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墨脱圣地——南雅雪域行之十

竹壳子热水瓶

<h1>最早接触墨脱这个地名,还是在老枪2012年的博客里,追忆2006年去墨脱的经历。这真是让我膜拜的墨脱驴友前辈啦。当时人家在南海电视台高就,资深新闻工作者,接了个汉藏心连心之类的任务,带着长抢短炮徒步从派乡徒步进了墨脱。搞新闻的,加上那个地方本身有趣,老枪的图文煞是引人入胜。那时候我对文章里关于墨脱的自然环境的部分并没有什么感觉,只记得有好多原始森林的照片,对一些跟人有关的情节印象比较深刻,如同行的背夫嫌他膝盖带病走太慢,趴石头上睡觉等他啦;过桥遇飞石,与时间赛跑舍命逃过一劫,后面桥垮了,这边膝盖奇迹般好了,此后健步如飞;还有蚂蟥叮人之类的惊悚桥段,等等。最让我震撼并记忆犹新的还是博文提到墨脱通公路之前,负责从外面运回生活物资的背夫有很多是女人!读文章那年,墨脱这个地名对我来说无异于遥远的外星,并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来。</h1><h1><br>现在即将走上扎木镇去墨脱的公路,再次翻出老枪的博客,重温墨脱那几篇,算是提前做了功课吧。有了这些天在滇藏线前半段的各种艰苦历险,对老枪文中自然景观的描写开始有了共鸣,也有了期待,带着些许兴奋。当年还没通公路,他是徒步往返的,而四年后的我们是驾车前往,那就到接下来的行程中走着瞧吧。</h1><h3><br></h3><h1>墨脱,又名白马岗。它位于西藏东南部地区,属雅鲁藏布江下游山川河谷地带,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麓。这里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环境最好的地方,也是西藏最温和,雨量最充沛,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方。——这一段是网上顺过来的——写到这里有些担心,照这个路子写下去,本篇有可能被我搞成地理杂志征文,所以提醒自己尽量别那么尽善尽美,差不多得了,重要的是记下我们自己留下的那些车辙和脚印。</h1><h1><br></h1><h1>好吧,换个口气——墨脱,如一朵神秘的莲花盛开在西藏,只有风雨没有风尘......呵呵!</h1><h3><br></h3><h1>下面的图片是从我手机好多好多照片里精选出来,美篇po图有限制,无奈把内容相关的图做了拼接,清晰度受影响了,将就看。我选图的标准第一是好看,第二是好奇,要看墨脱全貌,客官去找度娘哈!</h1> <h1>在1994年之前,墨脱是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一个鲜为人知的神秘之地,冰川、泥石流、雪崩、绝壁,险峻的道路使墨脱成为了远离现代社会的“世外桃源”。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罕见的珍稀动植物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因此成为许多旅行者向往的地方。虽然修通了公路,但是直到2014年以前很少有人去那里,就因为太险、太艰苦。也只有老枪同志这种资深驴友+骨灰级文艺青年,才会在十多年前带着腿伤去冒险吧。</h1><h1><br></h1><h1>我们头天下榻的波密县城所在地扎木镇海拔2700米。走扎墨公路去墨脱,不到120公里的路程,要从2000多米攀升到4000多米的嘎隆拉山,再到海拔1200米的墨脱县城。这简直就是坐一趟巨型过山车嘛!这种速升速降带给我们很多惊喜。</h1><h3><br></h3><h1>9月16日早上8:10,队伍离开波密的三原色客栈上了扎墨公路,没走多远就遇到了正宗搓衣板路,大概是高寒地区陡坡防滑吧,把一条水泥路硬生生凿成横条的搓衣板纹理,坐车上那感觉跟在健身器上甩肉的感觉差不多。</h1><h1><br></h1><h1>很快就开始爬嘎隆拉雪山。随手就能拍到冰川的照片。</h1><h1><br></h1><h1>资料:</h1><h1>嘎隆拉雪山,最高峰海拔4700米,被当地人称为神山嘎。嘎隆拉山处在喜马拉雅山脉的迎风坡,受印度洋暖气候的影响,气候多变,令人生畏,加上地质构造复杂,活动剧烈频繁,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雪崩、滑坡、泥石流,被当地人称为神山。山顶常年被冰雪覆盖,山上孕育着数条冰川,冰川融水最终汇入雅鲁藏布江的支流。(摘录毕)</h1> <h1>嘎隆拉雪山曾是进出墨脱的拦路虎。2013年10月31日,有一条隧道打通了嘎隆拉山。</h1><h1><br>图上是海拔4100米的嘎隆拉山口。这也是目前乘车到墨脱县的必经之路,每年11月至来年4月间大雪封山。从这里可以看见冰川形成的U形谷。从山上成片的经幡我们能感受到藏民们对神山的敬畏。</h1> <h1>这条伟大的隧道叫嘎隆拉隧道,长3310米。隧道上方就是原来的老路。4700米的嘎隆拉山口冰天雪地,5月之前根本无法行走。现在由于有了隧道,减少了二十多公里的雪山险道,进墨脱很方便了,但据说那神山上的天池就看不到了,真是得失相伴啊。</h1><h3><br></h3><h1>刚过隧道不久,遇一辆与我们反向行驶的西安牌车,说是前面修路工人师傅劝他放弃,于是他果断放弃了。看这情形,我们这边心里打鼓了,车队开始商量,接下来我们这台起亚商务车怕是过不了墨脱的雄关漫道了,决定到下一个服务区做调整。</h1> <h1>海拔还在下降。路上开始出现参天云杉。烟云缥缈。</h1> <h1>常年的湿润空气,滋养了繁茂的苔藓植物,有的石头上还附着比较罕见的红色苔藓。</h1> <h1>公路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穿过,路边到处是钢丝绞成的网兜固定滚石,但是仍有一些滚石强行冲破网兜滚到路上。</h1><h1><br>过边检站。记忆中进墨脱过了三个边检站。墨脱县是边境,距印度实际控制藏南边界处不到二十公里,所以到墨脱县需要办理边防通行证,没有证,过不了边检站你只能原路返回,不能入境。</h1> <h1>在80K边检站,我们乘坐的3号起亚商务车被告知无法行走后面的路。于是3号车连带着大部分行李停在服务区开阔的平地,我们四人轻装分散到了其他四台越野车里面。我上5号任总的车,稀释了他们车上的纯色性别。</h1><h1>果然后面的路越来越烂,越来越险。</h1> <h1>保存非常完好的原始森林景观带,里面有罕见的千年云杉。</h1><h1><br>眼前,如果没有那根电线杆子提醒,你会分辨不出这是人间还是仙界,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神清气爽。</h1> <h1>无人机腾云驾雾。</h1> <h1>方总无人机眼里的我们。</h1> <h1>领队是戏精本精啊。</h1> <h1>疑似多雄拉河。碧绿的雪水河,距离短,落差大,奔腾不息,汇入雅鲁藏布江。</h1> <h1>大树。</h1> <h1>朽木。苔藓。</h1><h3><br></h3><h1>植物品种越来越多。</h1> <h1>在墨脱的原始森林里,到处看见树上的“白胡子”寄生植物长长短短地挂着。后来暴走扎日神山那次,沿途也看到巨多这种低等植物。</h1><h3><br></h3><h1>本着有植物学基础的专业精神,回来查了下,得知这些白胡子叫“松萝”。松萝对环境的要求很高,空气中有一点点污染就不能存活,是最好的环境检测器,所以有松萝的地方,标志着这里有极好的生态环境条件。</h1><h1><br></h1><h1>然后进一步了解到,松萝是入药的,清肝化痰。昨天在一条资料里看到《本草纲目》里称之为“菟丝”。好熟悉的名字。今天再查入药的菟丝子,是旋花科植物,算高等植物了。这下搞懵了。算了,打住,不求甚解吧,我去墨脱又不是为了采仙草救许仙。</h1> <h1>一路无手机信号。</h1><h3><br></h3><h1>突然见一直跑前面的1号车停在路边,赵主任像个交警似的背对他自己车站在路中央目送我们一辆辆过去。我一路拍过来没看懂他在干嘛,我们车里男士提醒,人家车上的女士在“唱山歌”呢。老赵车开得快,利尿的速度啊!他们车上这趟还多了个3号车分过去的子慧。护花使者当得很尽职,哈哈哈......<br></h1> <h1>飞泉高挂,从雪山中来,到森林里去,流入雅鲁藏布江。</h1> <h1>一路颠得好辛苦。这段路面还算平坦,休息一下。</h1> <h1>曲径通幽处。</h1> <h1>姿势好敬业。</h1> <h1>拍拍拍......</h1> <h1>涉水路段。我乘坐的5号车打头。水底情况不明,小心通过。我们这车还算顺利,赵华的1号车卡了底盘,慢慢挪了过来。</h1><h3><br></h3><h1>一路坎坷崎岖。</h1><h1><br></h1><h1>任总车喇叭唱到:“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雨雪博激流……”人生如旅途,旅途映照人生啊!</h1><h3><br></h3><h1>塌方路段不断。车喇叭又唱:“一条大河……迎接它的有猎枪!”</h1><h1><br>路基塌陷。车喇叭唱:“跑马溜溜的山上……”</h1><h1><br>坐任总的车好有趣,车上多个音乐治疗师!</h1> <h1>蚂蟥路段的提醒告示。据说很多徒步走墨脱的人在这一带领教过蚂蟥的猛攻。尤其是7/8月,雨水充沛,气候潮湿,蚂蝗简直成了墨脱原始雨林一道杀机重重的封锁线,很恐怖。好像老枪博客里提到过,网上好多图和纪实。我们开车过去,蚂蟥之于我们只是传说了。</h1><h3><br></h3><h1>有蚂蟥出现,说明海拔已在2000米以下了。</h1> <h1>一路过了好多这样的钢便桥,通常都是载重限15吨,一次只能过一辆车。听说墨脱这个大峡谷里还保留了很多当地人用简单的钢索和藤萝编制的便桥,至今还在使用,走在上面,从稀疏的藤萝间可以看见下面呼啸的河水。</h1> <h1>地质灾害路段。</h1><h1><br></h1><h1>急弯、窄径、陡坡、塌方......一路都在雪山、森林、瀑布、飞流之间辗转腾挪。</h1> <h1>11:30,到达莲花门楼。50k处再次边检。这次边检很严,连后备箱都查。</h1><h3><br></h3><h1>这时感觉温度上升了好多,大家纷纷脱得只剩两件单衣。</h1> <h1>听说离墨脱还有3小时路程,女人们赶紧卸包袱。</h1><h1><br></h1><h1>高原“厕所”,就是两扇打开的车门加一条展开的披肩——这个边检站附近“厕所”待遇稍高点,还有条西藏小狗当守卫。事后用辣干子犒劳它还一副嫌弃的模样。</h1><h1><br>为了赶时间,在边检站旁边休息时没有吃饭,继续赶路。</h1> <h1>刚离开边检站,拐两个弯,手机信号就变2G了。</h1><h1><br></h1><h1>路遇可爱的协警。这网速慢,牛牛是要我们的车速配合一下网速。</h1><h3><br></h3> <h1>离墨脱只有50公里了。山花烂漫。</h1><h3><br></h3><h1>短距离骤降3000米,从高山寒带到亚热带、热带,在几个小时之内我们领略到从雪山到热带雨林的千姿百态的奇妙自然景观。</h1> <h1>到达热带雨林的标志——看见芭蕉树了。此后芭蕉树越来越多,还时常可以看见一串串熟了的芭蕉挂在树上。</h1> <h1>钢便桥。限速5km,限重15t。一辆辆过,慢慢来。</h1> <h1>蕨类植物。</h1><h1><br></h1><h1>植物品种丰富多彩,丛林的气息愈加浓厚。</h1> <h1>12:30时太阳出来了。还在边检站唱山歌时我就感觉饿了,盼着有个地方能休息,好好吃点东西。</h1><h1><br></h1><h1>车颠颠地走着,任总的车载音响配合着颠簸的节奏唱起了《玉旋风》:你的队伍开过来,像一曲玉旋风......"活脱脱长征路上宣传队的快板书。</h1><h1><br></h1><h1>饿着肚子,听着音乐,看丛林风景......看见几株蒲公英开着绒绒的花!......有4G信号了!果然,前面出现了一个有人工围栏的平地:加隆瀑布观景台。1:15,吃饭!<br></h1><h3><br></h3><h1>穿行在丛林公路,身体随着跳动的车永无止尽地颠着......音响里传出“真的好想你”、“放牧着明天”......头一次对这些老歌感觉到从未有过的亲切感。</h1><h1><br></h1><h1>习大、方总、任总三人打牌放松,笑声不断。这回任总告捷,把昨晚在波密输掉的扳回来了。后面一条烂路他把车开得兴高采烈,那音乐也挺应景的,居然唱起了《翻身道情》!笑死我了......</h1><h3><br></h3><h1>很想遇到感兴趣又搞不懂的见闻就刷万能的手机,看看相关的人文地理资讯,但是双手要着力抓个椅子背之类的,才可以稳住身体不至于东倒西歪闪了老腰,所以没法看手机。离开加隆瀑布景点也就20分钟吧,手机又只剩2G信号了。早就死了看手机的心,只在备忘录寥寥记下一些事件和时间节点,便于回去查资料有个方向。这也导致了这游记后来写得分外辛苦,同时也漏掉了很多在当时才有的情绪体验。没有遗憾,这就是旅途本身的局限吧。</h1> <h1>休息间隙,任总活雷锋,顺便帮一对年迈的北京夫妇修了车。</h1> <h1>深山老林里,有人就挺稀罕的,还难得遇到了当地人的路边水果摊。老板娘很热情。</h1> <h1>这叫”野柠檬”,好大个。我觉得像番石榴,但个头和形状又不大像,没尝过。</h1> <h1>任式丝带耳一以贯之,买东西跟开车一个样,淋漓尽致。可是生芭蕉现在吃不了呢。</h1> <h1>老板娘举手投足间有种别样风情。</h1><h3><br></h3><h1>上厕所时在矮隔墙上捡到一只老人手机,看样子是走在我们前面的人落下的。翻最近的通话记录打过去,对方说是哥哥嫂子在西藏旅游,我请她给哥嫂同行的人打电话,告诉他们可以到水果摊来取手机。看这手机款式和旧旧的样子,估计她这哥嫂年纪不小了。</h1><h3><br></h3><h1>车上有活雷锋,我学雷锋必须拾金不昧,将手机寄存在老板娘水果摊了。</h1> <h1>终于在另外一个水果摊买到了熟的芭蕉,这回任总脸上笑开花的褶子像丰收曲的五线谱。我们一路吃到墨脱县城,味道不错,少了我们在家买的催熟的芭蕉那个涩味。</h1> <h1>过隧道。</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离墨脱县城很近了。墨脱与仁钦崩寺的分叉路口。这里又过边检,登记身份证后放行。</h1><h3><br></h3><h3></h3><h1 style="text-align: left;">按路标指示,我们先去拜谒仁钦崩寺。</h1> <h1>仁钦崩寺被山下几道门拦着。最外面一道门看见这张有趣的布告,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地从身体、情绪、经济、法律等不同层面解说打架成本。重点它写的是汉字!汉字!!还两重门!什么情况啊?《天下无贼》里的王宝强蜕化变质了?</h1> <h1>仁钦崩寺位于墨脱的卓玛拉神山上,距离墨脱县城约12公里,属于藏传佛教的宁玛派(红教)寺庙,是墨脱修建最早的寺庙,同时也是墨脱规模最大的寺庙。</h1><h1><br></h1><h1>寺庙中的主供佛是莲花生大师,相传莲花生大师是印度高僧,是他将佛教带入了西藏,从此便有了藏传佛教。据说莲花生大师为了寻找神山圣湖,来到墨脱,发现这里形似盛开的莲花,便这里修行弘扬佛法,并将这里取名为“博隅白玛岗”,意为“隐秘的莲花”。</h1><h1><br>现在的仁钦崩寺正处于莲花的正中央。据说由于1950年墨脱发生了8.6级大地震,仁钦崩寺在地震中被毁,现在的建筑是1983年重建的,虽然规模不如从前,但在藏传佛教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在周边国家,如印度、尼泊尔等国的佛教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每年都有无数的信徒来此朝圣转山。</h1><h1><br>我们进寺庙后正好遇到一位身着便装的高个子高人,为我们义务讲解了仁钦崩寺的前世今生,当时只记得虔诚地听了,忘了录音,后来除了当时记了一句“观世音的肚脐眼”,其余全忘了。好在有百度。但他说的比百度有趣多了。<br></h1><h3><br></h3><h1>我们按照他说的规矩,围着寺庙转经三圈,认真表达了敬意。</h1><h3><br></h3> <h1>一个通讯兵在寺庙外作业,一个人操作顾头顾不了尾,队友去给他帮忙。聊天中得知他是四川人,在墨脱服役四年了。</h1> <h1>出了寺庙已是下午4:20。下山时被寺庙附近散养的鸡吸引。</h1> <h1>记得2009年带女儿去云南,在香格里拉吃鸡,那个味道啊,余香满口,十年犹在,所以对藏家的鸡有着格外的好感。看看,就是个带娃的老母鸡,也漂漂亮亮不失风韵。</h1> <h1>一只雄鸡威风凛凛站在仁钦崩寺的墙头上。听说藏鸡身形较小,但好斗。</h1> <h1>继续下山。这个视角,飞一样的感觉。</h1> <h1>远眺墨脱县城。怎么可以这么美!</h1> <h1>下午5:40,入住墨脱县“格拉丹东大酒店”。才进大堂,手里的行李一扔,子慧同学就开始收拾散架的骨头了。</h1> <h1>下午6:15的墨脱。静谧,纯粹,纤尘不染。</h1> <h1>藏区的货车装饰。细节里透着对神灵的敬畏。</h1> <h1>浓郁的藏族风情,美美哒。多么奔放自然、无拘无束!看到藏民对美的独特追求,突然觉得如今流行文化里的“禁欲系”似乎在诉说着现代城市文明给人们带来的茫然无措。</h1> <h1>今晚分车吃饭,3、4号车一起吃墨脱石锅菌王府。这一路第三次吃石锅鸡了,据说墨脱的石锅鸡最地道。鸡已经不像以前吃过的藏鸡那么香了,但手指参是真的,捞出来好几个。</h1><h3><br></h3><h1>饭后散步回酒店,发现酒店隔壁就有个石锅专卖店,一口锅足有一、二十斤重,1400元/个,好家伙,价格不含糊。我和子慧都不怎么研究厨艺,所以进去跟老板打招呼后,装模作样看了一圈就出来了。听说另外有几个女队友买了石锅带回去。真是中国好媳妇、中国好婆婆、中国好丈母娘!</h1> <h1>饭店一楼的地图。</h1><h1><br>右边的察隅县有部分是印控区。我也是这次旅行才对印控区有了更多了解。这条中国政府一直不承认的国境线叫“麦克马洪线”。“麦克马洪线”问题始于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围绕这跟非法国境线,中印边界争端来来回回打打停停已经跨世纪了。关于麦克马洪线的历史有点复杂,留给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去研究吧,此处省略6000字。</h1><h1><br>我想此振臂一呼:祖国的领土不容侵犯!</h1><h3></h3><h3><br></h3> <h1>墨脱县城的夜晚。9月中旬,晚上穿短袖T恤也不觉得冷。小县城不时有出租车上下客人。自从通了公路,“隐秘的莲花”迅速被城市化,交通的便利带来了方便的现代文明,也蚕食着这里的古朴和神秘。</h1><h1><br>这一夜,睡得很香。</h1> <h1>清早,在酒店餐厅用过早餐,吃了什么我忘了。</h1><h3><br></h3><h1>8:10,带着行李离开格拉丹东大酒店,马上去果果塘大拐弯看风景。</h1><h1><br>看戏精领队的告别仪式。</h1> <h1>又开始了在森林、雪山、溪水间的美景切换。</h1><h1><br>冰川峡谷四季如春。</h1> <h1>也能闻到秋的气息。</h1> <h1>山间云雾如梦如幻,美不胜收。</h1> <h1>湍急的小河如玉精灵般从身边汩汩流过。</h1> <h1>墨脱常年云雾缭绕,俗称“山顶在云间”,所以雅江云雾是墨脱的一大特色,我们不间断地惊讶于自然的神奇与圣地景象。好运气的我们还遇上了无雨的清晨,墨脱云雾遮天蔽日,犹如仙境,让人流连忘返。</h1> <h1>好一幅大气磅礴的水墨山川!</h1><h1><br></h1><h1>在峡谷里的雅鲁藏布江,我们遇见了传说中的“白龙”,就是一条长长的白色云雾笼罩在雅鲁藏布江上来回游动,就像一条白色的巨龙游荡在峡谷之中,勾勒出壮丽的自然奇观。</h1> <h1>看见对岸山腰上的“白龙”了吗?</h1> <h1>白龙送我去仙界。</h1> <h1>墨脱县城到果果塘观景台只有12公里。离观景台不远的地方出现了严重山体滑坡,泥石流把本来就不宽的路面挤占得只剩一个车身宽。翻山越岭跑了十来天了,每遇塌方、滑坡、飞石,要么是前几天发生塌方,路修好了我们才过,要么是路上有头天晚上掉下的飞石,看着惊出一身冷汗再庆幸自己侥幸躲过。这回危险就在脚下。</h1><h3><br></h3><h1>四台车的人全下车,观察了半天。前面的1号车赵华和4号车轩轩哥用极慢的速度开过去了,紧接着2号车方晖要过去。只见他小心翼翼地开过去,停在最窄的地方,一会儿又倒回来了。颜家姊妹下车来惊魂未定地跟我们说:他们的日产途乐车身尺寸稍宽,压在最窄路面时,挤得左边松散的泥石哗啦啦地往下掉......他们当即决定退回来,放弃犯险。这下,我们5号车在最后,也跟着放弃去果果塘景点了,等他们前面两台车的人回来口述景观,我有点担心,他们的车还能开过来吗?</h1> <h1>1、4号车返回时由技术最好的任军驾驶渡过险关。左轮杂技式压着塌方泥石冲过,惊险一刻!1号车过来时,左轮塌了一下,把我们惊出一身冷汗。</h1><h1><br>等大家聚齐到安全地带准备离开时,接到信报的路政人员骑着摩托车已到现场开始勘察。</h1> <h1>有惊无险,可以聊聊果果塘大拐弯了。照片是1、4号车上队友拍的,大白龙无头无尾。</h1><h1><br>呃,之前我始终没搞清楚一个正儿八经的壮观景点为毛要取个这么卡哇伊的名字。刚查了资料,总算明白了,雅鲁藏布江在果果塘这里盘了一个大弯,当地也叫蛇形弯。果果塘大拐弯因其俯瞰像一个棒棒糖,所以得名"果果塘"。......这这这也......太不历史、太不神秘、太不文艺......了吧!好吧,西藏人民的思维常在云中漫步,不服不行!</h1> <h1>另一个角度观赏上午的果果塘。</h1><h3><br></h3><h3></h3><h1>阳光从厚厚的云层中喷薄而出,如圣光照耀。</h1> <h1>终于有地方可以用钱了。在一个藤制品店纷纷有所收获,得意洋洋。</h1> <h1>原路返回波密,这才发现山上竟有如此壮观的芭蕉林。遗憾的是没有找到一个好视角把芭蕉树和雪山拍到一个画面里。那种奇观,也只叹为观止于墨脱。</h1> <h1>一处藏式民居。结庐在仙境,悠然见南山。</h1> <h1>这个歇脚的亭子有意思,站在上面往下看,就是漫山遍野的芭蕉林。亭子上的横幅好拽,蛮合本车男士心意。</h1> <h1>这一路,我成了任总的老迷妹。</h1> <h1>翁婿俩。兄弟一般,能结伴做这样的深度旅行,真难得!中国好翁婿!</h1> <h1>5号车全体合影。没带自拍杆,正好亭子中央有个旧桌子,找了块石头固定手机。</h1> <h1>处处可以看到汉藏连心搞建设。</h1> <h1>中午了,太阳还挺厉害的。过一座钢便桥,正遇上修路工人们也准备开饭。我们车在后面等他们抬着重重的大饭锅走过去,左边那个回头朝我们咧嘴一笑,那笑容,啧啧,真是觉得他的当下就是幸福二字的最好诠释。</h1> <h1>我们也要开饭了。</h1><h1><br>每台车上都有保温瓶,早上灌满了开水,路上泡面吃。湖南人啊,在家天天吃米粉,肠胃比较习惯热的汤汤水水。</h1> <h1>又是塌方路段。这场景,虽然很常见,但每次经过神经难免紧绷。<br></h1><h3><br></h3><h1>一块好大的石头拦在路中央,昨天下午来时还没有。快速绕过去后连连惊叹!</h1> <h1>又看见高原的云杉了。</h1> <h1>有台川牌车不幸入坑。过去时我们车队问他要不要帮忙,对方车主婉拒了,大概是已经联系了救护。活雷锋没当成,那就跟这位倒霉兄弟的倒霉车合个影吧。</h1> <h1>又见玉精灵。</h1> <h1>回眸之间,墨脱50k边检服务区已经在山谷里了。</h1><h1><br>快到80k服务区,遭遇了史上最脏厕所。还不如就唱山歌呢!</h1> <h1>到达80K服务区。</h1><h1><br></h1><h1>又见雪山。</h1><h1><br></h1><h1>终于回到了我们的3号爱车,一切完好。经历了墨脱魔鬼路的艰险考验,现在格外轻松。历练到此境界,3800米已近不在话下了,蹦跳吼唱,怎么开心怎么来。虽然感觉到雪山脚下的凉意,但奔跑中放飞,用心中的火去点燃世界!</h1> <h1>又见嘎隆拉神山,更加气势恢弘。</h1> <h1>变幻莫测的雪山、冰川。</h1> <h1>这回是牛思考人生?还是人思考牛生?还是雪山上的互相见证?</h1> <h1>典型的现代冰川地貌。高山草甸,野花虽然开始凋零,但依稀可辨昔日的艳丽。</h1> <h1>返回波密时再走搓衣板路,计时8分钟,走完头是晕的,很像上高层电梯出来时那样,感觉身体还在浮浮沉沉。</h1><h1><br></h1><h1>回到了波密的三原色客栈。这回房间换成了美式乡村风格。</h1> <h1>藏香猪,母猪带一群小猪满大街觅食,很温和的动物。</h1> <h1>波密的牛肉面。</h1><h3><br></h3><h1>扎木镇闲逛。松茸,枸杞,藏红花。辛苦了两天,现在感觉格外地舒畅。</h1> <h1>前两天傍晚来到波密,急着洗尘,竟忽略了这么美的黄昏。两天后遇见,意外地惊艳。计划外的收获总让人感觉赚大发了,平添幸福感。</h1> <h1>错过那日黄昏,</h1><h1>得来朝花夕拾。</h1><h1>莫负韶光,</h1><h1>人约黄昏后。</h1> <h3></h3><h3><br></h3><h3><br></h3><h1>文/南雅雪域行随行队员王华<br>摄影/王华及随行队员蒋运强、子慧等队友</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