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悦子阁:悦子阁坐落在长宁区愚园路上的一幢上海市文物保护建筑内,优雅、高贵,是走进这家月子会所后扑面而来的第一印象。</h3> <h3></h3><h3>原是杨氏住宅,现为上海悦子阁月子会所,贵气袭人却又经典如诗的沪上唯一一家内设健康医疗机构的月子会所。</h3><h3><br></h3><h3><br></h3><h3>这是江苏路和愚园路的十字路口,路旁的建筑是典型的里弄石库门。</h3><h3>岐山村即愚园路1032弄,东依江苏路南傍愚园路,北临长宁路,占地2.2公顷,是愚园路上颇为著名的新式里弄之一。</h3><h3> </h3><h3>1925年-1931年间美商中国营业公司、中央信托局等房地产商联建中西式3成楼房70幢,加上建于1924年的4层花园洋房东苑别业5幢,共计75幢。当时业主借周武王发祥于岐山,冠名“岐山村”。</h3><h3> </h3><h3>【沈殿霞(肥肥)】地址:上海市愚园路1032弄15号.</h3><h3></h3><h3>近现代的岐山村,官宦商贾,文人墨客云集。独栋花园洋房主人多为外籍人士、晚清遗少、军政要员和工商富户,楼内金碧辉煌,舞曲靡靡,院内树影婆娑,微风缕缕。联体住宅户主,多为洋行、金融、房地产等工商企业高级职员和文化知识界知名人士,庭院之间,竹篱、砖墙相隔,虽可推窗相望,却多不相往来。(这是2018年重新修旧如旧后拍摄的)</h3> <h3><br></h3><h3><h3>原是杨氏住宅,现为上海悦子阁月子会所</h3></h3><h3><br></h3><h3><br></h3><h3><br></h3><h3>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意思派”和“心里分析”小说的真正鼻祖, 中国现代派文学开山大师施蛰存先生也居住在愚园路1018号。</h3><h3> </h3><h3>【祝希娟、杜重远】上海市愚园路1032弄25号。</h3><h3>杜重远(1897-1944)吉林省公主市人。杜重远是热忱的抗日爱国人士和民主人士。早年留学日本,曾任辽宁商会总会会长。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曾以记者身份在湘,鄂,川、赣,沪等地活动,鼓励民众抗日救国。为抗日军队筹集武器弹药和物资。1969年创办宣传新思想的刊物《光芒》,1944年被军阀杀害。故居在25号。</h3><h3>【钱学森】上海市愚园路1032弄111号。</h3><h3> </h3><h3>岐山村弄堂建筑</h3><h3> </h3><h3> </h3><h3>上海宽紧带厂旧址</h3><h3> </h3><h3>愚园路1088弄宏业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约在1900年前后),有独立式花园别墅、联列式花园别墅及石库门老式里弄住宅等建筑。段祺瑞的儿子段宏业建造,因此名为“宏业花园”,吴老师说汪伪时期这里动不动就封路,居民也是苦。【顾圣婴】住在1088弄103号。顾圣婴(1937-1967)中国著名钢琴演奏家,原籍无锡,1937年7月2日生于上海;1949年就读中西女中,1954年考入上海交响乐团;1957年在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获金质奖章;“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1967年1月31日与母亲、弟弟同时自杀身亡,年仅30岁;1979年1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顾圣婴从小有音乐天赋,3岁学琴,5岁进中西女中附小钢琴科学习。9岁时得中 西小学琴科主任印贞蔼辅导,技艺大进。学琴之外喜书法、绘画,并广阅中外文学名著,籍此丰富钢琴演奏艺术。</h3> <h3>1937年上海滩神秘人物岑德广也曾居住在54号。广西西林人,字心叔,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客,清代两广总督岑春煊之子。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生。同时也是中国国民党元老唐绍仪的女婿。抗战期间,投靠日本,沦为汉奸,在汪精卫伪政权中担任要职。</h3><h3>岑德广早年在日本留学,曾在学习院就读,在此期间结识了日本许多高官子女。后曾在英国的智库担任了研究人员。回国后他担任过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随员、梧州关监督兼外交特派广西交涉员、滇桂联军总司令部参议、善后会议议员等职位。民国二十六年)日本军队占领了上海的时候,岑德广成了周佛海在上海所存在的智囊,是抗战时期臭名昭著的汉奸!第二年(1938年)9月28日,岑德广在土肥原贤二的陪同下探访了他的岳父唐绍仪。这个时候,岑德广与土肥原贤二希望寻求与看见唐绍仪加入亲日政府(汪精卫伪政权),但是唐绍仪不久就被军统所暗杀。</h3><h3>施蛰存先生祖籍杭州(1905—2003),原名施德普,常用笔名施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他和杜衡及诗人戴望舒被文艺评论家赵景深称为文坛“三剑客”,为此曾在上海轰动一时。因言获罪、因文罹难,上海的老作家施蛰存被打成右派还因为他的一篇文章《才与德》。这篇文章引历史典故说明“乱世”以“才”取人,只要真有能耐,即便是鸡鸣狗盗之徒也可以任用;而“盛世”用人可以注重“德”。那么新中国当然是“盛世”,共产党员都是有“共产主义道德”的有德之人,应该是很好的。但事实上还有品德坏的干部影响党的形象;同时他认为“老子打过游击”,这是“功”,不是“德”,有功可酬以利禄,何必以位?仅有德而不了解业务,恐怕也不顶事。所以文章最后还是归结到呼吁“不拘一格用人才”上面。于是他因“乱世说”、“才与德的谬论”而被打成右派。批判他,还挖出他的历史旧账——他曾被鲁迅命名为妄想在对立的斗争中保持中立的“第三种人”。而如今呢,“历史给他提升了一级”——“第三种人”变成了第二种人: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的第二种人。这就是姚文元的大手笔。在反右、文革中,姚文元的大手笔是许多人见识过的。当一干大文人小心翼翼不敢写文章、偷偷用寓言曲折抒发情怀的时候,姚文元出来了,文章写得雷霆万钧、煞有介事、危言耸听,故弄玄虚又生动活泼,看那文章可以感觉到,他写的时候一定非常过瘾。有学者粗略统计,仅在反右运动中、在上海范围内,姚文元批判过的作家就有王若望、徐懋庸、施蛰存、许杰、徐中玉、鲁莽、流沙河等人姚文元关于施蛰存的奇文两例。其一,开篇横扫一大片式的:“自从右派分子向党发动进攻以来,他们就把最大的仇恨倾注在共产党头上。不论是储安平的"党天下",葛佩琦的"杀共产党",徐仲年的乌鸦啼,施蛰存的"才与德"……不管有多少花言巧语,其剑锋都是对准了党的领导。”(《对党领导的态度是辨别右派分子的试金石》)其二,生动泼辣式的:“如果说,施蛰存是用阴险的冷箭射向共产党,徐仲年是用仇恨得发抖的手握着刀砍向共产党,那鲁莽就是在地上大爬大滚披头散发用流氓手段扑向共产党和靠近共产党的民主人士——这是一种向党进攻的新的战术。”(《鲁莽耍的是什么把戏》)曾有人回忆姚文元小时候写作文,被他的国文老师笑评为:为了追求文章效果(感人或惊人),写一篇作文,就要写死一个人。这倒像是一个隐喻或谶语?此时的姚文元煽惑性已不可小觑了。那个原来见到施蜇存总是恭恭敬敬唤一声“施伯伯”的姚篷子的儿子,已是被张春桥赏识的大笔杆子。他定了批施蜇存的调子,后来人或认同,如翻译家王道乾的“正像姚文元同志说的,施已从"第三种人"转变为"第二种人"——反社会主义的人”,或者像文艺理论家以群进一步发展姚观点,说施蛰存其实也并没有“做定”第三种人,“他二十余年来一贯"做定了"的倒是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反对无产阶级文学的第一种人”。当时人人都要表态,巴金等作家也曾联名撰写批判文章;施蛰存的同事、学生纷纷检举揭发施蛰存的种种“罪行”。他也因此告别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转而从事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h3> <h3>愚园路东起常德路,西到长宁路,全长2775米。从1860年开始修筑,到公共租界1918年拓路完成,经历了58年方才成型。今年,愚园路已经是百年老路!</h3><h3>最早的愚园路地处近乎郊野,所以地价便宜,吸引了许多人买地造屋,也就形成各种样式的建筑风格,弄堂密布,错综复杂。有人说,没有住过弄堂、石库门的人,不能算是真正地道的上海人。虽然有点片面,也不能说没有道理。</h3><h3> </h3><h3>长宁区少年宫:这里应该是长宁囡囡小时候都去过的地方,如今依旧是不少孩子周末暑假必去的地方。其实这里原是王伯群住宅。哥特式建筑风格带洛可可的外墙装饰,绿树葱郁的大花园,园中还点缀着亭台假山、小桥流水。</h3><h3>愚园路1015号外观上看,是一幢独立式的花园住宅西班牙风格别墅,这里原是知名金融家、金城银行创办人、太平人寿保险创始人周作民的住宅。抗日名将杜聿明(1904—1981)和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领导人之一的李济深也曾居住在此。建于1930年,法式风格建筑。原主人是周作民。1940年后,周佛海的亲信、汉奸钱大魁居住在此,抗战胜利前夕,钱逃往台湾,将此房产赠与抗日名将杜聿明。</h3><h3> </h3><h3>如今,这里是Asia TOP50的餐厅(福1015)</h3><h3> </h3><h3>愚园路1018号网红咖啡馆</h3><h3>路易·艾黎旧居:在愚园路1315弄,英国式双开间三层砖木结构的建筑,这里是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的旧居。1932年-1937年,路易。艾黎曾在此居住。</h3> <h3>这是路易·艾黎旧居4号。</h3><h3>路易·艾黎是新西兰人,在上海时,他任英租界工部局工业科督察长。民国23年,他参加上海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并和中共建立联系。由于他是任职租界工部局的洋人,住处幽静,因此,中共组织借此处开展秘密工作比较安全。</h3><h3> </h3><h3>银行家孙曜东先生回忆,曾陪伯父、中国银行历任行长孙多森去拜访当年上海法国银行总裁冯·莫里先生,他就住在愚园路1039号一幢法式小洋房,这幢房子是他送给太太的礼物。据说冯·莫里先生带着太太从巴黎到上海赴任,初时居无定所,夫妇俩带着女儿常住酒店,太太总觉得没有家的感觉。为了安抚太太,冯·莫里先生就将愚园路1039号送给她。太平洋战事开始,法国银行家一家三口被日本当局送往集中营,房子被日本人占领,他们唯一的女儿因营养不良死于集中营内。日本投降后,两夫妇已心灰意冷,将愚园路1039号捐给教会做幼儿园,老俩口回国了。</h3><h3>愚园路1055号,著名的科学家严东生长期在这幢楼的二层居住。严东生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铁路工程师,母亲毕业于女子师范。1929年他考进北京崇德中学,在这所英才辈出的名校,他连续六年保持年级第一名,并根植了对于攻研理科的兴趣和才华。1935年,严东生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由此迈入终生相伴的化学专业殿堂。抗战爆发,为照顾病中的母亲,他转入燕京大学化学系,在那儿他获得了硕士学位。由于他杰出的才华,被推荐进入美国,1949年在伊利诺大学获博士学位。1949年新中国一建立,1950年严先生毅然地辞去了伊利诺大学对他的续聘工作,克服种种阻挠,登船绕道香港回到祖国。回来以后,服从组织安排,到了鞍山钢铁厂去当一个技术员,后从鞍钢调到上海硅酸盐所,1955年,严东生调任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任研究员、室主任。1960年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任副所长,1977年任所长。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4-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1994年被选聘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h3><h3> </h3><h3> </h3><h3>严东生是著名材料学家,他在高温材料制备科学与机理、氮化物与氧化物等系统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高性能材料设计与微观结构控制以及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等诸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在高性能无机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成就卓著,是中国无机材料科学的奠基人。他是精细陶瓷、纳米材料科学等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并与国外建立了广泛的研究合作关系,他领导研制生产的锗酸铋(BGO)大单晶被欧洲核子中心选用,其质量、数量与性能均居世界第一。严东生和他的合作者在复合材料的研究中,为解决中国第一代洲际导弹提供了关键材料和部件。为此,于1981年获得国家重大发明一等奖。</h3> <h3>愚园路1249弄丰田纱厂干部住宅。1921年,日本人丰田佐吉在上海中山西路苏州河桥畔,建起了上海丰田纺织厂(也称丰田纱厂即新中国的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和第五棉纺厂),这里是丰田起家的真正的原点。正因为有了上海丰田纱厂的第一桶金,才成就了今天丰田汽车的产业与荣光。纱厂建成后,生产规模迅速扩大,除了工人外,生产骨干和中上层管理人员,全部由日本人担任,为了安排这些日籍人员的住宿,丰田开始在厂区附近寻找合适地方建造职工宿舍。最终,他们在相距不远的愚园路(今天愚园路、安西路附近)寻找到了两块建筑用地,分别建造干部住宅和家属住宅。</h3><h3> </h3><h3>干部住宅位于愚园路1249号,相距中山公园(当时叫兆丰公园)不远,按照干部的标准设计。 由于是为干部所建,这些建筑的外形与典型的日式建筑不同,更加漂亮,有点接近欧式别墅的外观。这些建筑很敦实,外墙很厚,层高达到3.6米。虽距今已经80年了,但依然十分完好。</h3><h3> </h3><h3>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失败,工厂作为敌产由国民党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接管,解放后由纺织局职工居住。现是普通市民的住宅。</h3><h3>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1203弄是条弄堂马路,路幅不足5米宽,连接着愚园路和宣化路。卜内门洋行高级职员住宅,建于1920年,联列式假四层建筑和独立式花园别墅,具折中主义建筑风格。有房六幢建筑面积约5200平方米,占地面积32000平方米,英式砖木结构建</h3><h3> </h3><h3>筑,由连列式假四层建筑和独立花园别墅组成,内部环境优雅,树木茂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