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专,临沂最早的大学(第一波)

二月春风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重回师专</h3><h3><br></h3><h3> 因为写《费县,这个神奇的地方》这篇文章,写到了临沂师专。写到了当年师专、师专生、师专的老师与师专娃,他们与费县的故事,那些扯不断,深深的,浓浓的,魂牵梦绕的记忆与思念。</h3><h3> 临沂师专,全称为“临沂师范专科学校”,是一所培养中学教师为主的学校,临沂大学的前身,最早就设在费县。那时的临沂师专,是临沂地区,当然也是费县的最高学府 。费县有了师专,是费县的幸运,使这里拥有更多的人才优势和智力资源;师专设在费县,同样也是师专的幸运,东周时期的古鄪国,两千多年的古县,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是师专成长的沃土,让它得到充足的文化滋养。</h3><h3> 虽然生活在费县,工作也在费县,但是除了十八岁时同学到费县做客,带他们到师专参观游览,拍了几张照片后,就没有再到过师专。想想很惊讶,这一晃,就快三十年了,我居然快三十年,没有再到师专的院子里走走看看。</h3><h3> 这三十年,也是师专搬离费县的三十年。虽然无数次从学校门口、旁边经过,却没有一个理由让我想起,再走进师专。当写《费县,这个神奇的地方》时,涉及到临沂师专 ,发现没有合适的照片,才想到,我真的应该再到师专去转一圈了。</h3><h3> 大年初三下午,和在师专长大,并在临沂大学任教的韩其敏同学相约,一起走进往日的临沂师专校园。寒风刺骨,却无法阻挡我们,追寻师专记忆的热情和脚步。</h3><h3><br></h3><h3><br></h3><h3> 下面请大家和我们一起到师专校园走一走,看一看,我们将分五部分,向您讲一讲关于师专的故事。</h3><h3>一、最美最像大学的校园</h3><h3>二、师专的老师和学生们</h3><h3>三、师专家属院的故事</h3><h3>四、师专与费县</h3><h3>五、师专精神的传承与发展</h3><h3><br></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这是临沂师专大门旧照,门口的“临沂师范专科学校”几个大字,还是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1983年创办《临沂师专学报》时,制作学报封面,老师们到档案室找出了郭老的题字,信封内宣纸上除了题字“山东省临沂师范专科学校”之外,还题了一个“报”字,旁边用铅笔写着“学报请辑字用”。三四十年过去了,小故事仍带给他们很多感动。</p></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后面的小山就是钟罗山。<br></font></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昨天的临沂师专校园,现在的临沂大学费县校区,上图为现在学校的大门。</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学校门前的那条水渠,同学说,以前这里的水太清澈了,以前也没有这些石头边儿,坑坑洼洼,一点也不规则。</p></font></h3> <h3>学校大门旁边的白杨树,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当年很多的学子在树下读书,现在是一个市民休闲的场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二)最像大学的校园</h3><h3><br></h3><h3> 老师专规划得非常工整,大门位于学校的正中心,正对着是学校的大礼堂。连接大门与大礼堂的道路,就是这座学校的中轴线。中轴线两边是教学区,路西是实验楼,实验楼北面依次是化学、外语、物理、体育、艺术五个系,皆平房。最西面是操场,操场的北面是学生的食堂和宿舍。路东是文史楼,中文系和政史系在这座楼上。数学系也在路东,与外语系相对,再东边是个土操场,以排球场地为主,兼放电影。学校的东北部是教职工生活区。动静分区,方便合理。</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大门正对着一座山,这座山就是钟罗山,师专,就是坐落在这么一个依山临水的好地方。其敏特别给我介绍,大门东边的那棵木香树,木香花开的时候,整个校园都芳香弥漫。我说春天花开的时候,你一定告诉我过来看看。这棵木香树,也深植在一位师专毕业的嫂子心中。一次她问我,学校门口的那棵七里香可还在?我说,七里香不知道,但那里有一棵木香,长的很旺相,又高又圆,像个大花球。她说那就是七里香,一树花开,一园花香。我这才明白,不由想起了十六七岁时读的一首诗,席慕容的《七里香》:</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h3><font color="#01010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绿树白花的篱前</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而沧桑了二十年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微风拂过时</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便化作满园的郁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font><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七里香,正如那十八九岁的年龄。在其敏的心中,七里香是她对春天的向往,在嫂子的记忆中,七里香是她的青春回忆,充满了温暖的美好的想象。估计很多师专的学子,都和她一样,在关于师专的记忆中,像席慕蓉诗中描述的那样,七里香那白色的小花,还散发着迷人的清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给师专生美好记忆的木香树</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大礼堂</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礼堂前的叉道口</p></font></h3> <h3>  这座有海燕的楼房,是文史楼。我对文史楼的印象非常深刻,这也是师专比较有特色的建筑之一。让我一下子想到了高尔基的那一篇《海燕》,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很喜欢海燕的励志形象。海燕有天高任鸟飞的寓意,也有迎接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的勇气。每当从这座楼旁边经过,海燕,会激励多少多少师专的学子,让性格坚强,让理想飞翔。</h3> <h3>  文史楼前的一条道路,路南曾经是我们经常来照相的花园。当时人根本就没有绿化,美化的概念,连冬青剑麻都没见过。师专就栽种了很多新奇的树,雪松,丁香树,玉兰花、樱花等等,开着没有见过,非常美丽的花,那时,师专就已经成为一所花园式的学校。</h3><h3> </h3><h3> 现在,这个地方仍然是小花园,里面有个紫藤花长廊,春天上面爬满盛开的紫藤花,一串串的垂下。紫藤是费县人非常喜欢种植的一种植物,花开漂亮,也有紫气东来之意。花园里还有一个曲水亭,北面的围墙上开了一个圆形的门,也是别有情趣,比以前更加整齐漂亮了。<br></h3> <h3>  这座漂亮的红楼,是当年师专的实验楼,也是我们要重点展现的一座石质的教学楼,它的东南西北 ,四个方向景致不同,每一面都让你忍不住喜欢留恋。</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带着优美曲线的门厅</p></font></h3> <h3>  实验楼的后面,比前面更好看。我们不知道这座楼房的设计师是谁,小时候我们不懂,但现在看着非常壮观。楼房是用料石垒砌而成,在当时的条件下,施工难度应该非常大,当时施工的石匠们,不知费了多少辛苦与心血,才有这座建筑的完美呈现。这样的设计,堪称经典。</h3><h3> 同学说,实验楼后面的这个花园,春天的时候,花开得特别鲜艳,到时真的要来看看。</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流苏,费县常见的乡土树种。</p></font></h3> <h3>  在实验楼的西北角,有一棵苦楝树,这里我们呆了好长时间,拍了好多的照片。这个地方一下子把我们拉到了三十年前,那些青葱岁月,那些黑白的照片,那些朝气蓬勃,自信阳光的笑脸。</h3><h3> 红色的实验楼,那些岁月不改的沧桑与从容,居然让我这个不相干的人心生膜拜,为这座红楼的建设者,为在这里教书的老师,和在这里学习的学生,一年一年,这里已经有了五六十年的文化沉淀。</h3><h3> 我和同学一致认为,一个有老建筑,有大树的地方,才可以称为大学,才可以谈传统,谈传承,谈文化,才最有大学的样子。<br></h3> <h3>这里可以称作是最有文化的厕所,开始我不好意思上这个图,但它实在是精致漂亮。弯弯的小门,用美丽的花砖装扮的花墙,让人感到优雅无处不在。能在这个地方用心的学校,一定是处处出精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师专的老师和学生们</h3><h3><br></h3><h3> 师专的老师们大多都出自国内的名校,来自五湖四海,但是他们扎根沂蒙,安家立业,无怨无悔。他们娶费县的媳妇,嫁费县的儿郎,与这个地方深度相融,骨肉相连。 师专的老师淡泊名利,一心治学,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对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也为这些未来的教师做好了榜样。在师专老师的教育指导下,学生在这里安心的学习,当时,临沂师专是全省专升本最多的学校。现在临沂大学的年轻教师,都非常佩服当年老教师甘守清贫,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h3><h3> 对于刚刚改革开放,走进师专的那些学生来说,家庭并不宽裕,吃饭也非常简单。师专,那可是能让他们天天吃上馒头的地方,而且是馒头就菜,早上偶尔有油条的地方。开始,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文革时期,又向往新的活力,热情澎湃又对异性遮遮掩掩的假象,就这样走过了一个羞涩的青葱岁月。如今看到熟悉的情景,忍不住会潮湿双眼,心生无限的惆怅。</h3><h3> 每年,都会有很多的师专毕业班学生,到县城的三关小学和一中、十六中(实验中学的前身)实习,当时觉得他们已经很大很大,现在想来,不过是二十岁左右的小青年。我还记得他们胸前佩戴着白底红色的写着“临沂师专”四个字的校徽,他们是我们的实习老师,却不像我们的老师这么严厉,非常的有亲和力,让我们非常喜欢。每年都带给我们很多新鲜的知识,留下生动的故事。记得在费县一中上初一的时候,也就是1985年春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实习的女老师,好像是外语系的学生,带着眼镜,胖胖的,留着短发,教我们唱最流行的歌曲《熊猫咪咪》,不知她看到这篇文章后,是否能想起这段往事。<br></h3><h3></h3><h3> 这里走出的师专生,也把费县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看到费县来的人,两眼放光,说起费县,音量也不由自主的增大,人一下子变得精神,变得年轻。他们会谈起当年一起爬钟罗山,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去看费县百货大楼里的美女售货员,看群芳照相馆里橱窗里的大幅照片。因为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因为交通很不便,他们把费县城走了不知多少遍。所以他们的记忆里,他们的青春里,塞的满满都是费县。</h3><h3> 严谨的教风,扎实的学风,影响了一代师专生,也影响了一代沂蒙人的工作作风,这些师专生,大多都成为沂蒙老区各个行业的佼佼者,有的成为优秀的教师,有的成为主政一方的领导。现在看来,他们仍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才,他们的魄力和成就让人钦佩。可以毫不谦虚的说,这些师专生,他们挑起了沂蒙老区,挑起了家乡发展和建设的大梁,做出了突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师专人保存的校徽</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七八级体育系学生保存的校徽</p></font></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临沂师专的毕业证</p></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毕业证的内页</p></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临沂师专三好学生的奖章</p></h3> <h3>费县照相馆橱窗里摆放的临沂师专体育系女生的飒爽英姿</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体育场上学生矫健的身影</p></font></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风华正茂的师专学生</p></h3> <h3>这排苏式的教室,学校专门留下来作为纪念。这里有体育系,也有艺术系。</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教室的西面</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操场</p></font></h3> <h3>这样水泥制的乒乓球台,多少人在上面打过?</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食堂</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餐厅</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学生宿舍</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临沂师专,后来改为临沂师范学院。</p></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四)师专家属院的故事</h3><h3><br></h3><h3> 从大礼堂向东,则进入了教职工的生活区。我的很多同学,家就住在这里。在这里,我要说一说师专老师的家属和孩子们。</h3><h3> 师专老师的家属,很多在费县的中小学任教。当时我在西关小学上学,我的小学数学老师王安华,她是南方口音,非常的和蔼可亲。教音乐的谢爱东老师,说的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穿着时髦的衣服,她本身就像音乐一样熏陶感染着我们。我们的姚宗萍校长也是费县的姑娘,师专人的媳妇,她的思路清晰简洁,做事果断干脆,在师专的生活,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和思路,影响着他们的工作。大学的文化,先进的教学思想,就这样自然而然地,通过各种途径向费县的中学、小学流淌,共同铸造着费县教育的辉煌。费县的孩子们,真的是受益匪浅。</h3><h3> 我的中学、小学同学有很多师专老师的孩子,这些“师专娃”,他们很多都已经是土生土长的费县人。因为他们了解师专,也了解了课本之外的很多东西。师专的同学,除了个别的调皮捣蛋,学习普遍的好,可能与他们的父母是大学教师,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关。他们的见识,他们的修养也深深影响了我们当地的同学。<br></h3><h3> 大约是1990年左右,师专开始往临沂城搬迁。一旦离开,费县,就成为他们共同的家乡,成为他们共同的记忆。曾经在师专生活过的陈孚同学,形容他对费县,对老师专的感情是终身难忘,魂绕梦牵。可能在他们的梦里,还常常见到学校门口清清的流水,常常去爬钟罗山。</h3><h3> 在报社当编辑的“师专娃”敏敏,这样回忆她在老校区的生活:儿时,实验楼前是孩子们乘校车的集合点,向华姥姥的冷饮摊永远都散发着迷人的桔子味,木香花的春天里跟解放军叔叔的合影笑得比花还灿烂,土操场上露天电影爸妈军大衣好温暖,门前的水渠里河蚌比巴掌大,食堂里跳马和馒头可以同时存在,五湖四海的叔叔阿姨的口音,形成了只有师专人才听懂的独特语言。石头房子是我们好多师专娃出生的地方,想念房爷爷家的葡萄、桂花、防震床还有钟罗山上的酸枣和地瓜秧……</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当年的师专娃</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剑麻前的合影</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灿烂的童年,可爱的师专娃</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教职工宿舍</p></font></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五)师专与费县</h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临沂师专1941年建校,办学之路非常曲折,停停办办,几次易名,最终在费县这个地方,有了一段较长时间的稳定与发展。</h3><p style="text-align: left;"> 1966年,临沂地区建立半工半读师范专科学校,校址定在费县城北。后与山东省教育干校合并,成为山东省临沂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学校搬迁至临沂城,原校址成为费县师范的校区,后费县师范并入临沂大学,现为临沂大学费县校区。</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其实,最初学校选址并不是在费县。那个时候,建这么一所学校,地方政府要跟上服务,会增加很多负担。后来和费县谈这个项目,当时费县的领导比较开明,接纳了这个学校。在钟罗山下建校,是当时这里有一个大苹果园,便于半工半读。很多老师专生已经白发苍苍,还记得边学习,边劳动的情景。<br></h3><h3> 现在,很多大学都提出服务地方理念,开始着手相关方面的工作。其实,大学服务地方,临沂师专早就做到了。临沂师专是开放式办学,与费县的深度融合,紧密相连,体现在方方面面。</h3><h3> 临沂师专是县城的一部分,校园是费县人的公园,可以随便进出,可以进去游览观赏,拍照留念。师专的操场,也是情侣们人约黄昏后的地方。师专的幼儿园,招收附近居民的孩子。师专的澡堂,对社会公开,给费县人提供方便。总之,师专,是临沂地区人的师专,也是费县人的师专,费县,是费县人的家乡,也是师专人的第二故乡。</h3><h3> 虽然是所大学,但师专没有高高在上,时刻密切关注费县的发展,参与费县的建设。对费县,特别是在文化教育方面,起着积极的引领、推动作用。费县人对师专,不仅是接纳,更是始终保持一种崇敬和尊重,那也是对文化对教育的重视与体现。</h3><h3> 1986年,师专第一次举办夏令营,其实也就是功课补习班,主要是给师专老师的孩子上课,老师全部是系主任一级的教授。但并不排斥费县的孩子,只要想去上,随便来,和师专的孩子一样待遇,一视同仁。我当时上初二,学习一点也不开窍,滑落到班级的第四五十名了,很无奈,也很迷茫。在师专夏令营,听这里的老师讲课,不知怎么,功课一下子变得简单,人也变得聪明,几次考试成绩,不仅及格而且很优秀,那一年我不仅补上了功课,更补回了信心。</h3><h3>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其中一位给我们上化学课老师的模样。估计,现在的孩子,也在难有这样的运气,请请大学的系主任,请知名教授,给一群水平参差不齐的初中生补习功课。三十多年过去了,那些老师早已退休,但我真希望有机会,能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h3><h3> 师专对费县的文化影响也是非常深远,他们对费县历史文化的考证,至今留在《费县志》中,仍然是研究费县历史的重要参考。费县有这样一批文化人,他们不计报酬,不计辛苦,自觉自愿,挖掘整理传承费县文化。现在想来,这是不是也有老师专精神的影响与留存?造就了这样一批人,这样执着的治学精神,这么多丰富的研究成果,从而形成了文化研究领域独特的“费县现象”。<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钟罗山远眺</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绕费县城而过的温凉河</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流光溢彩的费城之夜</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颜真卿公园</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蒙山脚下的网红停车场</p></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师专精神的保护与传承</h3><h3><br></h3><h3><br></h3> 师专的校园里,最多的树有两种,一是雪松,一是水杉,一个四季常青,一个是挺拔向上。用树的精神,培育人的精神。<h3> 校园保留着很多高大的雪松,许多雪松枝条都已经沉甸甸的匍匐在地,仍然茁壮成长。犹如学校的文化,已经是硕果累累。让人感到校园格外的宁静,文化特别厚重,大学好像就应该这个样子,有很多古树,有很多老房子,这样才是一个治学的环境。</h3><h3> 临沂大学,建校已经78年了。费县这个校园,也已经走过了五六十个春秋,它这才长成了大学的模样,有了属于它的文化底蕴,有了它的魅力和精神。大学,与沂蒙的历史同频共振,与沂蒙人同呼吸共命运,是一所根植于沂蒙大地,为地方办学,为地方奉献的学校。可以说,在临沂,哪座大学在它面前,都要肃然起敬。</h3><h3> 这模样,这底蕴,这精神,非一朝一夕可造,非一年两年可成,这是五六十年的岁月沉淀与文化积累,是一辈一辈的师专人的薪火相传,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出,才有了今天的气质与辉煌。</h3><h3> 临沂师专与费县的缘分,一旦结下,情深意厚,绵延不断。临沂师专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丰富了费县文化的内涵,增添的更多的深度与厚度。正是因为费县有这种重文重教的传统,有宽容厚道的情怀,经过多方努力,另一所高校——青岛理工大学也落户费县。现在,费县的重要活动仍然邀请两所大学校长参加,尊为上宾,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保持着密切联系,畅通他们在费县参政议政的渠道。</h3><h3> 这篇文章,经过师专人,师专娃的转发,引发了很多人对老师专,对费县的记忆与深深思念。我本身就是从沂蒙山腹地的三线厂走出来的军工娃,也有着浓重的怀旧情结。对于父辈奉献青春与力量的三线厂,对于我们童年的生长地魂绕梦牵。当我看到老师专那些石头房子,那些大树,便想起了深山里的老厂,小时候的家。所以我理解师专人,我愿意为他们记录师专的这段历史,愿意为他们传递与费县牵挂与情谊。</h3><h3> 谨以此文,向在这个大学校园里工作过,为了沂蒙老区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的老师们致敬!向这里走出,为家乡奉献青春和力量的师专生致敬!向保护爱护建设这座美丽校园的所有人致敬!</h3><h3> 回不去的岁月,忘不了的记忆,吹不老的思念,天南地北临沂师专人,师专是你家,费县是你家,欢迎常回家看看!常回费县看看!</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校园的雕塑</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面向未来</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明天会更好</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灿烂辉煌</p></font></h3> <h3>感谢临沂大学图书馆、姚尊学、韩其敏、吕行等提供照片,也感谢临沂师专的老师和校友们提供的宝贵资料。</h3> <h3>附一:临沂师专各年级毕业合影照片(以照片提供时间先后为序)</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78级,1978年入学</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78级体育系毕业合影,摄于1980年6月。</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临沂师专首届体育系女生,她们的青春光鲜亮丽。</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七九级,1979年入学</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79级化学系一班毕业合影,摄于1981年7月</p></font></h3> <h3>附三:</h3><h3>费县在线网友留言</h3><h3><br></h3><h3>木木 </h3><h3>这所学校,让多少人想念费县,爱费县</h3><h3><br></h3><h3> 饮其流者怀其源 </h3><h3> 费县没能留住师专是最大的遗憾! </h3><h3><br></h3><h3>东郭先生 临沂师专,全称为“临沂师范专科学校”,是培养教师的地方。在当年可称的上是临沂的最高学府,临沂的名校。后来迁往了临沂城北。再后来改名为“临沂师范学院”,可能是2009年改名为“临沂大学”,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可能是对老校的怀念,或许是对费县这片故土的热恋,或许是怀着一个感恩的心,后来临沂大学在费县师专的原址上建设扩建成立了一所高校——临沂大学费县校区。现在在临沂市的九县中,只有费县有二所招收专、本科的高校——《临沂大学费县校区》、《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随着高校的落地生根,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费县经济的发展也驶入快车道。我们坚信,大美费县会越来越好。 </h3><h3><br></h3><h3>雨中孤独 </h3><h3>感谢作者!临沂师专留下的一切,应该保护好,这是无言的传承,这是历史的传承。 </h3><h3><br></h3><h3>野有蔓草 </h3><h3>临沂师专是父辈奋斗过的地方,也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感恩她给了我良好的成长环境,感恩记忆中的费县。想念我们的师专大院,想念儿时的小伙伴------谢谢作者给了我们美好的回忆 </h3><h3><br></h3><h3>弧圈球 </h3><h3>谢谢作者,把美好的记忆给我们留住。那时师专的老师淡泊名利,一心治学,是全省专升本最多的学校,可能没有之一。 </h3><h3><br></h3><h3>苏峰 </h3><h3>校园里那排苏式教室,最东头那口是我们(艺术系89级)上课的教室。最西头是体育系89-2的。中间是我们系的电教室。91年,我们毕业,师专也完成了全部搬迁,费县师专也就成为了历史…… 很想知道作者是谁……因为文中提到的姚老师也是我的数学老师,也当过我的班主任,现在好像去加拿大定居了;谢老师也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是她的栽培,为我打下了音乐的根基 </h3><h3><br></h3><h3>费城往事 </h3><h3>图文并茂,让师专90级的我感慨万千。我们系第一年在费县,第二年就搬到了临沂。青春,梦想,在这里绽放……我的师专! </h3><h3><br></h3><h3>May。Rain </h3><h3>很幸运的住在临沂师专对面,经常清晨或傍晚去师专校园里散步,有一种难得的惬意 躲进小楼成一统 我家对面的师专! </h3><h3><br></h3><h3>梅花雪 </h3><h3>作者叫什么名字?八零年左右我也曾在师专住过,也曾在西关上学。我们是同学吗? </h3><h3><br></h3><h3>比德文珠峰三轮四轮电动车 </h3><h3>我还想着有一棵大松树来? </h3><h3><br></h3><h3>上善若水 </h3><h3>看着熟悉的场景,忆上学时光,怀念! </h3><h3><br></h3><h3>霜叶 </h3><h3>跟随作者的文字,牵扯出满满的回忆,又见二月春风,感谢你的付出,好像只有你的文笔能触动我,打动我! 最初的梦想 一座美丽的校园!<br></h3><h3><br></h3><h3>上善若水</h3><h3> 看着熟悉的场景,忆上学时光,怀念! </h3><h3><br></h3><h3>松涛声声 @东郭先生 </h3><h3>临沂师专的全名叫,“临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是郭沫若题词! </h3><h3><br></h3><h3>尘世凡间 </h3><h3>记得小时候费县师范和师专只是一墙之隔,那时师专每个星期六晚上放电影,我们小朋友早早吃完晚饭,都拿着板凳去占地方,看电影使我们学了很多知识,也长了见识,感谢临沂师专带给我们小时候的快乐。</h3><h3><br></h3><h3> 松涛声声 </h3><h3> 临沂师专的全名叫“临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是郭沫若题词! </h3><h3><br></h3><h3>月朗星稀 </h3><h3>八十年代末,在十六中(费县实验中学)读初中,礼拜六经常去费县师专荡秋千 </h3><h3><br></h3><h3>自然之自然 </h3><h3>上学的时候,经常去这个学校的操场跑步。二十年了,真快。 <br></h3><h3><br></h3><h3>大山 免费看电影的地方,师专我爱你,永远的记忆! 栴槚 现还在师范学习,几年后走出师范的校门。将会展现出来师范的风采。<br></h3>