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的营造与把控

隽之节

<h1> 《温度》的营造与把控</h1><h3><br></h3><h5> 文/彭妙艳</h5><h3><br></h3><h3> 黄春宇又一部散文集子,以《温度》之名出版。春节前夕持以来访,我答应为之写点文字。</h3><h3> 几年前春宇的《温暖》出版时,我已为其写一读后感,并先后在《揭阳日报》、《新世纪文坛》报上刊登。从其作品实际出发,该说的话我都说了,现在再写“续篇”,是我认同《温度》是《温暖》的“升温”与“升华”,体现了作家还在与时俱进、砥砺前行,而没有沉浸于取得的成就上而不自拔,这就值得继续为之鼓劲。</h3> <h3>  这个包括“心情”“趣情”“旧情”“才情”“风情”和“雅情”六辑作品的集子,明而显之地聚焦于一个“情”字,展开艺术形象的塑造。而一系列不同造型的艺术形象,又几乎都以真善美为灵魂,都充盈着正能量。因之可以说,他所营造的这个温度,是一个时段,某种客观原因造成的信仰、道德缺失语境下的广大受众所需要的。有了这些不同向度的温度供应,他们可以减弱些许迷惘,可以减少若干寒噤,可以提升一定的自信与坚强。从实用主义角度加以审视,是大有益于鼓舞人心、大有作用于提振士气,从而也就大有贡献于美好、和谐、幸福社会的营造的。</h3> <h3>  本着负责的精神,我对《温度》通读一遍,个别优秀的篇章,则浏览再三。以为,作者的表现方法,是纯粹的传统那些,现代的先锋的成份微乎其微。也就是说,运用的基本就是文以载道言志的套路。这是中国文学实用主义精神的传承。对此倾向“现代”观念的作家或学者或者不太有意义上的认同,以为这不足以深刻体现“自我”与“存在”的冲突,对于人性与个体心理的开发缺乏深度与力度,因而难以与普世的价值观接轨,从而会为世界所抛弃。但是在我看来,某些价值观或会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但是对于那些永恒性质如亲情、乡情、爱情等等而言,这些“异”不是很强烈,而且“微调”就可适应的。所以完全可以秉持自信、拥抱的态度,至于世界怎么看,无关紧要。因为我们的文章,总体而言是为一“时”之国人而作为优先。以这个观点而来考察《温度》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虽传统但并不落后,我是乐于肯定它的。当然,如果能够再借助一点“现代”的方法,在人性深处再加发掘,以使更具扣启灵魂的魅力,也是应该鼓励的。</h3> <h3>  与实用主义文化精神相同,《温度》的表现手法也大体是传统的。当然,这个传统并非秦文汉赋、唐诗宋词所仅有,而是融进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许多先进元素的,某种意义上,也是吸收了“世界”的创新成果的,只是没有先锋、后现代那样前沿,但这样依据“新传统”写法进行的创作,对于具有同质阅读趣味与思维的读者来说,接受的程度可以更高,效果可以更强烈,这没有什么不好。为现代而现代,反而会影响传播的质量。而以传统为本,辅之“现代”,则就事半功倍。作家在具体的运作中,有着明显的以传统为主干,融合现代元素以使之更为鲜活丰茂的努力,这就很有可观之表达效果了。</h3> <h3>  综上,我最后要说的话是:相比于《温暖》,《温度》在观念、技艺上确乎都已提升;但如何在审美、表达上实现蝶变,使作品更加绚丽,更具现代色彩,则作家还有一段路子需要历练。<br></h3><h3> 我于正月初一为其写下这则文字,显然反映了对其更上层楼成功期待的急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