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重庆是我最爱的城市,有着故乡的情结。</h1><h1> 它是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也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巴渝文化和红岩精神的发祥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山水之城,是一座有山有水,灵气十足的城市。</h1><h1> 在我的脑海中它的代名词:是山城、是雾都、是火炉、是万家灯火;有长江和嘉陵江、有渣滓洞和白公馆;有市中区、江北南岸、沙坪坝、解放碑、两路口、大坪、杨家坪;有怪味胡豆、米花糖、有小面、豆花、担担面……,这些都是半个世纪前的重庆印象。</h1><h1> 这几年每次回重庆,都感受到它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打心底里高兴。我喜欢现在的重庆,更留念过去的重庆。重庆,我衷心地祝福你,愿你更加繁荣昌盛,象鲲鹏展翅,飞得更高更远!</h1> <h1><b>一、怀旧篇</b></h1><h1> 身为50后的我们是特殊的一代人,生在军队营房长在部队大院,从小就随父母南北东西,哪里需要哪里安家。7岁前住过3个城市,到了重庆后生活才相对稳定,一住就是近10年。如果不是文革,我可能就会变成地道的重庆人了。所以重庆是我除了北京之外生活时间最长的城市,那里有我金色的童年、儿时的记忆;有一生时间最长的全日制教育(重庆八一小学上学5年) ;还有散养渡过的难忘的文革3年。因为我们是大院子女,对自己的籍贯和出生地往往是陌生的,但对儿时成长的地方是有别样的感情的,因为那是金色的、难忘的和永远不可复制的。大院就是我们的故土和精神家园,来到这就是寻根。所以重庆对我来说就是老家,有难以割舍的眷恋。</h1><h1> 我们这一代人又是在共和国建国史上空前绝后的:五十年代出生,长身体时赶上三年自然灾害;长知识时赶上十年文革动乱;十几岁的大好时光,没学上在家玩了三年。那时,当兵和上山下乡就是我们的出路。感谢父辈,感谢部队,让我走进了军营,并获得了一辈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收获。</h1> <h1> 2018年初冬,我们几个在北京的重庆八一小学同学相约结伴赴重庆,会同学,看母校,回老家。一周时间虽很忙碌,但却了结了多年的相思。</h1> <h1> 我的母校重庆八一小学,是有着光荣历史的学校:1952年,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政委邓小平在重庆浮图关创办西南军区八一小学,由部队军人领导,是专门接收军队干部子女的寄宿制学校。</h1> <h1> 学校后来更名为重庆八一小学。</h1> <h1> 那首激昂振奋的校歌:“浮图崖顶,嘉陵江滨,集合着一群革命军人优秀的儿女。刻苦钻研,学好本领,共产主义事业要靠我们来继承......”,曾激励着我们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毛主席的好学生。</h1> <h1> 在母校的教育下,热爱共产党、热爱毛主席,长大接好革命班,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是我们刻骨铭心的理想。 红领巾是红旗一角,入队入团入党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教室中朗朗的读书声,操场上骄健的身影,“小鸟在前面带路","鲜花为我们开放”,无不显示我们是最幸福的一代。"队旗向着党旗飘,今天我们学会本领,明天接过斧头镰刀。为了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时刻准备着"。天真、无邪、童贞、童趣是我们生活的写照;坚定、团结、勤奋、勇敢是我们教育的烙印。在校5年,我们不仅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培养了我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教会了我们健康的道德品格。离开母校50多年了,让我怎么不朝思夜想。</h1> <h1> 66年小学毕业时正值文革爆发,我们参加完毕业考试,没有毕业典礼、没有同学间的挥泪道别、没有经过任何仪式就离开了学校,成为了谁都不管的孩子。红卫兵大串联没有我们的份,只好在学校参加了几个月的红小兵。我曾经在重庆的公共汽车上发过传单、读过毛主席语录,后因武斗回家就再没有回过学校。70年当兵到北京,家也随着爸爸调动搬到宁夏,和母校失联近30年。</h1><h1> 1996年6月,因我多次在梦中想重庆、念重庆,实在按耐不住归乡的思绪,找了个机会回了趟重庆。在重庆的几天,我把日夜梦想的地方都走到了:从马家堡、大坪、肖家湾走到八一小学,这是我们每周上学必经的路,看见了熟悉的奶牛场和沿路的一草一木;看见了我们五年级的班主任、语文左老师和数学吴老师;看见了我们毕业时的教室和寝室楼(当时已经摇摇欲坠,不能住人了。为什么没有想到留下照片,让我至今遗憾万分)。</h1><h1> 现在想起来当时及时回重庆真是对了,20年后再回母校,左老师走了、学校改名了、教室寝室楼没有了、操场改造了。当年留下的合影现在成了永久的怀念。</h1><h1> 由此也让我感叹,人生是漫长的,人生也是短暂的,短暂的人生竟容不得我们停下来稍作迟疑。很多事情,很多心愿,千万不能期待来日方长。世事无常,有些事情,有些心愿,一旦错过,永不再来。想表达的情感、想说的话、想写的故事、想留下的文字,趁现在还有能力,就留下做最好的纪念吧。</h1> <h1> 古语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母)。夏昌普、左德智两位老师分别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几年的教诲给我打上深深的烙印。在八一小学的5年里,前4年的班主任都是夏老师,所以我对夏老师的感情更偏重。但因夏老师退休后一直在上海女儿家住,这次只见到左老师和吴老师。二老非常高兴,左老师还留我吃了午饭,走时送了我一张和夏老师的照片。</h1> <h1> 穿越一下:2016年我们在重庆和北京的同学相约到上海看望了夏老师。分别半个世纪,大家都很激动。我也向夏老师简单汇报了我这几十年的概况,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也补了96年回母校的遗憾,圆了一直想当面报答老师的夙愿。</h1><h1> 后来,夏老师进入我们班的微信群中,第二年的教师节,同学们在群里纷纷给老师留言,叙旧、赞扬、祝福……。我也给夏老师发自内心地、深情地写了一段留言:夏老师您好!我是李越。去年上海的见面,匆匆忙忙,好多埋在心底几十年的话都没来得及述说。这下可好了,我们在一个群里了,可以随时和老师交流了!</h1><h1> 夏老师,都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母),这句话我们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地悟出的。当时我们都是几岁的孩子,您对我们严格要求,实话实说,您不慈祥却比较威严,那时我还真有点怕您。那时的孩子也没有什么心眼,只想把作业做好、该记的记住,别让老师批评和瞪眼……哈哈!谁想到这些无形的动力,让我在小学阶段打下了很扎实的基础,甚至是受益终生!真是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h1><h1> 夏老师,我虽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但您却是我最好的老师。一提起您,我总是有千言万语想跟您说,一句话:祝您健康长寿!只要您健在,我们总有一个念想:有机会我们还要去看老师,因为老师也在惦念着我们呢!</h1><h1> 夏老师给我回的留言:李越,记忆深刻,当年的小个子和林源坐第一排,总是安安静静听课,认认真真作业,是好学生哦!</h1><h1> 老师对我学生时期的评价,让我万分激动,回顾这几十年自己的奋斗历程,是八一小学的培养,让我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是夏老师的教育,筑牢了我人生的基石!</h1><p><br></p> <h1> 当时母校的操场、食堂还是儿时的那样。照片里后面的两个人,有一个就是当年教我们体育课的刘老师,在操场带学生上体育课。体育课是我上学时最喜欢的课。</h1> <h1> 站在一年级的寝室楼前,记忆如泉涌:那是61年秋的开学季,我和几个后工子弟好像经过简单的考试,分到了一甲班。开学那天,是院里的协理员叔叔带领我们,坐着一辆美式中吉普车,拉着装行李的马搭子到八一小学报道,入校时还赶上了军队供给制的尾巴。</h1><h1> 一年级寒假期末考试,我考了双百分,第二学期开学时顺利的留在了一甲班(有一部分同学分到了一乙班)。</h1> <h1> 这是三年级楼,记得这栋楼有我们的教室和寝室。三年级是我比较辉煌的一年,这一年全校作文比赛,我拿了第二名。作文题目是《我最喜爱的人》,奖品是一本少儿读物《金色的蜜蜂》。还记得书的扉页用红笔写着奖给作文比赛第二名。只是那时我们不懂荣誉,不会珍惜,那本书让我看后就不知去往何处,如果留下了是多么珍贵的纪念啊!从小我喜欢语文,喜欢写作,这些都是夏老师的功劳。当年我坐在第一排,夏老师上语文课时,经常把我的作文、造句拿出来当范例,让我自信和骄傲(有一年老师经常批评我骄傲了),学习起来也干劲十足。正是这些基础,让我在中学时写大批判稿、在部队时写思想汇报和学毛著体会、在转业后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文字工作,得心应手,手到擒来。直到退休前,我的工作一直没离开文字写作。用小学毕业的语文水平,为我单位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好学校、好学生"成长奠基铺路,帮助了多位政府部门的人才脱颖而出。依靠它,我曾为首都的规划事业做过贡献,让我无比自豪!</h1> <h1> 上图是我们在校时的教学楼。下图是96年从校园里拍的教学楼。</h1> <h1> 这次回母校,只剩下照片中这幢楼还是八一小学留下的建筑。这就是从学校外面拍的当年的教学楼。</h1> <h1> 这次回母校,失望大于渴望,校园里再也没有我们儿时的痕迹,八一小学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难寻踪影。只有在学校的宣传栏上还有贺龙、邓小平任命西南军区八一小学校长的那段文字,让后人知道这个学校和这片土地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h1> <h1> 这次回母校,因常回忆在学校度过的人生最纯真、最美好、最值得留恋的时光,心里总有一种今日一别,再见无期的无奈感觉。母校啊,不是不愿意再来,而是想见的都没有了。过去,我们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一切都是平平常常。直到有一天,失去了它时,才知道自己曾经拥有的珍贵,才知道它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人都会怀旧,都要寻根,都需要情感抚慰。我们对八一小学眷恋和怀念,就是最好的怀旧。</h1><h1> 唉!世界那么大,有那么多的地方还未走到,再来重庆就只有旅游一个目的了。母校,你只能永远留在我的梦中了。</h1> <h1> 这次回母校,学校没有了但同学情谊重了。可以说,我们是在父辈的光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校的5年中,同住一个屋檐、同吃一锅饭,朝夕相处,两小无猜,天真无邪。</h1><h1> 正是八一小学这个金色的摇篮伴随着我们走过了金色的童年,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金色的回忆和怀念。共同的家庭出身,共同的教育,造就了我们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成长经历,培养了我们共同的品质和共同的性格。这些烙印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 </h1><h1> 我们对自己的出身不能选择,但我很庆幸有这样的父辈,有这样的家庭,有这样的学校,有这样的同学。</h1><h1> 时间飞逝,春去秋来,花落花开,青春一去不复还,一日难再有晨曦,只愿我们都在夕阳的陪伴下时时珍重,身体康健,万事如意!</h1> <h1> 重庆还有一个让我魂牵梦绕几十年的地方:后勤工程学院大院,曾经的大坪长江路477号、后字242部队。那里有爸爸曾经工作的办公大楼,那里的红砖一楼、红砖二楼、游泳池、大礼堂、鱼塘、香蕉林都是我们儿时留下太多太多记忆的地方。旁边的马家堡和塑料厂家属院,曾经是我们温暖的家。</h1><h1> 我们是在大院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军二代。儿时随着父辈在大院生活成长,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我们自幼就接受军营的熏陶,嘹亮的军号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从小就崇尚领章帽徽,骨子里是军人基因,血管里流淌军人的血液。大院良好和谐的氛围,父辈的一言一行,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我们人生脚步在大院迈开,我们的世界观在大院形成,我们的理想翅膀在大院展开腾飞。</h1> <h1> 这是我96年和07年分别拍下的红砖一楼(后叫教学楼)和大操场。文革前,大操场是放映电影的地方,每到周末晚饭后,大家纷纷拿着小橙子云集在操场,那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文革中这里是贴大字报的地方,我们天天往大院跑,看看谁的家长被揪出来,还觉得挺好玩。直到有一次包括爸爸在内的全体院领导都在这里被戴高帽游街,我再也高兴不起来了,知道革命还真不是闹着玩的。文革武斗最历害的68年,造反派在我家楼上架机枪扫射红砖一楼的对立面。为了给滚烫的机枪降温,他们端枪到我家要了棉被。第二天天亮造反派撤走后,我们才敢出门,到对面的房间一看,满地子弹壳,我家的被子被烧了几个大黑洞。那天以后,家不能住了,我们收拾行李绕道楼后悬崖下,汇入了从建设厂过来的浩浩荡荡的逃难大军,走了几个小时到了火车站。那时,我们就像经历了一场战争。</h1><h3></h3> <h1> 红砖二楼前,虽没有红砖一楼那么多的故事,但它们两座楼遥相呼应,也是故事的见证物。</h1> <h1> 大院前后门相通的马路,右边就是鱼塘。鱼塘后边应该是礼堂,穿过礼堂就是我们刚到重庆的第一个家。可惜07年我回后工时礼堂已拆,那边面貌全非,院里在游泳池旁盖了一个新礼堂。</h1> <h1> 大院的鱼塘,也是我们儿时最喜欢玩耍的地方。记得院里游泳池还没建好时,曾组织我们在那游过泳。</h1> <h1> 八一楼,是爸爸办公的地方。低年级时,我周六放学后就在爸爸办公室玩,等爸爸下班带我回家。<br> 07年我在向后工告别时,拍摄了多张八一楼的照片。现在物人均无,看着它才知道留下的这些照片是多么珍贵。</h1> <h1> 这是八一楼的一侧,《红岩》作者罗广斌就是在这里跳楼自杀的。那是在文革时期的67年初,罗广斌被造反派关押在3楼的厕所里,他喊着"共产党万岁"含冤而去,摔到台阶上又滚了下来。我亲眼目睹了他的遗体,若干年后留下了这张照片作永久的纪念,因为《红岩》曾经鼓舞了我们这一代人。</h1> <h1> 从墙外拍摄的大院游泳池。<br> 游泳池是我的最爱。重庆夏天酷热,放暑假我们几乎是整天泡在水里。在这里游泳没有人教全凭自己悟。我靠自学的蛙泳,参加了院里的游泳比赛。还是靠着这点老本,73年我还被挑选到军区游泳队到广东培训半年,回来参加了北京军区的游泳运动会。在我当兵的机关,游泳曾让我小有名气。<br>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年轻真好!</h1> <h1> 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一枝独秀,成为各地的支柱产业,因可以产生一夜暴富的效益,倍受各级政府和社会青睐。身处繁华地段的军产地更是可以给军地双方创造出巨额财富,带来的结果就是现在的房被拆地被卖,在原后工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综合商业街。是啊,经济繁荣了,历史没有了。看着它我好痛心呀,真不愿意再来了。历史无法复圆,是得是失只能是后人来评说吧,就象梁思成50年前对痛失北京古城时说的: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的!北京城没有毁于战争,没有毁于革命,而是毁于建设。<br> 幸亏我在后工被出卖前回来过两次,特别是07年知道地已卖马上要拆,我又仔细地把大院走了一遍,认真地看了它的最后一眼,伤心地做了最后的告别,把大院的影子永远深深地埋藏在心底。</h1> <h1> 现在的后工教学区,已迁至大学城,只有两个家属院还在大坪和袁家岗原地存在。两个地方都是我每次回来必到的地方,但一次比一次失望,看来这一次是要做最后的告别了。</h1><h1> 我家在后工的10年中搬过5次家。马家堡,是我们第2到4个家的地名,留下这张照片是为了永久的纪念这个名字。</h1> <h1> 这是我们在后工住过的房子中唯一还保留的一幢,叫"七层大楼"。那是我们的第3个家,在那里我度过小学二、三年级的大好时光。那时在这一带就是最高的楼房了,现在已淹没在高楼群中。轨道交通的列车从这里由地下驶出地面,就象时代的列车带着历史驶入现代化的城市中。</h1> <h1> 这是我们第4个家的地方。这一带住的都是院领导,有10家人。我家的前后左右邻居,基本上都有八一小学的同学,大家相处很和谐,放学返校结伴而行,假期追逐嬉戏,玩各种游戏,藏猫猫、听音乐……相处甚欢。记得那时,后排的张俊文大姐是北京师大女附中的高材生,把我佩服得不得了,一放假就跟着她们姐几个屁颠屁颠的;我家左面的邻居刘阿姨爱打羽毛球,我俩常在一起打球,还想参加院里的运动会;右边的邻居袁邵平、袁长平姐俩爱画画,我也跟着学画,但总是画不好;张逊之和袁继发家的大儿子65年考上了哈军工,让我好羡慕,暗下决心好好学习,考大学一定要考哈军工……唉!美好的时光总是不长,可恨的文革,让我们这些两小无猜的童真泯灭,好几家成了仇人,到现在还耿耿于怀!<br> 时过境迁,当时10户人家的房子拆除了9户,在原址盖上了新房。</h1> <h1> 回想起儿时最幸福的那段时光,真的好怀念!真想倾我所有,"买个太阳不落山",我们永远定格在那无忧无虑的年代…………!<br> 在我家旧址的房子前留个很无奈的纪念。</h1> <h1> 10户人家中只剩張逊之政委家的将军楼还在。</h1> <h1> 这个地方就是当时家属院小铁门的位置,爸爸和周围的叔叔、伯伯们上班都走这个小门。出小铁门经过一片稻田(还有一个粪坑),再穿过煤矿设计院到大院。周末我们到大院看电影,回来时顶着月光走在稻田的田埂上,那情景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中。</h1> <h1> 树高了,路宽了,但不是我们当年回家的路了。</h1> <h1> 塑料厂,是我们第5个家的地名,房子早已拆除,留下这张照片也是为了永久的纪念这个名字。</h1> <h1> 进塑料厂的路好难找,原来院外是一片水稻田,现在高楼林立,按原来的方位,七拐八拐才进了院。</h1> <h1> 院子里全部都是新盖的楼,我只好径直往悬崖边找。只有这悬崖边还在,留张照片纪念它是因为我家的房子就在这悬崖边。过去悬崖下是防空洞,现在也盖了楼。</h1> <h1> 幸亏96年回来时在这里拍的照片最多,让我还有照片做念想。<br></h1><h1> 那时楼前的树都长得这么高了,把我家的三层遮挡的这么严实。现在想起来真后悔,为什么不换个角度照清楚点?<br> 这就是我们离开重庆前的家。我就是从这参军到北京的。<br></h1> <h1> 去食堂的路上。</h1> <h1> 在食堂前。</h1> <h1> 96年和儿时伙伴的合影。<br> 我们都是大院子女,永远的大院,难忘的童年。感恩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恩大院,是大院让我们相遇、相识、相知。大院做为珍贵的记忆、精神的家园、情感的抚慰,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h1> <h1> 2018年和儿时伙伴的合影。<br>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转眼我们就从金色童年变为金色老年。<br> 今天,当我们相聚在一起的时候,岁月已在我们的额头上留下了深深地烙印和沧桑。随着年龄逐渐增长,对过去的回忆越来越强烈,因为曾经的部队大院是每一人心中的家园。当年大院孩子不论现在身在何处,都会眷恋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怀念这里的一草一木,难忘这里曾发生的点点滴滴。<br> 明天,大家成群结队地忙着奔六、奔七、奔八时,我们索性放慢急行的脚步,抖落世事的浮华,静静地重新品味那段难忘的岁月。我们的父辈都年事已高甚至离我们远去,回味也是在想念和怀念他们。<br> 在今后的人生岁月里,不论你我走到哪里,大院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最美的风景!</h1> <h1><b>二、现代篇</b></h1><h1> 见面叙旧后,同学们为我们开启了游览程序。我们坐船游览重庆夜景。这些年走过许多国家和城市,看过多个城市夜景,最美还是我大重庆的夜景。魅力神奇,景色迷人。</h1> <h1> 解放碑是回重庆必去的地方。它全称“人民解放纪念碑”,是重庆标志性建筑之一,是抗战胜利和重庆解放的历史见证,也是全国唯一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国家纪念碑。<br> 解放碑于1940年3月由国民政府兴建,高26米(七丈七尺,象征“七七”抗战),意指坚决抗战的精神丰碑。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精神堡垒”原址上修建了“抗战胜利纪功碑”。<br>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12月1日,在解放碑下,举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仪式。12月12日,刘伯承、邓小平进驻重庆。1950年由刘伯承改题“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br> 解放碑特有的历史内涵,牵动着人们景仰的目光,在海内外具有非凡的影响。只有去过重庆解放碑,才算是真正的到过重庆!<br> 过去我们看解放碑都是仰望,现在在摩天大楼的簇拥之下,甚至经常都看不到碑在哪里,显得十分渺小,也没有了当年的味道。解放碑支撑重庆的往昔,支撑重庆的现代。我不理解为什么不对解放碑做出保护呢?难道发展和保护不能并存吗?</h1> <h1> 这是96年的解放碑。那时就已经被挤成这样了。</h1> <h1> 重庆是交通最复杂、最神奇的城市。因为它是建立在重重山峦之上的山城,又被两江环绕为丘陵山地,起伏的山势和依山而建的楼房造就了它的交通道路极具立体感和层次感。天桥、立交桥、轻轨、人行道高低纵横交错,堪称一绝。立体交通的过江索道、皇冠扶梯、较场口电梯、公交车、出租车、轻轨、地铁,个个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h1><h1> 重庆交通创造了多个第一:最被人们熟知的是重庆的地铁2号线,这是中国第一条跨座式单轨,列车在李子坝站穿楼而过;还有中国第一长扶梯,皇冠大扶梯;主城最大、最复杂的黄桷湾立交;全国深度位列第一的地铁站,10号线上的“新”红土地站,深度达94米,相当于31层楼的高度。</h1> <h1> 轻轨(规范的应该是跨座式单轨,但重庆人已经这样叫顺了)算是重庆现在最受欢迎的一种特色交通方式。重庆神一般的地形造就了神一般的轻轨:一条轨道,车身跨坐两侧;车体可悬挂在半空,可以乘坐还可用于城市观光,给重庆人民带来了难以估量的便利和快捷。它越过山岭,跨过长江,沿江蔓延,穿过楼道,真的是一站一风景。</h1><h1> 重庆轻轨2号线的李子坝站每天都会上演轻轨穿楼越壑,空中飞驰而过。这也是重庆最网红的景点之一。</h1> <h1> 我在规划行业受熏陶多年,喜欢看建筑、喜欢看交通。下次再来一定要把重庆交通的这些独特都体验一遍。</h1> <h1> 同学们驾车陪同我们赴涪陵,参观了目前世界唯一建成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近距离观赏到世界上独一无二水深38米的白鹤梁原址题刻群。</h1> <h1> 参观了工程长达20余公里的816地下核工程。这里是当年的国家绝密工程,是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工程兵第54师(代号8342部队)承担建设任务,总投资达7.4亿人民币,工程建成始终没有投入生产,2002年解密、2010年对外开放。这个工程非常震撼,被专家论证为我国三线建设的代表性工程,无论在国内还是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还被专家评估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工程。</h1> <h1> 到歌乐山林园参观了蒋介石、宋美龄抗战中后期在重庆的官坻和故居。1945年8月,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主席的住所,以及毛泽东和蒋介石晤谈的原址。这个旧址在部队大院内,没有对外。</h1> <h1> 武隆的天坑,已经第三次游览了。每次都有收获。这次最大收获是和游客学会这样拍景。</h1><h1> 把下面的景拍成上面这个鱼。</h1> <h1> 这样拍景。</h1> <h1>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br> 写到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旅程开始。我愿余生和重庆在一起,关心着你的进步、成长、魅力、奇迹、辉煌……..,直到永远!</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