个个喜欢这身橄榄绿,他们从小认识的第一个颜色就是橄榄绿色。这是王家的兄弟姐妹。五个孩子四个继承父业当兵卫国。</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胶州大院里的大哥冯建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现在的冯建国</span></p> <h1>1974年10月24日高炮团子女响应毛主席号召光荣上山下乡,在司令部门前和老首长合影留念,非常难忘。部队开着大解放,部队官兵热烈欢送我们。很隆重。也是孩子们参加淄博市第一批上山下乡,在市级领导关怀重视,接受用教育,如同去上战场一样光荣。</h1><h3></h3> <h1>大院子女王丽娟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下乡当赤脚医生为村里人服务。这是当年的《淄博日报》为她刊登的照片。</h1> <h1>这是他们下乡前一起的合影</h1> <h1>孟军梅下乡前和发小们的合影</h1> <h1>这是齐三改和家人的合影</h1> <h1>这是吴占灵和家人的合影</h1> <h1>这是高炮团曾任团长的郝叔叔家人的留影</h1> <h1>郝叔叔的儿子郝跃进</h1> <h1>这是魏叔叔家人的留影</h1> <h1>二女儿魏淑淼在199师当兵,她是我们发小里参加过越南自卫反击战的唯一女兵,后调到空军航校。是<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们高炮团大院子女们的骄傲!我们向她</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致敬!</span><br></h1> <h1>还有你们的大哥吕文义,他是我们大院里的佼佼者,他也参加了这场越南自卫反击战。在自己的生命里留下了一笔重彩。他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向他致敬!!</h1> <h1>吕文义和战友们的合影</h1> <h1>这是魏叔叔一家的留影。</h1> <h1>这是还健在的孙叔叔(67军后勤部长)和成阿姨。成阿姨是高炮团服务社的,只要我们小孩拿钱去买东西,她总是很和蔼的问明白,并嘱咐一句“拿着东西赶快回家,别到处乱跑。”我们小时候常听爸妈叫她“小成阿姨”,直今发小在一起说起来,还是称呼“小成阿姨。”她是我们高炮团大院里最漂亮的家属。我们祝他们身体健康!平安长寿!</h1> <h1>大院发小第一次聚会时合影</h1> <h1>部分发小聚会时的合影</h1> <h1>一起翻看小时候的照片,看的津津有味</h1> <h1>孙成海和发小们翻看小时候的照片。</h1> <h1>曾经的发小。如今都已是双鬓白发了。</h1> <h1>这是部分发小们的聚会。那时的王建军还在世,也是他留给我们的身影。</h1> <h1>高炮团大院子女在魏心东等人的组织下,于2019年2月16日,在淄博张店又一次相聚,并邀请了高炮团当时在职的领导干部张元忠和邵俊磊参加。会前先由原高炮团郝团长之子郝跃进讲述了高炮团组建的历史,并由张元忠大哥(当年我们的解放军叔叔)讲述了高炮团为人不知的故事,让我们感动父辈们把战友情看的比个人幸福都重要。让我们更加珍惜战友之情。</h1><h1>从那时的一个个小屁孩,看着如今成长起来的帅哥美女,真让我们感叹岁月不饶人啊!</h1> <h1>我们这次聚会的组织者魏心东讲话</h1> <h1>郝团长的儿子郝跃进给大家讲述高炮团的历史</h1> <h1>兄妹三人从上海赶来参加这次聚会</h1> <h1>这是王霞和齐路改,参加这次聚会的两个大姐大。都是往70岁门槛里迈进的人了。希望能和弟弟妹妹们能再多聚几次。</h1> <h1>女士们合影留念</h1> <h1>聚会时的热烈场面</h1> <h1>大院里最小的小妹妹和哥哥们特意从上海赶来参加这次聚会。看她笑的多么开心。</h1><h3></h3> <h1>和张元忠大哥合影</h1> <h1>魏淑淼给大家敬酒</h1> <h1>王丽娟给大家敬酒</h1> <h1>大院子女们相聚一起,开心的笑语声声不息</h1><h3></h3> <h1>孙成海是我们那时的小弟弟,如今已是大帅锅一个了。感叹岁月把我们都变成了双鬓白发老太太了。</h1> <h1>女士们开心的聚在一起留影</h1> <h1>最小的小妹妹们她们玩的很开心。</h1> <h1>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次聚会虽然结束了,但大家玩的都很快乐!很开心。再次谢谢组织这次聚会的魏心东等人。你们辛苦了。希望以后大家能常聚聚。让我们传承前辈们的红色传统,发扬光大他们的精神。当好他们忠实的接班人。</h1> <h1>观王霞大姐像册感想<br>大院一个特殊的群体, <br>凝聚着院情难忘友谊。 <br>难忘六零三九的集聚, <br>怀念五四八一三记忆。<br>从儿时们跳绳投石起,<br>到青壮暮岁相盼回忆。<br>无海角天崖距离千里,<br>为情深勇来张店相聚。<br>祝叔叔兄弟姐妹幸福,<br>愿我们情谊永存长续。<br>健身修养重保自贵体,<br>康庄大道方能存自己。</h1><h3></h3><h1> 2O19、2、1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吕文义</span></h1> <h1>附上高炮团组建的历史:<br>&nbsp; &nbsp; &nbsp; &nbsp; 军高炮群于1960年10月15日于青岛市武定路军部组建,由陆军199师、200师、201师、67军炮兵基干团的高炮营和守备10师、20师高炮连组成。番号为:“济南军区第二机动高射炮兵群”。但各营、连编制仍归其师。首任群长任香庭,政委孙兆瑞,副群长王福增,副政委朱希明,参谋长郝宗周,政治部主任张仁和,副主任赵鹤群,副参谋长齐德海,后勤处长邓墨林。高炮群下设4个营,14个高炮连,4个高机连。199师、200师、201师高炮营依次编为一营、二营、三营,军炮兵基干团高炮营编为四营。青岛守备10师高炮连先配属于199师高炮营,后调整配属于201师高炮营。海阳守备20师配属于军基干团高炮营。<br>高炮群成立后,即于10 月25日开赴日照县丁家楼地区布防,执行伏击台湾蒋军p~2v低空侦查机任务。三年间,根据敌情变化,在日照五次调整伏击地域。后又赴临沂地区设防,1964年7月初撤回胶县休整。<br>期间,1961年4月,武汉军区第十五军四十四师高炮营调归该高炮群。同年5月13日,按军区指示,将四十四师高炮营和六十七军基干团高炮营合编为“高射炮兵第九十二团”,群部兼团部。&nbsp;1962年8月,接军委颁发的陆军编制表规定,撤销“高射炮兵第九十二团”编制,整编为高炮群四营。</h1><h3></h3><h1>1963年9月全群由日照移防临沂大太平地区,配属高炮第六十七师执行对空防御任务,被该师编为第五分群,称“济南军区第一机动高炮群第五群”。1964年7月撤回胶县休整后撤销该名称。</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