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过大年]催婚的轮回

金佛山人

<h3>  今年春节没有外出,甚是无聊。 没事看微信,有抱怨回家被催婚,不想再呆在家,早早就回了工作的城市。其实催婚,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国古代是一个早婚国家,比如唐代,男15,女13,就应嫁娶。汉昭帝8岁继位,娶了刚满6岁的皇后。看古书,民间娃娃亲的也比比皆是。在周代,已到适婚年龄的男女的终身大事还被列入了官方议程,专门设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政府官员。而在晋代,如果女子到了一定年龄还没有嫁人,官府就要强行给她找对象。《晋书·武帝纪》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诏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意思是说,女子到17岁,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个“剩男”逼其出嫁。</h3> <h3><font color="#010101">  除了官府要管外,父母亲朋的催婚,更是厉害,以致近年还有租一个朋友回家交差的。父母亲朋催婚,在古代笔记和小说中,都有记载。那个时候父母的权威高,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以定一门亲,再把儿女叫回家,吹吹打打入了洞房,任务就算完成。</font></h3> <h3>  到了近代,父母亲友要催婚,仍然是风俗。民国时代的小说,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甚至包办婚姻,情节处处可见。巴金《家》中的大表哥,令人同情。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就发生在解放区,其它地区更难想象。我们父母这一代,当年的经历,可能比小说更加复杂。他们的故事,是多么的丰富生动,只是不愿意说,我们不知道罢了。就是当年新文化的旗手,胡适鲁迅,不是也是家中订婚后,骗回家中结婚,比催婚还更进一步。只不过胡适与江冬秀相伴一生,鲁迅则误了朱安终身。</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的当年,也经历过被催婚。因为下乡两年多,上大学时己20岁。毕业后三年,27岁时才结了婚。按理说也不算太晚,算不上大龄青年。但毕业后的一段时间,没有谈婚论嫁,家中写信来,不停的催婚。春节回家,七大姑八大姨,亲戚熟人,不断的过问,搞得自己都觉得犯了好大的错误似的。很不自在,以至假期没完,找个借口,早早的逃离家乡,奔向工作的城市。</font></h3> <h3>  这己经比前辈们好多了,只是催婚,没有父母定门亲,做成局让自已往里钻。毕竟时代不同了,社会进步了,风俗也在改良,父母的权威也不如当年。自己也下了决心,已所不欲,匆施于人,今后决不对子女催婚。</h3> <h3>  二三十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头上的青丝变成满头飞霜。孩子的年龄也与我当年相似,刚开始还牢守当年的誓言,不催婚。周边同事同学年龄相仿的小孩,陆续结婚生子。每次打电话回家,父母都要问孙子什么时候结婚,亲戚朋友相见,催问孩子什么时候吃喜糖。问的次数多了,再也淡定不起来,对父母当年的处境和心情也理解了。只是相对子女来说,我们的权威,远远不如父母那一代。如果话说多了,说得太直白,会招来一顿抱怨,他们还可能回都不回家。于是,我们成了底气不足,说话小心翼翼的催婚一族。</h3> <h3>  父母长辈一直在催,能不能托熟人介绍。我知道,没带回只是觉得还不成熟,不想让其他人评判罢了。想当年,父母就催婚托人给我介绍对象。其实,并不是自己真的找不到,由于种种原因,暂时不想谈而己。身边同事可能更加了解自己,他们介绍的比托不相识的人介绍更加合适。这不,孩子们觉得成熟了,没多久就不是就带回家了,现在己经结婚了吗?</h3> <h3>  现在,遇见亲朋好友,见面聊了家长里短,又在问孙儿多大,告诉同龄的人谁谁早做了祖父母。父母也说,他们同事,比他们年龄还小的,都有了第四代。我们还淡定得了吗,会不会马上又要成为催生族。</h3> <h3>  历史书上说,社会总是螺旋式上升发展,家族也是一样,一代重复一代的过去。再过二三十年,我们的下一代,是不是也像我们现在一样,成为催婚催生族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