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石匣情结(文/景晔)

星原光景(景晔)

<h3>  《我的石匣情结》</h3><h3> ~为石匣大汶河文集作序</h3><h3> </h3><h3> 石匣,我的老家,一座四面环山的小村庄。我的童年和少年都在这里度过,这座山村,与我而言,血脉相连,割舍不下!</h3><h3> 小时候,村子里还没有通车,也没有通电,更没有电视电脑,那时的生活特简单。大人们白天上坡拾掇庄稼,晚上吃了饭就在桥头上围坐唠家常。学生们每天上学放学、吃饭睡觉、帮做家务。再小点的孩子更简单了,除了吃就是玩!我记忆中的童年趣事,永远离不开这大山和小河。春天的桃杏和榆钱,夏天的水湾和鱼蟹,秋天的野果和红叶,冬天的冰雪和春节!我们就在这春夏秋冬的变换里,一天天地长大了!</h3><h3> 长大了,就该离开家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吸引着我,背上行囊,义无反顾地去探索!求学、就业、成家,不经意间,年龄越来越大,而老家石匣,好像越来越远了!可我的石匣情结,却是越来越浓了!心里有万般情绪,却不知如何去表达。偶然的机会,写了一篇回乡随笔在论坛上发表,竟然引起好多乡亲的共鸣,也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这时候才想该静下心来,好好的去怀念石匣,去了解石匣,用自己的文字去记录石匣,也是记录自己的生活!</h3><h3> 后来,我写了纪念爷爷奶奶的文章《脊梁》,这篇文章对我而言很重要,也得到很多乡亲的转发和评论。“爷爷奶奶的一生,几乎都在石匣这座小山村度过,平凡而又平淡,没有如诗如歌,没有丰功伟业。我写下这些,我只是想说,在我的世界,他们真真切切地来过,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和生命的脉络……”于永宗老师看了这篇文章,辗转联系到我,给予我很大的肯定和鼓励。于老师邀我加入了“石匣大汶河文化之乡”的大家庭,并结识了群里的诸位老师和文友。</h3><h3> “石匣大汶河文化之乡”里的众位文友,都是文采斐然,在大家互相鼓励下,一篇篇回忆石匣、宣传石匣、纪念石匣的文章竞相绽放!而我也陆续发表了十几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深入了解石匣,也对石匣的历史文化底蕴惊叹不已。在众位文友的文章里,石匣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或形象或生动!石匣的古泉古道、古桥古迹或厚重或轻灵!石匣的故事传说、百姓生活或神秘或深情!我的石匣情结里,不再只是儿女情长,还有对石匣文化传承的自豪与欣慰!</h3><h3> 兴隆寺、报国寺、白云寺,龙王庙、真武庙、山神庙,滴水泉、圣水泉、凉水泉,滴水崖、泉子崖、九子崖,古戏台、古长城、古梯田,石河道、石庵屋、石羊栏,青山洞、嘟噜洞、石胡同……石匣文化在数不胜数的山村古迹中传承!石匣文化在古老汶河的潺潺流水中传承!石匣文化在章丘梆子、扮玩玩彩的锣鼓声中传承!石匣文化在流苏、桂花、黄栌的色彩变幻中传承!石匣文化在山野小花、漫山野果的诱人香气里传承!石匣文化在祖祖辈辈的勤劳善良、朴实无华里传承……</h3><h3> 石匣大汶河文集的出版,也是石匣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或许千百年后,你能在文集里读到我的文字,而我已归于尘土。但愿那时,我的老家石匣,依然静卧在那山水之间,袅袅炊烟……</h3><h3> 景晔写于2019年2月11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