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年初二,再访滁州老东关

董新民

<h3>来滁州过年,总想寻寻古迹。</h3><h3>滁州可是一座千年古城,不大,可谓秀气、灵气。古称涂中、清流、新昌。是安徽省省辖市,是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南京市江北门户(离南京仅50公里)。土地总面积133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3万人 [网络查询] 。</h3><h3>滁州早在先秦时期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区),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span style="font-size: 17px;">滁州吴风楚韵,气贯淮扬,接壤金陵西北,为六朝京畿之地。</span></h3> <h3>前年(2017年)大年初一,误打误撞闯入了滁州老东关,老街市曾经的繁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当时街面已经封堵,拆迁在即。现在两年过去,已经变成啥样子了,决定再来走访一次。</h3><h3>猪年大年初二,下午,阴冷天,时而夹杂着濛濛细雨,似有似无。沿着定远路一路向北,来到一处小巷——育新巷,西涧河穿城而过,一座两人宽的小桥引起了我的注意。</h3><h3><br></h3> <h3>此桥已是危桥,但形致真有点特色。回来一查,还真是古迹(~_~;)。</h3> <h3>此桥名曰:文德桥,过去也叫三元桥。三元桥是明清时用的古名,文德桥是1921年对三元桥修缮时的新命名。</h3><h3>&nbsp;三元桥,明中后期万历壬辰(1592)年知州丁士奇始建。建桥时因桥北建有“三元宫”道观,故得名。历经一百五十多年,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桥岁久倾颓”,“颇多坍卸”,1748年,滁州知州温必聪筹资重建。原桥为三孔石台木板桥。</h3><h3>时光冉冉,到民国初年,桥木板岁久腐烂。1921年,由在外地学习的滁州籍学生发起捐资重修成今貌,一直运用至今。因当时桥北偏西处有文庙(夫子庙),故取名曰“文德桥”。现桥中孔径8米,两边孔径5米,桥面全长27米,宽3.65米。两旁栏杆和桥头牌坊均为钢筋砼结构。这种技法是受津浦铁路建桥之影响,实为滁州公路桥建桥史上的首例。桶装水泥由天津运来,经滁城瓦工马朝柱领工建成。其桥两头牌坊的外侧上额,均刻有“文德桥”名。</h3> <h3>网络上查到修葺后的文德桥情景。拍照年代不详,看服饰推断是民国时期。</h3> <h3>现在市政府立了文物保护石碑。这个桥值得保留。</h3> <h3>据说明清时,此桥是石拱桥,不利车马通行,且年久失修。民国时期改造,把它变成钢筋水泥浇筑的石板桥,桥墩还保留原样。</h3> <h3>文德桥下,西涧河畔,已经开辟了城中公园,供市民休憩。狗狗🐶也休闲散步呢😉</h3> <h3>一图两桥。图左是下水关,图右文德桥隐约可见。中间是老滁州地委招待所。</h3> <h3>下水关,这又是古迹。正在抢修中。</h3><h3>下水关在今琅琊区环城路北端,自北向南跨西涧东流之水,建筑风格同上水关,建于明代洪武十六年(1383),清代末年尚有“洪武十六年御滁州千户所圈砌”等字。嘉靖十三年(1534)州守赵大纲重修,增置铁栅、辘轳桩石为启闭。</h3><h3>下水关全长22米,宽11.9米,高及水面约7米,三孔,中孔较大,大石底座,以长110厘米、宽60厘米的弧形大石为拱,拱孔之上亦多为大石所砌成。<br></h3><h3>1954年,毁去城墙,以关为桥,辟为公路,悬券口洪武年间的刻字亦为所泯。 [网络查询]&nbsp;</h3> <h3>这是网络查询到的修葺后的下水关效果图。</h3> <h3>关下不远处,有孟公坝,系明人孟两峰为蓄州城西涧之水和聚水固守城关而建,今尚存。</h3><h3>现在整个是个大工地。看样子,两年后再来,应该很有样子了。</h3> <h3>过了下水关路口往东走,这里就是遵阳街,滁城人也称其为“老东关”。这里曾有商贾云集的繁华,也曾上演抗击日寇的激烈,还有盛极一时的胡家大楼……这条老街,杂陈着城市的酸甜苦辣,蕴藏着旧日的物、事、人,还有那一去不复返的时代。</h3><h3>一位在此久居的市民站在道口,远远眺望胡家大楼,唏嘘良久。</h3> <h3>这就是滁州古城有百年历史的十一座大楼之一的胡家大楼。在以平房为主的街道上显得极为突兀。<br></h3><h3>砖木结构,不算高大,滁州人说它三层,其实,充其量仅有两层半。历经百年风雨的洗刷,墙角没有滋生苔藓,门窗没有裸露木筋,青砖白缝拥抱着木榫框架的四壁,牢固挺拔,丝毫没有伛偻老态。一垄垄瓦楞尽心尽职,用坚韧的毅力守护,不给瓦松侵袭留下丝毫安身之地。百岁之身没有向年轮岁月低头,在一片低矮平房的衬突下,它依然鹤立鸡群气宇轩昂,对世人展示自己的雄姿艳色,诉说亲身经历的历史。</h3><h3>&nbsp;胡家大楼的建造者胡庆森(1863-1939),出生贫苦,白手起家。十四五岁时,跟随一位木匠师傅学艺,十八岁出师。以箍桶箍盆,肩挑挑子走街串巷为客户修修补补为生。据传 胡庆森做木工活精益求精,箍出的桶盆无需刮腻上油,滴水不漏。在滁州方圆数十里地有了名气。后来开棺材铺、从江西贩运木材,再后来开米坊油坊,经数十年打拼,产业涉及衣食住行,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工匠商人。其膝下九子三女,商来客往,多有不便,遂决定于1929年初夏在老宅基地上动工修建胡家大楼。为显示胡家荣耀,打造滁城精品,不惜重金打造。工匠来自苏锡园林高手,砖瓦来自江南,灌浆全用糯米汁与石灰捶打而成。年底竣工。</h3> <h3>对比一下。这张是2017年大年初一时的情形。</h3> <h3>胡家大楼保护铭牌:2017年7月立</h3> <h3>从这个小巷子进来,以前是滁州工子小学(曹家巷14号)。</h3> <h3>仰望胡家大楼。百年沧桑,转眼即逝。。。</h3> <h3>对比一下。这张是2017年大年初一时的情形。里面还有灯火,说明还有人家居住。</h3> <h3>此时已是人去楼空</h3> <h3>除了胡家对面还有几进房屋,周边建筑已荡然无存了。成了大工地。看着模样,猜想地下要建车库,地上还原古街巷的样子。</h3> <h3>胡家对面</h3> <h3>胡家东面,是东关火车站,老屋基本保留,修旧如旧。原貌已经初现。</h3> <h3>当年的繁华街市</h3> <h3>此处像过去的仓库</h3> <h3>感觉这处二层楼像日式建筑。据说当年日军攻占滁城时,曾在火车站附近驻扎过。或许这里就是营房。</h3> <h3>这幢像大礼堂的建筑有可能就是当年的火车站候车室。围挡起来,不得究竟。</h3> <h3>此处正街名曰:遵阳街。也有典故。现在已经围挡起来,成了大工地。</h3> <h3>(2017年元月图像)</h3><h3>遵阳街,在老滁城人口中称呼多年的“老东关”,它是人们为纪念一位古人而命名,这人便是明代中期的大哲学家、思想家——王阳明。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10月,42岁的王阳明赴滁州任太仆寺少卿。公务之外,闲暇之余,王阳明以琅琊山的广袤天地为课堂,广收弟子,开堂讲学,慕名而来的生徒,迅速攀升至数百人。在滁任职半年多时间里,王阳明讲授其“致良知”学说,强调知行合一,反对朱熹的“理学”。他的讲学不仅使滁州文化提升,而且还教化民众,纯正民风,使滁州成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商业重镇,一度蜚声天下。</h3><h3>明清以来,在王阳明讲学的丰乐亭畔、阳明祠下,前来凭吊和追念的文人学者如织,亦留下许多诗篇,“桃李有情需化雨,江山无语证良知”。滁城民众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哲学家、思想家,便将东关街改名“遵阳街”。</h3> <h3>2017年元月图像。</h3> <h3>(2017年元月图像)</h3><h3>现在的遵阳街自下水关至五拱桥,民国时期这一区域为阳明镇。随着津浦铁路的建设开通,和1909年津浦铁路“滁县站”始建,作为南京至蚌埠之间的唯一大站,滁县站及其所在的这条商业街成为皖东人流、货流的集散地,随之兴起的商业行当更是琳琅满目,粮食行、木器店、瓷器店、手工卷烟店等,各式时新货品齐全,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遵阳街成为滁城最繁华的地带。窄窄的街巷,驼背的五拱桥,如今穿行在街巷间,仿佛还能感受到这个城市历史的生命线。</h3> <h3>2017年元月图像。</h3> <h3>2017年元月图像。</h3><h3>斑驳陆离的墙壁难掩昔日的车水马龙。</h3> <h3>2017年元月图像。</h3><h3>随手一拍。据说这里的故事还真不少,成为很多人怀旧的念想。</h3> <h3>老津浦铁路桥洞口</h3> <h3>过了这个桥就出东关了</h3> <h3>2017年元月影像。</h3> <h3>这边叫桥东街</h3> <h3>以日杂百货为主</h3> <h3>因为火车站南迁,清流桥南移,此处渐渐退出历史舞台。</h3> <h3>这里是五孔桥,当年出滁城向东去来安的唯一通道。现在已经废弃,成了危桥。</h3><h3>五孔桥(五拱桥),原名“五川桥”。</h3><h3>《光绪滁州志》记载:“五川桥,古名‘清流桥’。唐后曰‘滁和桥’。永乐十四年重修,又名“永乐桥”。宋刘得恕,明陈琏、石玺有《记》。桥北垛头倾圮,康熙十年二月,郡人金铎倡捐又葺。”【光绪滁州志 卷三之五 桥梁】</h3><h3>&nbsp; &nbsp;&nbsp; &nbsp;这一下子把五孔桥的历史推到了唐朝。</h3> <h3>但到了光绪年间,虽然志书里还记载“五川桥”,但是《光绪滁州志》地图上已经变成了“五衖桥”了!衖,xiang(第四声),同“巷”字,不晓得为什么变了名字。“衖”字大家估计认识的少,被念成了“共”,成了“五拱桥”,估计就是这个时期变化的。</h3><h3>&nbsp; &nbsp;&nbsp; &nbsp;据1991年,管笛先生撰文的《滁州交通志》记载:五孔桥“原为条石拱桥,日军侵滁前炸毁中孔,解放后多次维修,1964年改为4孔钢筋砼板桥,两头尚存的孔径各5米,桥面全长118米,宽6米,水泥栏杆高1米,此桥古为清流河上东西往来的唯一通道,滁来公路初经此桥,桥下即古滁州港码头,桥西百米是老滁县火车站和汽车站,因而桥上十分繁忙,后因下游的新五孔桥和清流河桥相继建成,滁来公路改道,此桥上的繁忙情况才得以缓解。”【滁州交通志 第14页】</h3> <h3>桥栏杆都没有了,真是太危险了,有强迫症恐高症状的人建议绕行(* ̄m ̄)</h3> <h3>2017年元月影像。当时还有栏杆啊(ノ๑`ȏ´๑)ノ︵⌨</h3> <h3>2017年元月影像。</h3> <h3>这个也是老桥,没有查到确切的名字╮(╯_╰)╭</h3> <h3>它的东面就是孟公坝</h3> <h3>岁月行走一程,老街的苍凉也增添一分。城市发展的脚步不断向前,如今的遵阳街像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被遗忘在了岁月的角落。近年来,随着滁城快速发展,城市的骨架不断延伸,城南、城东,一处处新城崛起,偏安一隅的遵阳街难逃破败冷清的命运,年轻人搬出去了,商店超市关门了,失去了往日的车水马龙和熙熙攘攘。直至今日,老街上仍然不通天然气,大部分民居里没有卫生间,居民们过得还是生火烧饭的日子。</h3><h3>如果说老街适合怀旧,那么新城无疑更适宜生活。作为市政府承诺为民办的实事之一,这两年滁城棚户区改造大幕全面拉开,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宽敞明亮、装修精美的高楼小区,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据说,2016年上半年,遵阳街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有约七成的老街居民签订了征迁安置协议书并陆续搬迁。</h3><h3>一条老街,数载更迭,遵阳街像一帧黑白照片,会永远定格在滁城人的记忆中。记者采访中,长久居住于此的人们对搬迁仍有不舍,但言语中更多了一份对新生活的期待,期盼着搬进新的小区,期盼着美好的生活,也期盼着经过改造后的老街能迎来新生。(截取网络卢晓东文字)</h3> <h3>希望来年再见时,已是旧貌换新颜。滁城老东关,抹不去的历史记忆,我还会回来看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