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远游”的现实窘境

廉朴先生

<h3>在中国传统社会,“父母在,不远游”是孝道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何有此说?言下之意是说随着父母年龄越来越大,生活起居需要子女们的伺候,如果子女不在老人身边,老人的生活不能自理,晚景会很凄惨,所以作为子女不能远离父母,虽不能日日围在老人身边,但随时随地在老人需要的时候都应该出现在老人身边,尽儿女的孝心。因此在传统社会,除了经商、为官外,老人身边一般都会留下一男半女,随时随地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h3> <h3>在过去如果谁家里有年迈的老人,做子女的一般都不会长期外出,出于孝心,会为年迈的父母担心。“父母在,不远游”就被作为传统家训的一部分长期流传,也一直是很多人恪守的伦理规范。</h3> <h3>“父母在,不远游”之所以被中国人长期恪守,一方面针对子女,尽孝道就是要照顾好年迈父母的身体和生活起居;另一方面是父母的私愿,也希望在生命不多的时间里,能和儿孙团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度过美好的晚景。</h3> <h3>我曾看过一篇报道,许世友将军年轻时参加革命,很少照顾母亲,内心为此不安。新中国成立后,身居高位的许世友不可能回到母亲身边尽孝道,接母亲和自己过,老人又不愿离开故土,在这种情况下,“忠”“孝”观念很浓的许世友就令自己的儿子回到家乡,日日侍奉老人左右,代替自己尽孝道,直至老人去世,这也可以说是“父母在,不远游”的新的解读。</h3> <h3>在当今社会,“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为了生存、为了生活,许多人远离家乡,到外地打拼、打工,无奈只好将年迈的父母留在家里,数月不回家,有的甚至一年也难回家一次。尽孝成为一句空话。</h3> <h3>在农村,很多家庭长期见不到年轻人的面孔,年轻人都到外边打工挣钱去了,满村尽是老年人,精神空虚、寂寞成为大多数老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有病有灾,也只能孤独的苦熬</h3> <h3>在城市里,子女结婚以后,很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有孝心的子女会时不时地去看望父母,尽一点做儿女的责任,差一点的或可能长时间不管不问,更别说照顾老人。曾有一篇报道,一位老人死在家里多日没有人发现,子女电话联系也联系不上,当子女回到家里,发现老人已经死去多日,尸体已经被家养的小狗啃吃殆尽,几乎剩下一堆白骨,悲惨至极。还有一篇报道,一位老人在医院躺了数日,不见子女前来,好不容易盼来远在国外的子女来信,只是一张汇款单,一万美元,老人拿着汇款单,凄惨地发出“钱是王八蛋”的呐喊。病床上的老人缺的不是钱,而是亲情,是子女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h3> <h3>“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孝道规范,遇到了现实的窘迫,也渐渐成社会问题。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很多传统规范很难坚持下去,加之现在子女越来越少,尤其是50后、60后、7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便有心恪守“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也无力坚守这样的道德规范,现在有一部分的50后已经遇到了这样的窘境,我们这些60后也为期不远了。我们期望着子女不要远离我们,但又有几个人能做到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