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凹哩码头

往事随风

<h3><br></h3><h3> 曲凹哩码头原名“屈凹哩码头”,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600多年的历史据张氏家谱》记载,张氏是新桥最早定居的姓氏,在北宋至和年间由福建省宁化县曹坊乡上山地近来,迄今950余年,没有新桥街先有曲凹理码头。</h3><h3></h3> <h3>  以前,新桥管辖的各村按片划分为五个坊,俗称“上五坊”新桥村原名“归阳”,自古以来是上五坊。古汀州清流,宁化,归化以及延平府各县和汀州府交通往来的咽喉要道。得天独道的江江河从上游新桥流往汀州直下上杭抵达潮汕入海,水资源非常丰富。可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落后,人们的交易物资还是靠肩背挑手来往于汀州府。</h3> <h3>  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第十四年)江南普降暴雨,新桥遭遇了罕见的洪灾,张氏后裔朝廷正三品官员张子恭作为钦差大臣到江南巡视灾情。他回到家乡后看到田野村庄面目全非、凄惨狼藉,非常痛心。他一边将灾情如实禀报朝廷要求免征皇粮杂税,一边积极组织父老乡亲灾后自救重建家园。尤其看到家乡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萌生建设水运码头的想法。即刻牵头筹建码头,制造木船,培训船工,成立水上运输队。码头的运营加速了货物的流动,提高了生产力,带动了新桥商品经济的发展。曲凹码头成为宁化、清流、归化至汀州府的物资转中转站。因此,新桥真正成为上五坊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民国时期,新桥上街有50多家商铺,副食品,百货,土特产,客栈等样样齐全。由于码头的建立,带动各种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因此享有“小杨州”的美称。</h3> <h3>  而在张子实报灾情后,秋季,朝廷又派钦差前来核查这时,灾后重建的新桥已经展现出一派崭新的现象。然而,钦差否认子恭组织生产,重建家园的功绩,指控子恭虚报灾情,皇上未查明真相,便想以欺君之罪问斩,狱中子恭获悉,留诗三首,自寻吞金而死。后来,皇帝看过其诗稿,掩面流涕,怒问群臣:“有如此好忠臣,何不早奏?”随后将奏之佞臣及监刑官斩之,恢复子恭爵位,告知其兄子成把子恭的遗体接回家乡安葬在岭背坑山场,因他当时是官至三品的钛差大臣,具体官职不详、乡亲父老称之为将军,所以,墓地称为“将军地(墓)”,地名改为将军坑哩。子恭故居原名叫“菜兜下”因其受冤屈而死,因此更名为“屈凹哩”。</h3> <h3>  船工们为缅怀子恭的功绩在码头上塑像纪念,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出船前都要到将军像前烧香、点灯祈求平安。</h3> <h3>  世纪轮回,斗转星移,如今,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物质和精神生活充裕的太平盛世。</h3> <h3>  为加快“一江两岸”自然生态旅游观光建设,把新桥打造成为家府的美“后花园。在上级党委政府,县名城管委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多方堪测考究,决定重建在新桥历史发展长河中起过关健作用的曲凹码头展现给世人观光,因“屈”字由“尸、出”两字组成不吉,遂将“屈”改“曲”,原名“屈凹哩码头”更名“曲凹哩码头”。</h3> <h3>一个码头,一种文化,一段历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