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山涧清泉

<h1><b>美篇文字:肖汉英</b></h1><h1><b>题 图:刘贵齐</b></h1><h1><b>尾 图:王小菊</b></h1><h1><b>美篇制作:贺东梅</b></h1> <h1><b>父亲:肖兴山</b></h1> <h1><b>  他用憨直无私践行信仰一辈子<br></b><b> 文/肖汉英<br></b><b> “他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农村工作,跟着共产党,为全村贫苦农民翻身解放和逐步过上富裕生活作出突出贡献;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人师表的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一心为公,热情为群众办事的精神使我们永远不忘;他勤俭持家,孝亲教子的家风令人敬仰……”这是老家村里党支部书记在父亲的追悼会上,对他公正的评价。<br></b><b> 父亲肖兴山,从1948年家乡土地改革到1976年办理退养,一直担任村干部,在农村工作了一辈子!父亲的一言一行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他是村里1947年第一个入党的共产党员;解放后第一任村长;农业合作化组成村里第一个农业互助组和合作社;国家实行义务兵役制后,村里第一个送子(哥哥)参军的人。还有许多许多工作,许多许多事情,父亲都是走在村里最前头的人。<br></b><b> 1948年家乡“土改"时,我六岁,隐隐约约记得那时父亲是土改干部,他忙前忙后,把从斗地主得到的东西一件一件分给穷人。村里划定一户地主和一户富农,分别是父亲尚未出五服的本家族的长辈和同辈。父亲立场分明的站在穷人一边,对他们该斗的斗,东西该分的分。1952年政府号召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父亲带头把几户贫困的农民组织起来,用我家的农具、牲畜先把贫困户的地种上,到了秋后先把别人家庄稼收回来,然后才忙自家的。父亲这样做,遭到了祖父母的反对,骂父亲“憨种"(傻子),父亲只当没听见,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再接着组织农业合作社,父亲带头把土地、牲畜、农具全部交给社里,归集体所有。组织起来的翻身农民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br></b><b> 1956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号召农民把多余的粮食卖给国家,支援国家建设。父亲为了号召群众多卖粮,把家里大部分口粮也卖掉了。到了次年春天,别人家还有粮吃,可我家粮食吃光了,新粮还没下来,国家当时很困难,每人每天只能供应四两粮,根本不夠吃。没办法只好瓜代菜,还要挖些野菜、采些树叶子、地瓜秧子,裏上点玉米面蒸熟了吃。<br></b><b> 1956年是国家实行义务兵役制的第二年,那年春天,部队去我们村征兵。当时征兵很困难,主要是人们受世俗影响很深,认为“好儿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当兵沒出息“,“害怕当兵打仗"等等。在未实行兵役制前,村里曾有一青年为躲避当兵,将自己右手食指剁去两节,造成终生残疾。父亲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背着祖父母和我的母亲及嫂子,领着哥哥去乡里报名并体检,直到入伍通知书下来家人才知道。当时哥哥刚结婚不到一年,全家人都不同意,特别是母亲哭天抹泪不让去,父亲急得憨劲上来了,扯着嗓子在院子里吵吵,“当兵有什么不好?"“咱不去谁去?"“都不去谁保卫国家?""没有国哪有家?”家人一看父亲急了,谁都不敢吱声了!就这样,哥哥当兵走了,母亲也病了一场。<br></b><b> 1958年,父亲到大队工作,任大队长、党支部副书记,工作积极性更高了,工作也更忙了。他每天奔波在乡、管理区和三个村里,日夜操劳,从不叫苦说累。在“三面红旗"指引下,他组织农业学大寨,积粪造肥,组织青年突击队,压沙治碱,改良土地,搞人工育苗,深翻地,干得热水朝天。当全国刮起“共产风"时,父亲按着上级指示,办大食堂,组织各家各户把饭锅砸碎了当废铁卖,支援国家大炼钢铁。当时他並不知道这是极“左"路线,只是以朴素的感情,认真执行上级每一条指示和每一项政策,他既是极“左"路线的执行者,又是受害者。<br></b><b> 父亲为公事总是风里来雨里走,兢兢业业,不辞辛苦。他去乡里和外村办事,从不在外边花钱吃饭。有时中午回不来,他就自带干粮咸菜,喝白开水。父亲文化低,没念过几年书,但他记忆力好,办事认真。每次去上边开会,他都用心把会议精神记下来,回来认真的贯彻落实。有一次父亲骑自行车去济南省城开会,一去就二百四十华里,他起早贪黑赶路,第二天按时参加会议。开完会,他连夜往回赶,为的是及早把会议精神传达落实下去。父亲有时回家很晚,母亲给他留的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新做的饭热成了剩饭。由于常常回来晚,吃饭急,落了个"倒食喉"的毛病,这个毛病挺遭罪,咽部磨出血泡,往上返食,必须将血泡抠破,把血放出来,然后才能再继续吃饭。<br></b><b> 父亲为人耿直,性格比较急燥,在他看来,对于上级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应执行,因此工作中难免得罪人,但他心底无私,从不往心里去。父亲又是个热心肠,村里街坊邻居,大事小情,他都肯热情帮忙。哪怕自家的活不干、事不办,也要帮别人家把事情办好。农民常办的事是红白喜事,盖房子上梁,两口子打架,弟兄们分家,这些事父亲总会到场,而且替主人计划周到,处理完美,村里人没有不佩服他的。<br></b><b> 父亲当干部的几十年里,从未计较过报酬。他获得的奖状,贴满了一屋子,从不把这些作为向组织伸手要待遇的资本。刚解放时,他怀着翻身后的喜悦心情,村里办公需要什么,只要家里有的,他毫不吝啬拿去给村里用。那时上级经常派工作组到村里来,工作组来了基本上都住在我家北屋里,一住就是半年一年。成立生产队后,他把我家一个宅院倒出来作饲养栅长期使用。队里每年补助他二千公分,那时每个工分年终决算还不到两角钱。到大队工作后,每年补助六百元,额外的他分文不要。他办理退养后,每月三十元退养费,他从不嫌少,还主动担起养护大队公路的任务。四弟到大队工作后,他经常向他传授工作经验,提些工作建议,他关心集体的那颗心始终是热的。 <br></b><b> 父亲不仅一心为公,举家过日子也是一把好手。他当家后,一心想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绝不甘于人后。他认为,在十里八村一提起肖兴山,就得让人佩服才行!所以,他除了当干部办公事之外,还起早贪黑把地种好。父亲年轻时总有使不完的劲,推车、挑担,农家活祥样都会。父亲不光会种地,还会经商。农闲时,别人闲着他不闲,去做小买卖。记得我家前院有一间小屋,父亲在那里开了个小杂货铺,油盐酱醋,文具,日用品,应有尽有,他不图赚钱,只为方便群众。<br></b><b> 父亲是个很讲孝道的人,他对祖父母是言听计从。父亲从外边回来,饭不吃,水不喝,也要急忙跑过去向爷爷奶奶问安。但因公事,他有时也几天不能去前院看望祖父母。年迈糊涂了的爷爷会跑到街上,点着父亲的名子大喊大叫,说父亲不管他们,不孝敬他们。其实父亲很是孝敬老人的,只不过因公事忙,有时难以自己亲自照顾到而已。<br></b><b> 父亲的为人处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他沒有长篇大论教育我们怎样做人,但他的身体力行是对我们最好的、最实际的、最有效的教育。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他说的话,他定的事,我们都必须认真听,努力做,不然他会发脾气。所以,我们兄弟从小不敢做错事,更不敢做坏事。<br></b><b> 父亲的一生就像农村大地里的土块一样平凡,但他始终如一、无怨无悔践行自己信仰的精神,在我心中却无比伟大,是留给子孙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正是:爱国家乐为公心装村中百姓;孝父母喜交友身教膝下儿孙。他老人家离开我们二十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高大形象,永远在我们心中回放。<br></b><b> 2019年正月初五</b></h1> <h1><b>以上均为父亲留下的照片。</b></h1> <h1><b>作者:肖汉英</b></h1> <h1><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