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和堂是圆明园中康熙皇帝所居殿堂。这些署干支纪年款的中和堂器,胎釉精良、绘画精细、质量极高,被认为是康熙早期的官窑产品。在康熙二十年御窑厂成功恢复之前,由于郑成功的反清斗争与三藩之乱,政局不稳,朝廷无力顾及御窑厂生产的恢复,宫廷用瓷直接取自民窑产品。所以这些中和堂器同时也被认为是民窑“上品细料”。中和堂款有辛亥、癸丑、壬子纪年。此类盘的形制、尺寸大致相同,多为双圈足。由于器底多有绝对纪年,故成为目前鉴定康熙早期官窑制品的标准器。</h3> <h3>康熙早期,朝廷对于瓷器上书写“大清康熙年制”款识加以禁止,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康熙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历时61年。康熙时代瓷器上的款识也多种多样。譬如,官窑款多以“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或是三行青花楷书款,到康熙晚期,又出现少量的篆书款识。再如,康熙前期还常见干支纪念款,“康熙辛亥中和堂制”便是康熙十年生产的瓷器。至于御用的珐琅彩器上面纸书写“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料款。</h3> <h3>不过,康熙早期的官窑瓷器,多半是没有年款的,民窑尽管落有康熙年款,但是好景不长。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在他的“马未都说收藏瓷器篇”一书中这样认为:“康熙早期的瓷器很少写款。原因是康熙认为瓷器上不能写款,写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不让写。”上述所言确有史料记载。</h3> <h3>康熙十六年,江西浮梁县令张齐仲下令:“禁镇户于瓷器上书写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现在来看,这条禁令至少透露出两条信息:一是,在此之前,窑工画匠是可以在瓷器上书写“大清康熙年制”款识的;二是,当时朝廷认为书写“大清康熙年制”款识的瓷器一旦破碎,是件很不吉利的事情,要加以禁止。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禁忌,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h3> <h3>浮梁县令张齐仲下令禁止在瓷器上书写年号及圣贤字迹是康熙十六年,正值清廷平定三藩之时。彼时,大清江山破碎的危机尚未度过,不允许在瓷器上书写康熙年号的款时已免破残的做法虽然现在看来很迷信,当时也在情理之中。人们通常说,政治往往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h3> <h3>等到康熙中晚期,内忧外患或减少或平息,江山日趋稳固,豁然、大度、自信也就自然从各个方面浮现,使用“大清康熙年制”款识的瓷器也多了起来。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正式于江西景德镇御器厂开始烧造御用瓷器。康熙官窑款多以青花钴料书写,其次为珐琅彩款印款,刻制的款识较少。青花书写款的青花呈色纯净明艳,深沉于透明釉之下,如同书写于胎骨之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