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撰文/摄影 李定明</h3> <h3> 说到锅,市面上的锅可谓品种繁多,但依然还有不少人家依然在使用老式铁锅。本文所要描述的是曾令湖南人们家喻户晓的“湘中”牌铁锅和它的最后坚守者。</h3> <h3> 湖南生产的铁锅,在国内素有“南锅”之称。其中,又以益阳铁锅首屈一指。益阳铁锅制造业始于明代以前,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考证,明末清初,安化宁子彬的曾祖父生在安化、益阳各开设4家锅厂,炉48座,盛极一时。清乾隆年间,益阳三里桥“立生”锅厂有8座炉子,140多名雇工。清道光年间,益阳锅业的生产更趋完善。品种除“南锅”外,还有“张锅”、“连锅”等销往湖北、江西、安徽、河南、江苏、浙江、台湾等省。建国后,锅厂迅速发展,生产扶摇直上,年产量已达100多万件,占全省铁锅产量的六分之一。 </h3> <h3> 益阳铁锅素以上等货著称,行销全国及港澳市场。其优点是,锅壁薄、传热快、盛水不渗不漏,高温激冷不炸不裂,手感平滑,锅呈银灰,色泽一致。湘中铁锅在全国的评比中多次夺魁,1985年获得了国家银牌奖。</h3> <h3> </h3> <h3> 益阳铁锅的起源,可追索到清乾隆年间。起初,并不是做锅,而是鳊鱼山一带的一个犁头小作坊。那时,湖区农耕文化由于自然先进于山区,因此,所产的犁头先进于山区也就必然。这时期,从上游下来的小商船首先便看中了这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锑合金犁头。据说,这种犁头运回去,不但比上游山区原有的小黑犁头犁田多,而且牛也不感到吃力。传得更为神奇的是,有人说这种犁头居然有助妇女生产的“压邪”功效。凡临产的妇女,在小腹上压上益阳犁头,不但不会难产,而且生产时间也比不压犁头的快得多。至于这是否有科学依据,谁也没有去论证过,但湘西妇女用益阳犁头助产的习惯却一直在上世纪末都还保存着。</h3> <h3> 解放后,在五十年代中期,这里所有的作坊和铸锅人都由政府组织起来,统一成立了湘中锅厂,从此,湘中锅厂便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度过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它既不须为扩大市场参与竞争,也不须为原料和降低成本而操心,只一心一意做它的传统产品就行了,就连在大跃进时期,家家砸锅炼铁吃大食堂时期,湘中锅厂的规模不但没减小,反而更加扩大了,因为这里成了大炼钢铁的中心。1959年,益阳修建小铁路,这里又是铸造铁轨的生产地,规模设备进一步扩大改进。1960年以后,下放食堂,铁锅成了紧张的民生物资,这里更是应接不暇......此后,湘中锅厂度过了二十多年无忧无虑按计划生产的平稳日子,而生产的传统产品铁锅,仍然是国内名列前矛的“部优”产品。</h3> <h3> </h3> <h3> 尽管满身污垢,但乐在其中。</h3> <h3> 打磨</h3> <h3> 入库</h3> <h3> 工作环境</h3> <h3> 会心交流</h3> <h3> 湘中铁锅名扬四方,国内一些知名摄影师也常常慕名前来采风。</h3> <h3> 2018年6月2日,是湘中铁锅正式停产的日子。黑板上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文字,而是一段可圈可点的历史。</h3> <h3> 记工单</h3> <h3> 最后一炉</h3> <h3> 谁能理解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h3> <h3> </h3> <h3> 拆迁</h3> <h3> 他们原准备租地方保存设备,终因付不起昂贵的租金只得痛心贱价出让</h3> <h3> 湘中铁锅,这一益阳的拳头产品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没落了,无不令人惋惜。有人说在成立湘中锅厂时,就缺乏一种起码的地理文化常识,益阳明明是湘北,却硬要取名“湘中”,究竟是传统思想作怪还是无知?还有人说是企业品牌文化的缺乏,百年前就打下半壁江山“立生”品牌,“湘中”成立之后,竟然放弃不用。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经销观念作怪,还是受政治观念的局限,谁也不得而知……</h3> <h3> 百余年前,益阳人凭一个土炉子在一片荒凉的土丘上创业起家,竟打造出了中国锅业半壁江山的辉煌事业,而百余年后,益阳人却竟然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名牌产品就这样衰败了,这里面,是否也有值得人们深思的一面……</h3> <h3> 后记 : 自2018年6月拍摄至今,已8月有余,之所以未能及时发表,是基于一直在打探坚守者们的现状,但最终还是归于徒劳。在此,衷心希望师傅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路越走越宽。同时,也希望决策者们高度重视咱们益阳传统产业的稳定发展,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结构,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从整体上搞好益阳传统工业的升级换代,让益阳的传统产品再创辉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