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葫——“探秘宝葫芦”项目式学习实践篇之一

zxj

<h3>  “一瓢藏造化,天地一壶中。”“葫芦”谐音“福禄”,是中华文明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h3> <h3>  人们常挂在门口用来驱邪、招宝,小至孩童,老至百岁老翁,见之无不喜爱。</h3> <h3>  葫芦是人类种植和利用最早的植物之一。</h3> <h3>  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就发现有过种植。葫芦的品种很多,是食和用并存的作物。</h3> <h3>  海门有这样一位八旬老人,钻研四十余载,在葫芦上走刀划针,以刀为笔,以葫芦为纸,将小葫芦玩出了大学问。</h3> <h3>  年初四一早,一场意外的大雪铺天盖地,却丝毫减弱不了我们慕名而去的热情。</h3> <h3>  我们的小组成员有朱铭溢、项怡乐、何嘉棋、许铭洋、顾凌宇、周启昂、胡珉源、蒋骐乐。</h3> <h3>  我们在父母的陪同下,一起去参观陈宝龙老先生的“宝葫芦民间艺术馆”。</h3> <h3>  一间陈列室、一间办公室、几组展柜、一张长桌、几把刻刀……这里便是陈老先生位于海门工业园区大石村的家。</h3> <h3>  在这里,100多平的一楼已经被改成陈列室,存放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葫芦工艺品,凝聚着陈老大半生的心血,十二生肖小葫芦挂件、木石鸟兽等异形葫芦、著名戏剧人物、吉祥图案等彩绘漆绘葫芦……近500件的陈列品让人大饱眼福。</h3> <h3>  走上前细细观察,大大小小各种形状的葫芦琳琅满目:有长相标准的压腰葫芦、细长脖儿圆肚子的油棰葫芦、迷你的手捻葫芦……随手拿起一个鸡蛋大小的葫芦发现上面画着流行的电影卡通人物“胡巴”,它的表情、动作很细致,就连皮肤上的褶皱和发丝都一一呈现,非常精美。</h3> <h3>  就这样一堆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葫芦,经过陈老先生的设计构思,造材、切割、镶拼、移接、组合、粘贴和打磨、绘画、涂漆、装饰等工序,变废为宝、变丑为美、化腐巧为神奇。不愧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艺术传承人”的荣誉称号。</h3> <h3>  陈老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讲述了他与“宝葫芦”的故事。从1975年开始,国家医药部门不再收购“葫芦”,陈老经过构思,在葫芦上画十二生肖和风景名胜,销量大增。</h3> <h3>  慢慢地,创作题材也不再拘泥于十二生肖和山水画,创作方式也从单一的绘画,发展到雕刻、切割拼接工艺。</h3> <h3>  其中老先生的葫芦雕刻分为立体雕和浮雕两种。陈老先生亲自示范,教我们在葫芦上刻上自己的生肖,一个个示范的动作、一句句耐心的叮咛、一个个肯定的眼神,我们个个都虚心学习,争取交出最满意的作品。</h3> <h3>  “宝葫芦民间艺术馆”一直免费对外开放,陈老每每都是热情接待,免费给大家讲课。如今的“宝葫芦民间艺术馆”,既是陈老葫芦作品的展厅,更是陈老传播葫芦文化的课堂。我们也决心要将这“宝葫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一直传承下去。</h3> <h3>  参观学习后,我们每个同学都学有所获,在一篇篇感悟的字里行间中,无不渗透着我们的收获与反思。</h3> <h3>  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