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 </p><p class="ql-block">我于1957年入交大学习,1962年毕业。毕业后,我畄校任教,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五。天公不作美,天气预报称,小雨加雨夹雪。附近百姓健身房室内羽毛球公益早场暂不开放,我每天坚持的羽毛球运动只得中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打球可停,按我的生活习惯,运动锻炼不可停。于是,今天上午我选择快走运动。从家快走1.5公里,即到达交大校园大草坪区域,用时约15分钟。呈矩形的大草坪四周道路虽是汽车路,但几乎无车辆行驶,正好适合行走锻炼。只见行走中为数不多的老年男女,有三五成群的,也有不结群的。我快速超越了他们。走完一周,我用手机计时并按经验加以估算,一周约500米余。我走了三周,耗时约15分钟。然后,慢慢走,放松机体。这时,环顾四周,这些老建筑已旧貌换新颜。一些不太熟悉的新建筑焕发着现代建筑风格气息,还有熟悉又似陌生的建筑给人一丝神祕感。是由于触景生情吧!一种奇思妙想油然而生,反问自己:何不把老校园内的这些近代老建筑和现代新建筑用手机拍下来?…于是就有了经挑选和编辑后的一组照片伴随着文字表达,呈现在您面前。我很乐意与亲友和读者分享。</p> <p class="ql-block">校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上院 </p><p class="ql-block">任职时曾于二楼的1985年成立的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所工作,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资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新上院,原名为上院,落成于1900年。它为三层山字形楼房,顶层有钟楼,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是南洋公学时期的大学部。底层中部有一个可容500人的礼堂。1911年12月底,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夕莅临本校,在此礼堂内向师生作重要演讲。1927年,为纪念老校长唐文治,校方将此礼堂命名为文治堂。1954年,拆除重建,更名为新上院,总面积增至9746平方米。该楼成为学校主要教学楼之一。正面一、二层为实验室,三层及以上为教室。后部有多间阶梯形大教室和一间大型活动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玉兰树, 位于新上院前道路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院 </p><p class="ql-block"> 学生时代在此化学实验室曾做<<普通化学>>课程的化学实验。有一次,不慎将玻璃试杯损坏,后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了赔偿(0.8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资料</p><p class="ql-block"> 中院,母校最早的建筑,落成于1899年。它由第一任校长何嗣焜主持建造,为南洋公学时期主要的建筑物,最初供办公、师范院、中学部之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63年和1998年进行大修,供办公之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师活动中心 </p><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中文名为"教师活动中心",英文名叫"Faculty Club"。它是我校教授访美团1978年造访美国后的产物。在访美过程中,我校与宾夕凡尼亚大学结成姊妹学校关系。上世纪80年代初,我赴宾大进修。那里有个Faculty Club,主要为学校职工提供餐饮。宾大顾毓琇教授就是在那里,曾为我们三位中国访问学者进修期满饯行。顾老对我们晚辈的关怀关爱,我们万分感激,永远铭记于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校教师活动中心于1983年10月28日破土动工,是由校友荣鸿元先生捐赠100万元人民币建造,1985年9月29日落成。当初主要用于招待外宾餐饮和住宿,具有宾馆功能。在这里,我曾和同事一起招待美国教授和日本教授,共进午餐。后来,它也向社会开放,对外名称为"上海交大宾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图书馆 </p><p class="ql-block">我大学生时代,常在此借阅中外书刋,有些期刋只准许用学生证出借后在阅览室阅读,阅后即归还,如我常看China Reconstruction 。我的晚自修多般在阅览室进行。</p><p class="ql-block">资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老图书馆,由1916届校友发动社会各界及师生共同捐资建造,于1919年落成。建筑面积2687平方米。因荣氏兄弟捐资最多,曾建荣熈泰铜像于馆东部,惜被毁。1934年,又由前校长唐文治、叶恭绰、凌鸿勋、孙科、蔡元培等及各校友发起募捐,在东部增建550平方米书库楼一座,最多藏书量可达20万册。1985年包兆龙图书馆建成后,本馆改作档案馆等单位之用。1995年按原貌大修后,被定为“校史校友楼”,内设档案馆、校史博物馆、林同炎展室、校友接待室、校友活动室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交大百年校庆里程碑 </p><p class="ql-block">文革中这里曾耸立着大型毛主席铜像,由母校铸工车间翻砂成型制成。1995年12月8日,校友江泽民题词: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此碑在交大百年诞辰大庆前落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浩然高科技大厦</p><p class="ql-block">此大厦由1938届校友、台湾大陆股份公司和合成橡胶公司董事长殷之浩发起和组织成立的“上海交大高科技大厦建设基金会”筹资100万美元建造。建筑面积27489平方米,地上24层,地下一层。1994年2月9日破土动工,交大百年华诞落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盛宅</p><p class="ql-block">盛宅位于校园东南角,建筑朝南,面向广元西路。在我记忆中,这里我从未来过,似人跡罕至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资料</p><p class="ql-block">这是南洋公学创始人盛宣怀私宅,建于1913年。原为二层建筑。曾作女生宿舍之用。抗战时期,借给南洋模范中小学。上世纪70年代,该楼加至三层,厎层为慧谷公司办公用房,二、三层为居民用房。近年,经装饰,焕然一新,成上海交大”校友之家”,在这里可联系和接待来自海内外的校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体育馆 </p><p class="ql-block">它建成于1925,钢筋水泥结构,建筑面积2957平方米。底层有小型游泳池、浴室、办公室、乒乓室。二楼有篮球场,南部有戏台供演出和集会之用。三楼有室内跑道,也可供作观看篮球赛之看台。1948年6月26日晚,上海各界公断会在此召开。出席会议的有陈叔通、马寅初、许广平、史良、张志让等知名人士。会上,他们控诉反动当局的违法言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体育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体育馆背面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办公厅 </p><p class="ql-block">内有校级领导、部处级的办公室和会议厅及其他办事机构。我在任职期间应邀参加有关会议,或因办理科研项目事务来科研处,或因向校报投稿(我是校报通讯员)来校报编辑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资料</p><p class="ql-block">总办公厅,原名容阂堂,以纪念我国早期留美爱国学者容阂。它建成于1933年,是母校主要的办公楼。三层钢筋水泥结构,建筑面积2165平方米。黎照寰校长曾主持该楼落成典礼。门额“总办公厅”四字出自胡汉民之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办公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程馆 </p><p class="ql-block">内有教室和实验室。记得一次我在此楼教室为硕士生上课,走进教室后,见黑板上写着"今天不上课",我回转身看到学生已就坐,并微笑着,令我啼笑皆非。原来这天是西方愚人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资料</p><p class="ql-block">工程馆,落成于1932年。大楼呈口字形,面积11007平方米,原为二层教学楼。1947年,为纪念老校长叶公绰对学校建设的功绩,一度改名为恭绰馆,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原名。1960年加层改造成现状,总面积达1289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p><p class="ql-block">原为包兆龙图书馆,包兆龙先生捐资1000万美元建造,1985年10月27日落成。现在,馆中图书都已搬出。经过扩建和整修后,原址于母校新华路分部的安泰学院迁移至此。我曾被聘为图书馆馆藏顾问。一旦国内图书发行公司发布新图书目录,作为顾问,首先详阅那些图书目录,然后画勾挑选,供校方购置中外图书及期刋时作为参考。如今此时此刻,我想,若包兆龙先生在天之灵有知,他该有何感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学院大楼 </p><p class="ql-block">原电机教学大楼(简称电机楼)旧址上由美国企业家与慈善家廖凯原捐资新建。法学院名为凯原法学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楼建造背景资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学院大楼正面照</p><p class="ql-block">大楼北立面外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学院大楼(大操场北侧)背面照</p> <p class="ql-block">郑坚固体育中心</p><p class="ql-block">郑坚固体育中心在文治堂东侧。它的由来可追溯到2015年。当时,香港翠菊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郑建好捐资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体育场项。为了感谢郑坚固的捐资善举,并弘扬其父亲郑怪固和母亲蔡翠菊的慈善精神,校方决定将徐汇校区的体育场命名为“郑坚固体育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坚固体育中心是学生体育课练习、健身和体育比赛的主要场所。它不仅丰富师生的文体生活,而且向周边社区开放,为更多健身爱好者提供便利。此外,郑坚固体育中心的建设也体现学校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视,旨在培养国家栋梁之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3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了郑建好校董聘任仪式暨“蔡翠菊教学楼”(该教学楼座落于闵行校区)揭幕仪式。在仪式上,校党委书记姜斯宪为郑建好颁发董事聘书,并佩戴校徽。郑建好和姜世宪代表双方签署“蔡翠菊教育基金”捐赠协议。姜斯宪对郑建好及郑氏家族对上海交大教育事业的长期关心表示衷心感谢,并指出,郑坚固体育中心和蔡翠菊教学楼是郑氏家族与上海交通大学友谊的象征,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慈善大爱的弘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坚固体育中心石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操场东侧照之一:体育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操场东侧照之二:由北向南,依次为新建楼西向扩建部分(白墙),校园电网变电站(三幢封闭形红墙建筑),机动学院工程管理项目中心大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治堂</p><p class="ql-block">原名新文治堂,为纪念前校长唐文治之功绩而命名。1946年,交通大学同学会推选趙曾珏学长组织筹委会,在校友中募集资金施工。1947年奠基,1949年落成。1950年4月8日校庆,由茅以升、趙祖康、顾毓琇、王之卓等校友代表同学会移赠母校。建筑面积2913平方米,座位1800多个,1979年改建,座位有1590多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礼堂简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礼堂的奠基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学一楼区域</p><p class="ql-block">汉语国际教育中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宿舍 </p><p class="ql-block">我在大学进入五年级学习时入住这里。我们的寝室,一室住八人,四个上下舖双人床。现在,这里面貌一新,环境优美,鲜花艳丽。宿舍广场中心矗立着"饮水思源"纪念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资料</p><p class="ql-block">第一宿舍,落成于1930年,原名“执信西斋”,以纪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朱执信。当初用作学生宿舍时,有房187间,建筑面积4397平方米。门前有一个“饮水思源”纪念碑,它由1930届校友于1933年建成。本校学生、中共地下党员穆汉祥牺牲前曾住此宿舍148室。凇沪抗战期间(1932年),由宋庆龄、何香凝等人士发起创立的国民伤兵医院,曾借用此楼作为医院地址。后用作学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校训 </p><p class="ql-block"> "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每位交大学子终身铭记,不论从事何职,身在何方。考入这所门槛高的誉为东方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接受"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为特色的教育和培养后,牢记校训,奋发努力,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为母校为国家争荣耀。</p> <p class="ql-block">一一END一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