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日50周年感言

海鸥

<p class="ql-block">   1969年2月9日,我们班同学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上山下乡插队务农。2019年2月9日,适逢上山下乡插队日50周年,同学们纷纷回忆往事,发表感言。</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以各自的不同角度,不同处境,不同的心境,回忆描述了当年的情况。</p> <h3>好儿女志在四方</h3> <p class="ql-block">廖×:今天是我上山下乡插队农村五十周年纪念日。当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我积极响应,打起背包,于1969年2月9日(春节前),到南平市西芹公社塘下大队插队。</p><p class="ql-block"> 记得班上同学们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争取第一批上山下乡,纷纷主动向南一中革委会和驻校工宣队递交“请战书”。</p><p class="ql-block"> 50年前的今天,我们在南平一中的操场上排队,按照公社、大队排列,背着简单的行李,爬上有篷的货车,奔赴各自插队的目的地,第二故乡(当时根本不知道还可以上调之说,认为是扎根一辈子)。光阴似箭,这场景仿佛就在昨天。</p><p class="ql-block"> 我插队的西芹公社塘下大队,当年不通公路没有电。我们汽车到西芹林业堆头,换乘林业小火车,到南州,村民帮我们挑行李,徒步10华里到塘下。当晚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知青集中在在大队部吃忆苦思甜饭,大队陈书记做忆苦思甜报告。</p><p class="ql-block"> 四年的插队生活,学会了全套农活,翻田、砍田坝、播种、插秧(半蹲的三点一线,秧插的笔直)、耙草、割稻、脱粒,翻晒;能挑150斤走十里路,还会做木工,帮农民盖房子。只是吃不饱饭,个高1.8米,体重116斤,太阳晒的黑得像木炭。</p><p class="ql-block"> 曾经和殳×榕一起从南平步行去太平(注:应为炉下公社)洋洧看齐×光同学(70里路),途径夏道丁×祥同学家,地瓜午餐,美味可口啊!</p><p class="ql-block">龚×冰:1969年2月9日是南平老三届下乡知青的纪念日,我当年在一中学校和廖×一起被分配到赤门公社西马大队,我们分别找个理由,廖×改到西芹公社,我改去夏道公社小鸠大队,后又辗转到了大横公社茶墩和吴×国在一起,他也是从赤门逃出来的,我们的命运也随之改变。难忘蹉跎岁月至今五十周年了。我们都是奔古稀的老人,好好活着吧,也享受一下清闲自在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跨越半个世纪的回眸,怎不令人心潮跌宕起伏?五十年前的今天,在福建省知青办统一部署下,全省多地首批下乡知青于当日分赴闽北闽西闽东各地农村插队。从这天起,群友们的人生履历上也有了一个相同的称谓――下乡知青。</p><p class="ql-block"> 人生只有单行线。“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五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知青们,如今都已年过花甲,将近古稀。但谁能忘知青间在人生低谷期相濡以沫,共克时艰的往事?谁能忘烂熟于心,至今仍能随口吟唱的《知青之歌》?谁又能忘却知青楼里曾经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夏道公社小鸠大队黄堂下村,我插队的第二天就跟农民下田劳动。那天是在水田里挖禾兜。立春刚过,春寒料峭,我卷起裤脚在田埂上站了一会儿,寒风吹来,身上不禁打了一个寒颤,看农民们都下田干活了,我只好把脚踩到水田里,刺骨的冷,我只好使劲挥锄挖禾兜,泥泞贱在脸上、衣服上,怎么也挖不出来。一个老农告诉我,要先把禾兜周边的泥土翻出后,再去挖起禾兜才行,也省力。我学着做后,果然挖出了。干了一会儿,出汗了,身子渐渐热了,我越干越有劲了。收工后收拾好锄头,在田边流水沟里洗了洗就回村了。吃饭时,一邻居小孩来看我们,笑指着我的脚肚子,有一块泥土没有洗去,我低头一看,是一只很大的蚂蟥叮咬在皮下血管中,怎么也拨不开,鲜血淋漓。不知道最后谁出的主意,在伤口上撒盐,拍腿,总算把那只蚂蟥拍出来了,流了很多鲜血。</p><p class="ql-block"> 那次蚂蟥叮咬的经历,至今难忘。我学中医后,知道它药名水蛭,有活血通络化瘀解毒作用,但我开处方药时,始终不敢去用它。</p><p class="ql-block"> 难以忘怀的知青情结!原生态,绿色,无公害的纯真情结!</p><p class="ql-block">申×:今天是我们下乡插队50周年的纪念日。50年前的今天,我们在南平一中的操场上排队,按照要插队的公社、大队排列,背着简单的行李,爬上有篷的货车,奔赴各自插队的目的地一——第二故乡(当时根本不知道还有上调之说,舆论宣传是扎根农村干革命,认为是扎根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插队的日子是一生中最艰苦的,也是锤炼人的思想、意志、身体的时光,那是美丽的青春、求知若渴需要学习的年段!……</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这场景仿佛就在昨天。</p><p class="ql-block"> 祝同学们珍惜每一天,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p><p class="ql-block">丁×祥:我们农村户口的同学,回乡就没有你们那么的豪情壮志轰轰烈烈了。</p><p class="ql-block"> 学校开完大会,然后,工宣队在班级开会宣布我们农村户口的同学自行回乡。记得第二天1月25日,我到龚老师家向她告别。她说,像你这样的本来可以上高中考大学。现在只好先回去了。她说的话以及当时的场景,我到现在都记得。</p><p class="ql-block"> 1月25日,我回家是像“鬼子进村”悄悄的回去的。到春节后,才把学校介绍信和团员档案交到大队。用大队干部的话说,是“把这头牛犊安上笼头了”。</p><p class="ql-block"> 2月9日是我夏道老家搬新房的日子。大清早,我就看到马路上一队举着红旗的队伍,是南平知识青年下乡插队来了。</p><p class="ql-block">王×基:那一年我们是在江滨公园路边上车,一晃五十年,往事不堪回首。</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到峡阳的仅我一人,那天到公社后就被各大队领走了,大队不通公路,问大队长有多远?回答五里路。可走了个把小时才到,这才体会到农民的里大,在大队吃了忆苦饭,我们一行二十几人又被分散到七个小队,又走了七八里才到小队,那里虽说是山清水秀,可是工分值太低了,还好房东是个好人,照顾较好。九八年还去看望一下。现在这村子也没了,做际洲电站时淹了。都搬到峡阳附近。前几年还去看了他们。</p><p class="ql-block"> 那地方叫照口,但离陈×良同学的照口車站还有十里。</p><p class="ql-block"> 在我插队的地方有条小溪叫照溪,順溪上游五里有一座廊桥,那是古时峡阳往南平的官道,桥名八字桥,是民国二十年,由国民革命军三十六師師长刘和鼎喜捐三千六百块大洋重建,桥长近百米,廊桥上写了许多对子,其中一幅写“来何人去何人名利两人,贫者福富者福遐迩同福”此联印象最深。</p><p class="ql-block"> 对此桥至今感想有二:一是当今又有哪位高官能喜捐大洋为百姓谋福址?二是各人由命,富者有富者的福份,贫者也有贫者的福份,高高兴兴的过好每一天。</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个故事,终身难忘。插隊那年的端午节前一天,离家已几个月了,想回家看看。正好队里下午要到河对面的田里劳动,于是我就带了个包,想顺便乘船到对岸,再走三里到王台镇溪口大队乘车回南平。四点多车来了,可能是车上人已滿座,车没停,忽的一下过去了。又拦了几部货车都不停。这下坏了,溪口插队的都是四中的,没熟人,想想只好回去,晚上到照口车站乘火车回家。又回到河边。端午前后的河水本来就大,傍晚的河水又比下午涨了许多,富沌溪面很宽,叫船也听不到,没办法,我想只好游过去。我沿着河岸向上游走了二百米,脱了衣服将包和衣服放在化肥袋里,将袋子吹满气,用带子将口扎紧,带子另一头捆在身上,一头扎进水里向对岸游去。起初还好,快到河中间,就感到水流湍急,一下子把我向下游冲了几十米,我想不好,再向下游一百多米就是一片险滩,很危险,求生的本能迫使我使出吃奶的力气,拼命的向前游,在离岸约七八十米的地方我抓住了一块礁石,在那里大口喘了几口气,然后看准了另外一块礁石游过去,就这样在急流中一块礁石一块礁石的游过去,终于在离岸十几米的地方,脚可以踏底了,踩着水底走到岸上。回到住处,房东问我怎么又回来了?怎么过的河?我说车跑了,游回来的。他们都感到非常吃惊。我在房东那里喝了碗姜汤,又吃些饭,休息一会,就沿着铁路走十里到照口车站,乘火车回到南平。事后回想,真有些后怕,假如没有强烈求生的信念,良好的体魄,会是怎样?这事己过去五十年,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后来我的人生还遇到几次坎坷艰险,关键时候认准目标,咬紧牙,拼命向前冲,照样挺过来了。这是我的人生感悟。</p><p class="ql-block">甘×英:光阴似箭 日子如梭 , 一点都没有说错。 一眨眼 ,今天就是我们下乡插队50周年纪念日。往事历历在目 ,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50年前的今天,我们班的同学 ,在南平一中的操场上排队,按照分配的公社、大队排列,背着简单的行李,走到延福门码头,坐船前往葫芦山, 再坐汽车到赤门公社苦竹洋大队插队。我们班上一起插队的女同学有我 ,黄×琳 ,黄×英, 肖玉珍。(我们四人都在一个生产队)回想当年插队情形,心里还是有点心酸。当时延福门码头上人山人海 ,哭声一片。我外婆舍不得我去插队, 哭得很是伤心 ,弄得我也很是难过。在插队五年时间 ,有苦有甜。 现在回想起来在插队期间 ,我要衷心的感谢我们班上的好同学胡×娇同学和殳×榕同学。胡×娇同学的家是在葫芦山 ,×娇家里的人对我们同学非常好,一家人对我们同学很是热情。她的家就成了我们同学从 南平至赤门公社,从赤门公社回南平家的中转站 。×娇和她家的人对我们很热情,很看重我们。我们同学来去都在×娇家休息, 在×娇家吃饭,从来也没给过×娇家一分饭钱。今天在此向胡×娇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p><p class="ql-block"> 殳×榕同学对我的帮助也是让我永远不能忘怀。当黄×英等三位女同学由于各种原因都返城了, 只留下我一个人孤苦伶仃, 好是可怜 [流泪]。于是我就报名去象湖修公路 ,帮助民工煮饭。蒸饭的大锅上安装大木桶, 我矮个子小 ,每天要挑水倒在锅上的大水桶里很是困难。正好殳×榕同学在那里当施工员 ,每天他都放弃休息时间 ,等我把水挑来,他就站在锅台上帮我把水倒进锅上的大水桶里。×榕 天天坚持帮我,直到我离开民工食堂 。亲爱的胡×娇同学 ,殳×榕同学 ,谢谢你们!就是因为当年有你们的关心陪伴 ,才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胡×娇同学 ,殳×榕同学, 谢谢你们 !谢谢!! 谢谢!!!</p><p class="ql-block">汪×清:很棒!向插队的同学致敬!</p><p class="ql-block">黄×英:热血沸腾的青春时代啊!愿老知青们青春永驻。平安健康,诸事顺意!</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梭!50年前的今天从延福码头离别父母,奔赴农村广阔天地,今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借此向当年我的老插友们问声好!是你们亲人般的关心陪伴让当年不谙世事的我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一路走来满满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当年从生产队到公社送公粮挑担子去,数电线杆停歇的经历仿佛就在昨天!</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插队50周年纪念日的感言令人回味。就我个人而言,记忆的闸门一旦开启,刻骨铭心的往事如潮水般涌现……</p><p class="ql-block"> 我人生中的许许多多第一次都在插队时体验。第一次在知青点的食堂轮流做饭时烟熏火烤大锅饭还是烧焦。第一次下水田既怕蚂蝗来叮咬,又要强紧跟村民排排站一线不甘落后。更难忘的第一次是全队知青们回南平徒步走几十里山路,从所在村庄出发走到西马大队(校友吴锦珠在那里),再步行到尤山头(胡×英、殳×榕插队所在地)已近黄昏,当晚休整。第二天清晨又翻山越岭走路到葫芦山火车站去乘绿皮火车回南平。还有一次也是我们集体步行从所在生产队走到赤门公社,又走30里路到茶洋火车站(胡×娇同学的家所在地)中转再乘绿皮火车回南平。多少年过去了,只要乘火车有经过茶洋、葫芦山,我的目光总要去追寻曾经多次走过的地方。胡×娇同学的家就是我们曾经温暖的港湾啊!谢谢她一家人热情的帮助!那时知青生活说苦也甜。同学们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亲如兄弟姐妹。以至于当大队书记通知我第一批抽调去工厂(当时厂正在筹建中),我还一脸茫然,毫无思想准备。记得当晚饭后,淡淡的月光洒落在知青点宿舍楼院墙上,同学们一起座谈话别,我的心情很复杂,不知说什么,太多的不舍。也许这就是同学友情、团队精神的吸引力吧。插队的经历和磨练是激励我此后人生道路积极向上,踏实工作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是我们这一辈人生旅程中的一段历练。年少纯朴,劳作田间。苦中有乐,大爱无边!愿一路走来的我们平安康健,诸事顺意!真是呀,有太多的感慨难以言表。无情的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容颜,点滴的友情能催生向上的意念。愿老同学开心快乐每一天!</p><p class="ql-block"> 祝愿老知青们、老插友们平安健康,诸事顺意!!!</p><p class="ql-block">许×宁: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了,下乡插队进村的场景历历在目,能忘记吗?那是我们人生的第一站。</p><p class="ql-block"> 当年老队长,老房东对我们的照顾也难以忘怀。倒是一起插队的同学各奔西东,想聚都聚不起来。</p> <p class="ql-block">黄×琳:光阴似箭五十年一晃而过。想当年在赤门公社苦竹洋插队,我和班上的同学甘×英、黄×英、肖玉珍一起在同一个生产队。当年挑公粮,同学们都装了大半个麻袋,可是给我才装了麻袋底一点点,我嫌太少叫多装点,可是装粮食的人说我挑不起,不肯多装,我只好挑起那一点粮食和同学们一起出发了。可是还没有走出几步,我就走不动了,就把担子放下,可是来回几次,她们三个无法跟我这样子走几步就放下担子,只好说她们先走,到公社后再回来接我。我也怕拖累她们,就说可以。她们走后,我一个人在后面挑着担子边走边哭,我没想到我还没有走到一半路程,她们跑回来接我了!当时我真想抱着她们大哭一场,这件事情我终身难忘,感谢你们,我亲爱的姐妹们,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是你们给我力量!给我温暖!给我一种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再一次感谢你们,我亲爱的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回想在插队的那段时间,真是思绪万千!记得当年我们知青食堂每个月每人要交两担柴火,两担柴火大小不限,因为男生肯定更大担更多,我们女生要少些,也是照顾我们。两担柴火要花去两天时间我们才能完成,后来我们发现男生去拖“驴车”(注:所谓的“驴车”,哪有驴?其实就是那种用四块大木头组合成约2米长60公分宽的正长方形的架子,两条长木条中间四条木条相连,前面绑一条绳子,人在前面拉。驴路是一米宽的土路,路上间隔铺着木棍。)都是砍大树木回来劈成小块,再捆成一捆一捆,一次起码能有五,六捆,一天就能完成两三个月的任务。我们不要求多,一天能完成一个月的任务就可以了。农民都不肯借“驴车”给我们,因为他们说从来没有女人拖“驴车”,没办法只好向大队长和大队书记借,好不容易借了两架,早上很早就起来,我们四个女生高高兴兴向山林出发了。到了山上,我看见许多小树长的又高又直,旁边还没有开杈,我挥舞柴刀,一棵一棵砍下来,然后又砍成一段一段,用绳子绑成一捆一捆,数了一下一共有四捆,够完成一个月的任务了,再看看她们三个也都完成了,一共十六捆,一个“驴车”装八捆,四个人都很得意,两个人一架“驴车”,一个前面拉一个后面推,驴路很窄,一边靠山,一边是悬崖。开始还好,可是没走多远,我们绑在“驴车”的柴火都比驴路宽,一拖柴火就会碰到驴路的山壁,我们只好去把柴火搬出来一点。可是再拖“驴车”失去平衡,翻下悬崖了。没办法只好到悬崖下把柴火和驴车一捆一捆的扛上来。这样来来回回不知道多少次,眼看就天黑了,离家还很远,我们四个人都哭了。就在这时,我们队的两个男生看我们去了一天还没回来,就打着手电筒来找我们,看到他们的到来,我们就象见到救命恩人一样,泣不成声。他们叫我们先回去,他们帮我们把柴火弄回去。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同学之间的关系是纯洁无暇,看到别人有难处,大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更可笑的是大家看到我砍的柴火,说我砍的全是漆树。黄×英听后吓的赶紧跑开,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第二天她的脸肿的象发面的馒头一样。我心里真难受,因不知道那是漆树,只图好砍,害了×英,后来听说刨花煮开后拿来擦洗可以消肿,我们也赶快去找刨花,反正折腾了好几天,×英的脸才慢慢的好起来。现在想想那时候虽然艰苦,但心里是快乐敞亮的,我留恋那时和同学们相处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良:看了同学们50年前插队经过的回忆,开启了我尘封多年的难忘记忆。我父母不在了。自学校停课后,我因没有参加任何红卫兵组织,领不到助学金,特别和×榕、吴×敏、蔡莉等同学徒步串连半途后。生活拮据,跑回“家”谋生,参加生产队劳动,每天5个工分(约4毛钱),三天打鱼二天“晒网”。“晒网”时上山砍柴。每百斤干柴可卖得八毛钱,两天可砍得干柴100斤,这样每月可得6——7元钱。后来,×榕帮我在学校食堂“东方红红卫兵”开了个证明,证明我是东方红战斗队的战士,并帮我领了几个月的助学金,解了燃眉之急。按我当时的情况算是退学?回乡?知青?什么屁都不是!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刚好部队招兵就报了名,什么学历啊档案啊就由他们代劳了。退伍后历经千难万险,分配到没人愿意去的照口火车站,一待就是12年。记得×榕,蔡莉从来舟徒步20里,带了食物到照口来看我……不说了,真是岁月蹉跎,无可奈何。辛酸苦辣累弯腰,柴米油盐愁白头。谢谢×榕,胡×英,申×,龚×冰等帮助过我的同学。祝好人一生平安!</p> <p class="ql-block">留×莲:我是69年4月份下乡到王台公社姜口,插队三年。在这三年里我觉得滿有意义的,那时我还是姑娘,动不动就掉眼泪!那时我们队有16个同学(不同学校),八个女生八个男生,似乎兄弟姐妹非常团结,当时农民还帮我们“配对”(可是没一对成功)。男同学种菜砍柴,女同学洗衣做饭。吃的是一锅菜,一锅饭,象个大家庭,有说有笑。</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情景值得留念,值得回忆。记得一次上山,脚被竹尖插进,鲜血直流。回到住处,后来又“打摆子”,同学们用板车送我到来舟,再坐火车回南平(那时王台没有客车,非得坐火车不可)回想这些经历,在脑海中永远不会抹去!</p><p class="ql-block"> 可好景不长,回城的指标来了,搞得大家人心惶惶。从那时起,我们这个大家就开始散了,各管各的,各吃各的……。插队回城的,也就没有联系。</p><p class="ql-block"> 现在,当年一起插队的16个同学都不知在何方?</p><p class="ql-block">霍×民:对知青,不同的人生观,会有不同的结论。插队是我接受的最重要教育。回城后,再未遇到对手和困难。</p> <p class="ql-block">殳×榕:记得我下乡后的第二个春天,是我一生中,挖笋最多的一天。一早起来,吃罢早饭,忘了队长为啥没叫出工,右顾右昐农民们不知去哪儿了,我想了想,便借了一柄山锄,挎了把柴刀,向腰子岩出发,挖春笋去吧!</p><p class="ql-block"> 腰子岩离村约10里地,是与邻乡大凤公社村尾村相邻的生态林。参天大树,林茂草深,各种树木混生共存,若要找大口径毛竹则比比皆是。因为离村远,且有产权之争,故划归大队直管,不归任何生产队,大家都到这儿来砍柴挖笋。我们村边毛竹林也很多,后山还有一大片风水林,就是不让砍树不让挖笋。当年我怎么也没想明白,若干年以后,才知道,这就是乡规民约,这就是乡土文化和文明!</p><p class="ql-block"> 大约临近清明,竹笋挺多也露尖,挺好挖的,尽情尽力地挖吧!不仅是做菜,还想做笋干呢!山上没什么人,一个老农带个小姑娘挑着挖好的笋,走过我身边,说了句,差不多了,可以回去了。我不认识他,也没搭理他,继续又挖了一阵,那天没太阳,大森林中也不知几时,也没带午饭,也没遇到认识的乡亲,估摸也过午了,也该回了吧。</p><p class="ql-block"> 把挖好的笋全部去壳,砍一根毛竹做一把扁担,破蔑将笋串扎成担,挑起回家。沉甸甸的,挺有收获!山路崎岖,羊肠小道,上上下下,走了一段,累了,挑不动了。所有农活我最怕挑担子!把笋扔了舍不得,想一想,便分成两挑,来回跑,一定要挑回去!</p><p class="ql-block"> 春天如孩子,说变就变,还真是!老天爷真变脸,真下起雷雨倾盆!我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并躲雨,看着漫天云卷云舒雾茫茫,风吹阵阵雨不停,慢慢全身自上而下湿透了,冷倒不冷,只是在这深山老林之中,孤身一人,眼见天色渐暗,心寒而已!反正全身都湿,又何惧雨?走吧!挑起来快点回吧!</p><p class="ql-block"> 离村尚有二,三里地,胡×英挑着棕衣来接我也!×英乘下午一点半的轮船从南平下来,到村里己近五点,乡亲告诉他我去挖笋未归,他马上带上棕衣来接我,正好,一人一挑,快快回家。到村里时天己全黑了!</p><p class="ql-block"> 二年后,腰子岩的原始森林被林场工人砍伐并一把火烧成焦土!</p><p class="ql-block"> 三年后为了腰子岩山林产权的归属,我们村庄和村尾村之间爆发了村民械斗,可谓是解放以来闽北地区最大规模的村民械斗!</p><p class="ql-block"> 我常常希望还能去挖一次春笋,还想去腰子岩看看!</p><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插队第五十一个2月9日,与同学们共忆下乡插队的往事。</p><p class="ql-block">龚✕冰:都是满满的回忆,难忘的经历让我们刻骨铭心,发出肺腑之言。</p><p class="ql-block">丁×祥:我整理编辑老同学的感言,从中第一次了解到你们下乡插队和生活的经历,大家一路走来都很不容易,特别是老同学的艰难时期,那种坚毅,坚持,友爱,互助精神,兄弟姐妹般的情义,我很感动,很震撼!泪目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海鸥 编辑2019.2.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