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党籍碑史话(五)

冯志强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命运多舛的“元祐党籍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冯志强</h3><h3><br><h3> 所谓“元祐党人”是指北宋哲宗时期,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的官员,“元祐党籍碑”就是刻录这些官员姓名的碑刻。</h3></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第一次刻立“元祐党人碑”</font></b></h3><h3>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用章敦为相,再一次起用变法派人士,全面恢复变法新政,严酷打击元佑党人,前后历时六年有余。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皆遭流贬。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去世。宋徽宗赵佶继位,向太后垂帘听政。其间,再次起用元佑党人,废除变法新政。九个月后,向太后患病归政,宋徽宗正式执掌大权。崇宁元年(1102)宋徽宗用蔡京为相,重又崇奉熙宁新政。崇宁元年(1102)九月,宋徽宗令中书省进呈元佑中反对新法及在元符中有过激言行的大臣姓名。蔡京以文臣执政官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范纯仁、韩维、苏辙、范纯礼、陆佃等二十二人,待制以上官苏轼、范祖禹、晁补之、黄庭坚、程颐等四十八人,余官秦观等三十八人,内臣张士良等八人,武臣王献可等四人,共计一百二十人,分别定其罪状,称作奸党,并由徽崇亲自书写姓名,刻于石上,竖于端礼门外,称之“元佑党人碑”。不许党人子孙留在京师,不许参加科考,而且碑上列名的人一律“永不录用”。 </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第二次刻立“元祐党人碑”</font></b></h3><h3> 崇宁元年竖立在端礼门的党人碑,只有在汴京的文武官或曾到汴京的文武官能看到。蔡京认为这样知道的人不多,要扩大范围。于是崇宁二年九月,又有“臣僚上言:近出府界,陈州人士有以端礼门石刻元佑奸党姓名问臣者。其姓名朝廷虽尝行下,至于御笔刻石,则未尽知也。欲乞特降睿旨,具列奸党,以御书刻石端礼门姓名,下外路州军,于监司长吏厅,立石刊记,以示万世!”皇帝答应了这个要求。于是汴京之外,地方上的监司长吏厅也各有党人碑。崇宁二年的党人碑与元年端礼门的党人碑内容有不同。它分为元枯奸党,曾任宰臣(八人),曾任执政官(十六人),曾任待制以上官(三十五人),余官(三十九人),而没有武臣、内臣。端礼门碑共一百二十人,这里就只有九十八人。</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第三次刻立“元祐党人碑”</font></b></h3><h3> 崇宁三年(1104),蔡京上奏宋徽宗重新将元佑党人以及后来所定的邪类,合为一籍,认定三百零九人为“党人”,第二次刻石立于朝堂东壁,井下令让察京书写一遍,在地方官府刻石立碑。</h3><h3> 蔡京打击报复守旧派的同时,对变法派内的一些人也进行迫害,以显示他的不可一世。王安石的学生陆佃,以及变法派人物李清臣等人,因得罪了蔡京,竟也被打入“元佑党籍”,备受摧折。章敦曾反对宋徽宗继承皇位,蔡家为讨得宋徽宗的欢心,便上奏说:“陛下,章敦是奸邪之辈,目中无君,不恭不敬,请陛下把他一列为奸党。”宋徽宗没有明确表态。于是,蔡京便自作主张,将章停当作党人对待,连其子孙也受到牵连。</h3><h3> 自蔡京拜相以来,受到其排挤迫害的朝中大臣,几乎超过一千,其中主要是宋哲宗元佑年间的守旧派。“元祐党籍”成了蔡京党同伐异,排挤打击政敌的一把利剑。在蔡京的专权下,宋徽宗的前堂上充满了奸邪之臣,朝政日益腐败下去。</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第一次毁碑</font></b></h3><h3> 蔡京的这种做法让各地人都知道,皇帝把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等人定为奸党,难免引起舆论的不满。由于舆论不满,皇帝与宰相都不好收场。到了崇宁四年(1105)九月,他们就借名九鼎铸成的大庆,大赦天下。接着,崇宁五年(1106)正月,又借名星变,下诏尽毁立于朝堂和全国各地的“元祐党人碑”。</h3><h3> </h3></h3> <h3><b><font color="#ed2308">第四次刻“元祐党籍”石刻</font></b><h3> 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元祐党籍中的梁焘,曾任尚书左丞,其曾孙梁律,在广西桂林做官,以家藏拓本摹刻“元祐党籍”于龙隐岩。石刻高170厘米,宽137厘米,题额隶书,正文行楷书。</h3></h3> <h3><b><font color="#ed2308">第五次刻立“元祐党籍碑”</font></b></h3><h3> 南宋嘉定辛未年(1211年),元祐党籍中余官第六十三人沈千,其曾孙沈暐,时官任融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事,以家藏拓本重刻于广西融水县真仙岩内。碑高200厘米,宽102厘米,碑额楷书、碑文正书。</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b>第二次被毁</b></font></h3><h3> 据《明史稿》:“胡寿昌,字子祺,江西吉水人,洪武中迁广西按察司佥事,屡平冤狱,凡祠庙不载祀典者,悉令毁撤。闻元祐党碑在融州山谷,舁出碎之。” </h3><h3> 明郎瑛《七修类稿》:“广西融州真仙岩多碑刻,元祐党碑亦在焉,本朝胡文穆公为广佥事时碎之。此文穆自载于己集,谅不诬也。”</h3><h3> 据此现藏于融水县博物馆的“元祐党籍碑”则已非宋刻,应是胡寿昌毁碑之后之再刻。</h3><h3> 然而,清道光《融县志》又载“洪武中,吉水胡寿昌迁广西按察使司佥事,闻元祐党籍碑在融州山中,舁出碎之,查一佥事署驻桂林,不知公当日何独舍近而图远,今阅融碑亦完好如故,岂胡公有其意而未举行,抑或载笔者所传闻异议辞,但众正之名,赖此边徼。一凡石然赫长存,谓非山灵呵护之不得也。”是对明洪武年毁碑之说的怀疑。</h3> <h3>  现藏于广西融水县博物馆的“元祐党籍碑”原立于真仙岩内,六十年代,真仙岩被辟为兵工厂,此碑移至县政府盖水沟。一九七二年,郭沫若到广西,久闻“元祐党籍碑”之名,于是询问相关领导此碑的情况。后区博物馆派员到融水县,在县革委会将盖水沟的“元祐党籍碑”掘出,已断裂为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