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寸氏宗祠坐落在马蹄型的和顺垻子东南部和顺古镇,四周群山环抱,黑龙山,来风山,老龟坡,马鞍山,石头山等休眠火山与绕村而过的和顺小河使其既有,“群山环卫,朝抱有情”之境。又含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藏风聚气,满足中园传统村落之精髓,和顺整个主材落座落在黑龙山北麓的缓坡上。形成“居山而不登高阜,临水而陷泽困的态势”。舒展平缓的靠山山脉蜿蜒几公里将山脚和山腰的村子环抱村前的垻子呈新月型,平坦开阔,成聚风藏气之势,寸氏宗祠坐东南朝西北,位于村落左右的来风山和石头山乃为护卫青龙,白虎。</h3> <h3>2月6日我们来到和顺古镇寸氏宗祠</h3><h3>寸氏宗祠又称寸家祠堂,位于云南省腾冲具和顺古镇,是和顺古镇标志性建筑,是腾冲寸氏宗族的象征。</h3><h3>和顺八大家祠中,寸氏宗祠是修建最早的一家。据碑刻记载:清嘉庆十年(1806年)時任族长的寸光远组织阖族神前起念,劝捐筹款,后投资缅甸经营棉花,获利后于嘉庆十三年(1810年)夏修山墙、围墙及廊阶……前后历時126年,经几代人的辛勤营作,方始告竣,共有正堂、左右厢楼、照壁、前厅、花园、两个天井、尤其新大门在上下两个月台及分立两边的标杆,八字粉墙的映衬下十分壮观。</h3><h3>寸氏宗祠大门使用的材料、外形都标新立异,典型的东南亚风格,“洋”气十足。…………谋划于1936年在缅甸请印度工程师设计图纸,再由缅甸顾请印度工匠到和顺施建。所用材料如钢筋、水泥、沥青等全部由缅甸靠马帮驮运回来。经过长年精心施工雕琢,建成的新大门再配以匾额楹联,最终形成了中外合壁经典之作。岁月沦桑,历经7O多个春秋风风雨雨的洗涤、磨砺,它不仅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時光的推移越显得珍贵,成了华夏文化与南亚文化水乳交融的实物例证,因而亦顺理成章地成了魅力和顺侨乡一张醒目名片。</h3> <h3>大门外上月台的左右两边分别立有一根高达两丈多的石柱标杆,即古代的旗杆,相较其他宗祠的标杆,迴然有异,特别醒目的是别家的标杆只有一个方斗,而寸氏宗祠标杆上有两层方斗。这里很有讲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時代,是有严格规定不能越矩,由于在明清两朝,寸家不仅先后获取功名的有223个秀才文武生,4个举人,并于光绪己未年还出了寸开泰一个进士,故按律允许悬两斗,其它宗祠则无此殊荣,寸氏宗祠的双斗标杆就成了最“🐮”的。</h3> <h3>爷爷弯腰对豆豆:孩子啊!这里就是驰名中外商贾一方的寸氏宗祠,我们进去认认真真地看看。</h3><h3>豆豆点头:爷爷,好。</h3> <h3>寸氏宗祠里悬挂的匾额楹联极为丰富,其中尤为珍贵的是明朝万历年间著名儒将邓子龙为缅怀“桥头老爷”寸玉提书的“白发朝仪”匾额。据说,邓参将当年统兵驻节腾櫷,闲暇之余漫游河上屯亦即今日的和顺,偶经寸玉家门,见其中热闹异常,便使人问知是后辈为寸玉作祀典,将军受邀欣然入席,寸玉后人恭请他留墨为记,乘酒兴他豪气大发一挥而就,蓝底白粉,据说“白”学尚缺中间一横,众人皆疑是否笔误,将军含笑不答,待匾额悬挂后,只见他手撮一团粉泥往匾上用力一掷,刚好填充了“白”字中间所欠一横,“白发朝仪”几个气势不凡、苍劲有力的大字赫然于目,举座拍手叫绝。此匾多年都一直挂在寸玉家,宗祠兴建才由后人赠送到宗祠内悬挂,可惜这一难得的宝贵文物和其他众多楹联匾额,解放后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被陆续移作他用,文革浩劫更无一幸免。万幸李根源先生闲居和顺魁阁時将“白发朝代”拓下并刻于石上,邓参将的笔迹才得以保存,其它楹联内容由寸开泰主编《寸氏宗谱》時均附记其上。</h3> <h3>我拍的这一幅匾额“白发朝仪”已是李根源闲居和顺魁阁時将“白发朝仪”拓片并刻于石上。</h3> <h3>牌匾楹联</h3><h3>明德惟韾.白发朝仪.西川世泽.</h3><h3>德照蒲新.知恩知报.族裔繁昌</h3> <h3>祠中左右侧悬挂清代光绪乙未进士寸开泰手书的“寸氏家训”,寸氏家训共十六字:礼、义、廉、耻、忠、信、孝、悌、宽、和、谨、勤、慈、让、恭、俭。这十六个字,概括了做人的方方面面。每字下面均有解说。</h3> <h3>我们在马队前留影,体会茶马古道之文化。</h3> <h3>寸祠宗祠大门,一派金碧辉煌。其造型中西合壁,三道罗马式园拱门,每道门有一个三角顶,十分有新意。大门外有两层石月台。月台均修有石栏。临门月台高岀乡前通街丈余,通冲外又有一更大月台,月台前有荷池一塘,塘外为广袤农田。</h3> <h3>十里油菜花黄分外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