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张云逸将军纪念馆游记

翼飞

<h3>以此献给为共和国建立和祖国繁荣昌盛作出贡献的人们!</h3> <h3>文昌历史上为紫贝县,是一座文化古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海南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有许多杰出人物,为人称颂。23年红旗不倒,说的是海南岛的红军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闹革命只到1950年海岛解放。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家喻户晓,冯白驹,张云逸等革命先贤为海南人念念不忘。张云逸将军纪念馆位于文昌老市区,文昌中学南面,宋庆龄图书馆隔壁。是1992年为纪念张云逸大将诞辰100周年而建的。前几天抽时间,专门到纪念馆参观,凭吊这位为新中国成立建立不朽功勋的大将。</h3> <p class="ql-block">~张云逸大将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张云逸(1892年8月10日-1974年11月19日),广东省文昌县(今属海南省)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广西右江领导武装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p><p class="ql-block">红军时期,历任红军第七军军长、中央军委副参谋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参谋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员、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抗日军政大学第8分校校长。</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中共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为华东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二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任党的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1974年11月19日病逝于北京。</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张云逸</p><p class="ql-block">别名</p><p class="ql-block">张运镒,又名张胜之</p><p class="ql-block">国籍</p><p class="ql-block">中国</p><p class="ql-block">民族</p><p class="ql-block">汉族</p><p class="ql-block">出生地</p><p class="ql-block">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镇上僚下村</p><p class="ql-block">人物关系</p><p class="ql-block">韩碧</p><p class="ql-block">妻子</p><p class="ql-block">张光东</p><p class="ql-block">儿子</p><p class="ql-block">韦拔群</p><p class="ql-block">战友</p><p class="ql-block">莫文骅</p><p class="ql-block">战友</p><p class="ql-block">成钧</p><p class="ql-block">战友</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早年经历</p><p class="ql-block">张云逸,原名张运镒,又名张胜之。1892年8月10日生于广东文昌(今属海南)头苑区造福乡上僚村。7岁时开始读私塾,12岁转入本乡启明高等小学。</p><p class="ql-block">1908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第二期,开始接受进步思想。</p><p class="ql-block">1909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先后参加过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和辛亥革命。</p><p class="ql-block">1912年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学习,1914年毕业后,被国民党南方支部派到统治海南岛的军阀龙济光部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历任排长、连长。</p><p class="ql-block">1921年到粤军总司令陈炯明部当营长。</p><p class="ql-block">1923年从政,任广东揭阳县县长,积极推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p><p class="ql-block">1924年复入粤军,在许崇智部任旅长。</p><p class="ql-block">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4军第25师参谋长。同年10月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27年6月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成立警卫团时,力荐卢德铭任团长。大革命失败后,秘密掩护周士第等共产党员脱险并支持所部参加南昌起义。后脱离第4军,经香港前往上海,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p><p class="ql-block">土地革命</p><p class="ql-block">1929年7月被派往南宁,在桂军做兵运工作,任广西军官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兼警备第4大队大队长、南宁警备司令,成功地把教导总队和警备第4大队这两支旧式部队改造成新型人民武装。同年10月率部前往右江地区,以右江督办名义积极进行武装起义准备,消灭企图阻止起义的警备第3大队。12月11日,与邓小平等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并任军长。随后,与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部打退桂系军阀的反扑,并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右江苏区。</p><p class="ql-block">张云逸(左)、周恩来、孔石泉在西安</p><p class="ql-block">1930年春为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率部转战桂黔边,攻占榕江城。6月回师右江,经过激烈</p><p class="ql-block">战斗重占百色,恢复并巩固了右江苏区。10月,根据执行“左”倾路线的中共中央关于红7军攻打柳州、桂林进而夺取广州的指示,与邓小平等率部北上,转战桂黔湘边。因部队在攻城战斗中损失严重,</p><p class="ql-block">在1931年1月于全州召开的红7军前委会议上,同邓小平等毅然决定放弃执行攻打大城市的冒险计划,转向湘粤边开展游击战争,并适时向中央苏区转移。2月,部队东渡乐昌河时遭敌拦截,被分割为东西两岸各一部。危急时刻,他沉着冷静地指挥未过河的部队突破封锁,急行到乐昌河上游再渡成功,挺进湘赣苏区。3月到达湘赣苏区中心永新城,同湘南独立师和红20军会合。4月任河西总指挥部总指挥,率部攻占永阳镇。随后在遂川同先期渡过乐昌河的红7军主力会师,改任河西总指挥部参谋长。5月起与总指挥李明瑞率部连克安福、茶陵、安仁、遂川等县城,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7月渡过赣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所部被编入第3军团建制,并被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授“转战千里”锦旗。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时,任红7军参谋长、军长。</p><p class="ql-block">1932年起历任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等职,参与研究红军的战略战术,组织参谋人员拟订作战计划。</p><p class="ql-block">1933年11月曾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前往福建,同宣布起义的国民党第19路军建立联系。</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长征开始时任红8军团参谋长,12月复任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协助军委领导组织侦察、开路设营、部署军事行动。到陕北后兼红一方面军副参谋长、军委后方办事处参谋长,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任中革军委委员。</p><p class="ql-block">1937年3月任红军后方司令部代理司令员。曾奉命前往广州、香港、桂林、福州等地,在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中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参与领导新四军的组建和整编。</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3支队司令员,率部在皖南开展游击战争,取得清水潭、马家园等战斗的胜利。后率部东进,在皖中组建江北游击纵队。</p><p class="ql-block">1939年5月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和中共前委书记,指挥新四军第4和第5支队向皖东发展,挺进淮河以南津浦铁路东西两侧。</p><p class="ql-block">1940年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与刘少奇等一道同国民党顽军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反“摩擦”斗争。3月,在国民党顽军大兵压境的严重情况下,指挥部队奋起反击,取得定远、半塔集战斗的胜利,粉碎了顽军的进攻,为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6月、9月,又相继粉碎日伪军夏季和秋季“扫荡”,巩固并发展了皖东根据地。</p><p class="ql-block">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淮南军区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校长等职,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巩固津浦路东、坚持津浦路西的指示,领导根据地军民同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的军事进攻、政治破坏、经济封锁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度过了华中敌后抗战最艰苦的岁月。</p><p class="ql-block">1943年1月专任新四军副军长,协助陈毅指挥盐阜区反“扫荡”和山子头战役。11月陈毅赴延安后,主持新四军军事工作。</p><p class="ql-block">1944年夏以新四军第4师主力执行西进任务,基本收复豫皖苏边区根据地。尔后又以第1师主力执行南下任务,开辟苏浙皖边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1945年指挥所部对日伪军实施战略大反攻,占领数十座县城和广大农村地区,使华中各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为尔后反击国民党军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p><p class="ql-block">日本投降后,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组织领导了新四军北撤工作,并参与指挥两淮战役和津浦路阻击战,迟滞国民党军北上。</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p><p class="ql-block">1946年1月任新四军第一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1月组织胶东、鲁中军区部队实施平安战役,歼敌1.5万余人,粉碎国民党军占领胶东解放区的企图。</p><p class="ql-block">1947年2月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指挥军区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8月兼任中共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书记,领导华东后方军民精简整编、厉行节约,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中,组织动员上百万民工用小推车将数亿斤粮食和大量作战物资运往前线,保证了战役的顺利进行。</p><p class="ql-block">建国以后</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起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二书记、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兼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领导广西军民清剿国民党股匪、镇压反革命势力、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各项建设事业。</p><p class="ql-block">1952年后,因体弱多病,相继辞去领导职务。是中共第七至第十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1955)。军事家。</p><p class="ql-block">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p><p class="ql-block">1974年11月19日在北京病逝。</p><p class="ql-block">人物轶事</p><p class="ql-block">险为烈士</p><p class="ql-block">1908年,张云逸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旋秘密参加同盟会。</p><p class="ql-block">1911年初夏离开陆军小学,投身民主革命。前一年,孙中山与黄兴、赵声等在槟榔屿议定辛亥广州起义计划,会后由黄、赵在香港组成统筹部,派人至新军、巡防营和会党中活动,并向海外募集经费。选骨干800人组成先锋队(敢死队),在广州设立秘密机关30余处。时张云逸年方十九,即踊跃担任革命军炸弹队队长。因事泄,清两广总督张鸣歧严加戒备,被迫改变计划。</p><p class="ql-block">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攻入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军展开巷战。起义军奋战一昼夜,终因寡不敌众,死伤过多,被迫退却。喻培伦、林时爽、方声洞、李文甫、林觉民、徐广滔等100多人,英勇牺牲。</p><p class="ql-block">当时清军围逼,张云逸身边炸弹已经打光,人员死伤甚众,奉命撤出战斗,但由于道口均被重兵把守,搜捕极严,虽化装亦无法出城。张乃与几个同志隐蔽在一民宅中。翌晨,他独自挎一竹篮上街买菜,其实是探望情况,觅求突围道路。返回时,见清军已入所居民宅,搜捕了全部同志,枪杀于路口。张因身材矮小,相貌敦厚,挎一竹篮掩身于路人中,清军从他身旁啸呼而过,竟未发觉。</p><p class="ql-block">后来,广州人民收殓烈士遗骸,得72具,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也称“辛亥广州起义”,震动全国,不久即爆发了武昌起义。</p> <h3>纪念馆坐东朝西,邻近大街</h3> <h3>身着戎装的张云逸大将</h3> <h3>海南省有关部门敬立的张云逸大将的铜制塑像</h3> <h3>塑像背面底座上的碑文</h3> <h3>塑像前左右两侧的标语</h3> <h3>沿着塑像后面的步道前行,穿过池塘上的小桥,就到后院的张云逸将军生平陈列室。</h3> <h3>陈列室里安放着将军的半身雕像</h3> <h3>四面墙上是将军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h3> <h3>供参观者签名留言处</h3> <h3>留言簿上题词纪念</h3> <h3>陈列室分上下两层,楼上大部分是将军成长经历和任职的情况介绍(主要是图片,实物很少)</h3> <h3>将军大事年表</h3> <h3>陈列室右侧是纪念碑廊,隽刻着国家党政军领导人和海南省有关领导的题词。</h3> <h3>陈列室后院是一个小花园</h3> <h3>大门内侧墙壁上是有关部门立的筹建纪念馆的碑文</h3> <h3>纪念馆免费参观,门口有停车场,为游人提供了便利条件。我去凭吊参观时,正是下午二点多(也许人们正在午休或其它原因),纪念馆里空空如也。我不由得触发感想,人最可贵之处是感恩和懂得珍惜。伟大导师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代开国领袖毛主席有诗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无数革命先辈们为革命和建设经历千辛万苦,流血牺牲,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繁荣富强立下不朽功勋,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现在的人们不应该忘记这一切。要时刻想念他们,纪念他们,国家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可把有纪念意义的英烈纪念馆(地)定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人们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像这样庄严肃穆的纪念场所应该有更多的参观凭吊人群,应该有更多人带着下一代来这里感受一下,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和红色教育,对下一代的成长教育肯定大有裨益。只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把我们祖国建设得更美好,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20190208~~初稿~~~</h3> <h3>2019年12月10日~13日,央视四套《国家记忆》栏目,每晚八时黄金时间,连续4天播送“大将张云逸”,我认真观看了节目,从中了解了张将军更多的事迹。</h3> <h3>~~~20190208~初稿;20191212修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