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过大年]出门儿

王建宾

<h3> 我们老家管春节时走亲戚叫“出门儿”。</h3><h3> 小时候,盼望着过年;过完了年又盼望着“出门儿”。</h3><h3> 为什么呢?</h3><h3> 吃好饭,穿新衣,还会有压岁钱💰!</h3><h3> 以前的春节,不存在“春运”的问题。特别是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人口流动性很小。不要忘了,那个年代是点煤油灯的年代,还不知道电是什么玩意儿!一直到七十年代,听人传说:以后会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人们都瞪大了眼说:“哇,真的吗"?</h3><h3> 不管派谁去“出门儿”,都代表着一个家庭,就象国与国之间的大使一样。</h3><h3> 因此,出门儿之前都要穿戴一新、打扮整齐。那些话该说,那些话不该说,以及礼仪规矩,父母都要反复叮嘱。</h3><h3> 春节后出门儿,也就成了相互拜访走动、联系的一道风景一一弟兄或姐妹、或同村结伴仨仁俩俩、有说有笑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h3><h3> 去看娘娘(外祖母)喽,去看姑姑喽,去看姨姨喽,……。</h3> <h3> 出门儿,从初一到十六,也是有先后顺序的。有顺口溜:</h3><h3> 先看姑姑,后看舅,……丈人、丈母落腚后。</h3><h3> 我们那里的规矩是:</h3><h3> 初一,去娘娘(外祖母)家拜年。</h3><h3> 这个时间,家家户户的正堂间都挂着祭祖的“袓子(简单可挂的族谱,除夕晚上放挂,初二晚上送年时收起)”。</h3><h3> 这个时间来娘娘家出门儿,进门除了拜年问候外,还是要向正北祭祀祖子位磕头的。</h3><h3> 先看姑姑,说明在所有的亲戚中姑姑为大;看了姑姑,再看舅舅,再看姨姨……看岳父、岳母则是最后的事了。不过,这要看亲戚的多少了,在我们那个年代,有七大姑、八大姨也是正常的。这样,正月十五以前,有门出啦!</h3><h3> 正月十六日,是父亲或兄弟看女儿或姊妹的日子。</h3> <h3>  一、出门儿,都拿什么东西?</h3><h3> 那时,有一种很时兴的篮子叫“竹篓子”。在竹篓子里面放入几个白面馒头、包子、炸花果子,再盖上一条漂亮的毛巾就行了。</h3><h3> 竹篓子里的礼品,留几个、压几个,都是有说法的。不能全扣下,也不能留的多、压的少。因此,竹篓子里的馒头礼品总是不多不少的在相互流转着,也就是象征性的礼品而已。</h3><h3> 其实,这都是物资匮乏、缺吃少穿的原因。直到后来年份好些了,竹篓子里才会有可能有瓶酒、香烟、一刀肉之类的礼品。</h3><h3> 二、出门儿吃什么?</h3><h3> 出门儿不管到了谁家,都会吃饱、吃好的。但是,有些象征性的贵重食物是不能吃的。这个父母在出门儿前都反复叮嘱过的!</h3><h3> 比如鱼,是光能看、不能给人家吃的。尽管亲戚一直热情的招呼着:“吃鱼、吃鱼、吃鱼,来,叨、叨、叨”。但都懂得约定俗成,不会真的去叨(吃)的。因此,一个正月下来,客都招待完了,那条鱼熥(teng)了又熥,依然完好无损的躺在碟子里微笑呢!听说有些家里买不起鱼的亲戚,干脆放一条木刻的鱼在碟子里面呢!</h3><h3> 那么,什么时候真的可以动筷子吃鱼呢?这就是主人家主动用筷子把鱼夹碎!</h3><h3> 三、家乡的菜谱</h3><h3> 我们家乡的待客菜:一鸡(也有是笋炒肉丝)、二鱼、三和菜(白菜芯拌菠菜)、四卷煎、五肉丸……猪头、蹄子往上抬。</h3><h3> 这么多年了,这些菜谱基本没有变。欢迎到我们老家出门儿。</h3><h3> 四、压岁钱</h3><h3> 这个不一定有。有的话,也是几分钱,顶多一、二毛钱。这都有时代背景的,不能同日而语!</h3><h3> 五、交通</h3><h3> 出门儿基本靠走。那个年代汽车还没有影呢!自行车也是以后的事。所以,只能一步一步去出门儿,吃过饭再走回家。幸好亲戚大都在十里八乡的范围内。比如,我姨姨家最远是即墨店集(十五里地)。娘娘家是即墨孙家沟(五里地)。</h3><h3> 小时候,满山遍野地乱跑,一个上午到店集就可以窜个来回,不耽误吃午饭,父母也不知道。那是真正的放养啊!</h3> <h3>后记</h3><h3> 小时候的日子有多苦?最艰难的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饱饭!尽管小时候日子过的很艰苦,但那时出门儿,是我最快乐的一段记忆时光。</h3><h3> 我们伟大的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温饱衣食已经不是问题。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穿什么就穿什么。</h3><h3> 不知现在的孩子有几个还喜欢出门儿?!</h3><h3> 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安定、和平的生活吧,祝福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h3><h3><b><u>主题词 原创 年味 欢喜过大年 纪实摄影</u></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