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家乡的年一般从腊八过后就开始着手准备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进入腊月二十后,一切都按照习俗开始有条不紊的准备:蒸馒头、炸丸子、买年货、烧纸……等我因为流感发烧到腊月二十九赶回家时,家乡一切都已准备妥当,年味正浓,正张着手臂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子。在这期间,按以往迷信说法,小孩是不能乱说话的。比如蒸馒头时是绝不能问:啥时候能蒸完?吃饭时是绝不能敲碗的等等,随着老一代人的逐渐离世以及手机、网络等的普及,这种传统的规矩即使在农村也越来越松散,更多只是一种对美好愿景的寄托。</h3> <h3> 大年三十早饭后,最重要的事就是贴春联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从大门口的“出门见喜”到屋内屋外的“福”再到“出入平安”、“五谷丰登”等,都蕴含着丰富美好的寓意。这个时候一般能回来过年的游子,都已陆续到达,村子里的老年人还是会用有没有小轿车(不管什么品牌),来判断这个家庭一年来的收获与否。所以村子里的每一排都停着几辆小轿车,看车牌就知道,村子虽小,但祖国的四面八方都有着大家活动的轨迹。大年三十的晚饭是隆重的,尤其是所有成员聚齐的家庭,八个菜是标配,什么饮料、好酒都要摆上餐桌,一家人其乐融融、把酒言欢。伴着满村此起彼伏的鞭炮和礼花声,一年一度的春晚就开始了,现在随着手机的普及,能完整看完春晚的人是越来越少,即使能熬到子夜,也多是在参与集五福、抢红包等活动。睡觉前一定要放鞭炮,大年初一到初三家里地是绝不能扫的,鲜红遍地的鞭炮屑犹如红地毯铺在各家各户的门前;同时在门口要放一根“拦门棍”,防止家里的财运在新一年跑掉。</h3> <h3> 大年初一照例要早起的,去给村子里辈分高的长辈磕头。很多地方都已没有这种习俗,丰沛县因为靠近齐鲁大地,对这种传统礼节依然保留。在家族中老大带领下,按照家谱长幼顺序,要把村子中长辈家转一遍,通过原始的跪拜来表达对老年人的敬意与祝福。个人观点,这种礼节保留下来,还是挺好的,至少能让我们这些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更好的践行尊老的传统。</h3> <h3> 磕头拜年结束后,一家人就要围在一起吃水饺,这是大年初一的规定早餐。有三个特殊的水饺里是不能包饺馅的,分别包着硬币、糖、麦麸,象征着新一年有钱、生活甜蜜、有福气等美好愿望,能吃到的人就多了一份新年的祝福与喜悦。因为大年初一不能出门,早饭结束后,大家多在村子里转转,与许久未见的发小、兄弟姊妹天南地北侃大山,一天时间转眼即逝。</h3> <h3> 从初二开始,就要走亲戚,这是家乡的传统,相比好多地方亲戚除了红白事才来往,我还是更欣赏这种传统。像我们结了婚的,舅姨叔大爷是必须要走的,带上三五件礼品到各家去坐坐。以往走一家吃一家,现在交通发达了,一天走几家是常事。大多都是一年未见,寒暄问好、叙叙家长里短,这几天也是如指缝间滑落的水滴,很快流逝。亲戚间互访结束后,大多数在外地上班的就要返程了,又要开始新一年的奋斗了。这个时候能体现当老师的好处,寒假总还有一段时间才开学。村子里的小车明显减少,路上的川流不息也已成了昨日记忆。村子里又恢复了平日的宁静,随着务工人员的外出,村子里只剩下“9961”部队,这就涉及到另外两个沉重的话题:留守儿童教育和老人赡养问题。希望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这些困扰农村发展的痼疾能得到妥善的解决。</h3> <h3> 一年又一年,年年岁岁花相似,但家乡的进步与发展还是有目共睹的,比如村后开通了到县城的公交车,邻村有到徐州的班车了,移动网络也基本覆盖全村,电脑空调逐渐成了标配家电等等。当然村子里的路因为各种原因,长久失修是不争的事实。不管怎样还是希望家乡的发展能越来越好,每个家乡人都能通过坚持和奋斗,不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满足。</h3><h3></h3><h3></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